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上大学,父亲对我的要求依然是“你只管好好学习,钱的事不用你操心”。结果毕业以后,工作、恋爱、买房、结婚、生子、投资等诸般现实问题接踵而至,而哪个问题都与金钱息息相关,真让从小就缺乏财商的我感到措手不及。吃过若干亏,补过许多课,直到而立了才总算在挣钱花钱方面有了一些心得。所以当孩子渐渐长大时,我就跟她妈妈相互提醒,不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还要培养孩子的“财商”,能挣会花还要善投资,才能做到一辈子钱包丰盈衣食无忧,别再走她爹的老路。
挣不到不行
从女儿上小学起,我和她妈妈就给家里的每项家务活明码标价,比如洗一只碗一毛钱,洗一个盘两毛钱,经妈妈检查卫生不达标打六折,规定舸舸每个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活获得。我想通过这个办法,首先让舸舸明白报酬是劳动的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道理,这个道理也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果然,这一招很见效,一开始舸舸为了多挣钱,每一天都主动要求帮爸爸妈妈做家务,饭没吃完就眼睛盯着碗了,恨不得从爸爸妈妈手里直接夺过去刷了。再后来,简直发展到欺行霸市的地步,把刷碗拖地以及为爸爸捏肩膀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视为自己的领地,不许别人随便染指。丈母娘来家里小住几天,老人家一辈子闲不住,又不知道我们家的“潜规则”,一吃过饭就顺手把碗筷给刷了,结果惹得舸舸好一顿哭,直到姥姥答应让她给捏肩膀赚两毛钱才罢休。
但任何事物都会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没一个月舸舸赚钱的热情就明显低了下来。虽然我们提高了劳务费的价码,洗一次碗达到了五毛钱,暂时调动了一阵舸舸的积极性,但也只让她保持了两个星期的高昂斗志,很快舸舸就热情大减了。
我和她妈妈两个人进行了专门分析,觉得原因出在“大锅饭”上,现在都是只生一个娃,自然不能缺吃少穿的,她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以及各种学习用品,都是由爸爸妈妈“政府采购”、统一配给的,她仅有的一点消费渠道就是购买点小零食,买点小玩具,只要稍微勤快上一个星期,就足够一个月的日常支出了。这让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让孩子自力更生?未免太残酷了,不近人情,国家都严打使用童工呢,何况咱还是亲爸亲妈。通过降价降低孩子的收入?只听说过通货膨胀没听说过物价下跌,再说她本来就积极性不高。
后来参照了我们单位的做法,才算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降低每项次家务活的价码,比如洗碗一次从五毛降低到三毛;二是每月累计赚钱少于十五块钱,只发给十块钱,每月累计赚钱多于十五块钱,超出部分按三倍结算。在组织的成熟期,为稳定职工队伍,往往都是采用高福利低奖金的策略,而在组织的成长期,为激励职工积极性,往往采用低工资高奖金的策略,没想到这在孩子的成长期也同样适用。我想,让孩子早一点明白大人的游戏规则,也好。
这样一来,为了保证拿到每月所需的二十块钱零花钱,舸舸必须比较努力地先完成基本定额。在她已经完成基本定额的基础上,高额的奖励又吸引着她继续努力。不用说,这一项措施的出台,又带动着舸舸大包大揽了好一阵子家务活。
三年级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舸舸终于发现了一个基本规律:一个月勤快三十天所赚的钱,几乎等于整整一年每个月勤快一个星期的劳动所得。也就是说,她辛苦一个月,挣的钱就够一年花的了,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处于“四体不勤”的状态了,难得指使动她。对于钱,她认为“够花就行”,看来是该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时候了。
花不掉也不行
在引导孩子当“经济人”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无论如何都是“肉烂在锅里”,只是家庭内部分配方式的改变,而并不会因为“挣多挣少”对孩子的实际生活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激励手段只能经常性创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为了让她“爱钱”,我们没有盲目地想办法让孩子“扩大内需”。毕竟,让孩子养成多花钱的习惯,算不上什么教育成果,甚至还可能跟“乱花钱”画等号。我们采取的是财务预算审批制,从规范经济管理方面调动她的积极性。
