“秦至清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笔谈——“封建”名实之辨的方法论问题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其他文献
要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首先需要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中去寻找。60年,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无疑是极其短暂的弹指瞬间,但就其60年的发展征程而言,当代中国所经历的变革和转折,说是“地覆天翻”、“震惊世人”亦不为过。当代中国的道路已被视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自然,这60年的道路绝非坦途,险滩暗礁以至困境之时确复不少。这60年是一段充满着希望也历经艰险的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理解它、总结它;毋庸置疑,要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还要走进她的历史深处,从近代百年
在国史和党史相关学术成果中,关于人口政策对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仅见李斌:《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口数量得到有效调控》,中国网,2008年10月23日,等)。笔者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对近30年来人口政策的经济社会效应做出详细的评估,只是想通过简要回顾,强调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人口政策发生的重要变化,借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地理学著作时,只是简单提及《瀛寰志略》的一部分内容被辑人《海国图志》100卷本中,而对于徐继畲与魏源之间具体的学术交流情况则很少提及。笔者认为,魏源与徐继畲之间的学术交流相当典雅和含蓄,为我们现代人的学术批评提供了一个值得提倡的范式。
"是"与"应该"之分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进行逻辑区分时提出的命题。由于西方主流哲学所坚持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等范畴的截然二分、相互外在对立之形而上学的传统,一般认为"是"与"应该"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是"是不能推出"应该"的。而这呈显于西方的历史认识中,则构成求真与求善的紧张,直到现象学运动的兴起,二者的紧张才有所缓和。反观中国,因长期浸润在"人/世界"的在世结构的观念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始终处于互涵互融、混融统一的境界,所以对于包括历史在内的认识世界,呈显的是一种
南京政府专员群体是国民党政权高级官员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与省、县及其中央政府的联系相当广泛,是国民党有意在其符合条件的官吏队伍中经过挑选的属于精干、能干以维护政权、沟通政令、督理地方的主官。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其创设的行政督察专员区制度本身,对国民党政权本身也必然产生影响。就以河南省专员群体为中心的考察来看,其群体的学历、经历、籍贯、年龄等方面情况表明,除个别外,这一群体的学历整体层次较高,政治与军事经历丰富,以本省籍人任职为主,年龄亦属适当,向上流动的渠道属于正常,是属于尽力维护其政权
拉丁美洲史的研究在建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开拓。本文主要谈一下关于拉美社会分期与社会性质的问题。这主要有:拉美古代文明的社会性质,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制帝国?拉美独立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时期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拉美独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等等。
关涉中国报刊史的学术研究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学术兴盛以来,与中国报刊史研究相关的著述越来越多。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报刊史研究的重视,目前在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界,报刊史的研究日益凸显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不仅这一学术领域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还引发了高层次学者的特别关注和理性思考。借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之机,我刊约请到国内历史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几位专家学者,
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中,在清末舆论界,无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清廷控制的报纸,多有主张。倡导与美国结盟的清末朝野人士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驻外公使、东北官员、其他官员、立宪派分子、革命派分子等,朝野上下合奏出了一曲结盟美国的强音。尽管主张中美联盟的呼声很高,仍然有反对的声音,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梁启超。与清末舆论界大力鼓吹中美联盟相似,美国也多有赞成结盟的倾向。日本国内舆论有相当强的反对之声,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也有应对,主要体现在促动主张中美联盟的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离任、封杀《民报》及与美国签定协议三事上。
学术史研究是最近一些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学术景观,目前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一些大部头的学术史专著,还是一些大规模的学术史丛书,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理论困惑,学术史研究仍然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阈。诸如什么是学术史?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分野?学术史的宗旨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学术功能或社会功能?做学术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等等,都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因此,本刊邀请国内相关学者以“学术史的写法”为题,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有兴趣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学术史研
抽象地说,"学术"是由已知求未知以获取新知的过程和结果,"学术史"就是既往的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学术史研究"就是对已往学术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