办法很简单:第一,舸舸要保证自己的账户上有钱才可以自由支出消费,没有钱当然不可以花钱;第二,所谓自由支出消费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每个月月初报本月的财务预算计划,经爸爸妈妈审核认为账目清楚、用途正当的,才允许动用账户;第三,每个月花钱的最低限额为三十元,预算低于这个限额一律不得审批。这第一、第三两项制度基本上保证了舸舸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第二项制度则有效地保证了舸舸的消费能够得到正确指导。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寻常她每个月只需支出二十元,规定了月消费下限为三十元后,舸舸就得为达到最低消费要求而想方设法“巧立名目”了。
第一个月,她要求给自己额外买两本课外书,达到了基本标准;第二个月,她要求划出十块钱来吃冷饮,被妈妈以“外面的冷饮怕质量不过关,妈妈已经买了名牌冷饮放冰箱里了”为由,给否定了,于是她只好临时改为参加班里的航模兴趣小组,买航模用;第三个月,她要求两个月的预算一起做,好凑足钱为姥爷即将到来的生日准备一件稍微像样的礼物。
“合理地多花钱”,在政府那里就是想方设法多干事,干实事,或者对社会发展有利,或者对民生质量有利,在孩子这里则让孩子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人情往来”有了基本概念,在为人处世方面渐渐地“小大人”似的了;另外,“花不完不行”是逼着她想办法花钱,以前我们主动要求她学习的一些技能,主动要求她读的一些书,现在成了她的主动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刻注意让孩子多参与一些与经济有关的生活和事件,比如她妈妈逛街买衣服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她,我们去买家电的时候也带着她,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也带着她,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花钱,有什么诀窍。今年过年,我们特批她二十块钱去买烟花爆竹,结果小家伙自己跑了四个烟花爆竹摊挨个询价,了解每样烟花的特点,最后根据总钱数设计了一个合理的搭配,二十块钱就买回了五个花样。实话讲,就是我去买估计也不会更价廉物美更搭配得当了。
通过强制花钱来拉动内需只是部分激发了她通过做家务赚钱的积极性,这种模拟跟现实经济生活是不一样的。在现实中,金钱要用来上学,用来买房,用来办事,总是多多益善,谁也不会像舸舸现在这样,“小富即安”,“够花就行”。所以我们在引导她挣钱、花钱的同时,又盘算着如何及时引导她投资理财。
不增值更不行
为吸引舸舸投资理财,我虚晃了一枪:先是表示要带她去海南岛度假,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菠萝蜜。然后就声明,如果想去要自己掏钱。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舸舸很失望:“可是我没那么多钱啊!”
没那么多钱没关系,我给她指了两条路:一是攒钱,攒够了再去玩。二是贷款,从爸爸这里借钱,现在就可以去玩。不过,需要分期付款,还要支付利息。已经上到小学五年级的舸舸计算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攒钱的办法,一是因为贷款利息太高,把辛苦挣来的钱都浪费了;二是因为先借着钱花心里没底,不如用现钱消费底气足。我想她能这么想我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量入为出是我一向的原则,现在她也是这么认为的。不为消费贷款,只能为投资贷款,是我的另一个原则,舸舸的想法跟我不谋而合。
但存款是三十年前每家每户都会的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压根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和她妈妈商量了半天,决定把其他几项理财内容都提前灌输给她。比如,股票、基金、债券、保险、期货,都跟她说了个大概。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领悟能力,只要你肯认真讲,孩子就可能认真听,最后在我们的帮助下她完成了自己平生第一份理财计划,简单说也就是三个三分之一:节余的三分之一存款,随时可提出来,以备不时之需;三分之一买债券,风险小但收益稳定;三分之一买基金,风险大利润可能也大,得准备被套牢做长期投资打算。当然,股票和期货更是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工具,不过过于复杂,想等孩子再大些再教给她。
为了提高舸舸的理财兴趣,我们还采取了另外一个非常手段,亏的部分她自己负担,赚的部分由我和她妈妈加倍,从市场上赚到多少我们就给她再补上多少。第一个月,由于股市整体大幅度下滑,舸舸刚买的基金市值就下降了15%,把舸舸给后悔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们给她讲了整整一个晚上股票与基金、风险与收益,总算安抚了她的情绪。随后的三个月,股市渐渐复苏,舸舸手里持有的基金总算涨回来了,还略有盈余,我们按当初的约定给她加倍,小家伙乐得合不拢嘴,投资理财的兴致更高了。
这样操作,当然会使孩子对投资收益期望过高,而对风险准备不足,不过考虑到小孩子的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暂时也只能这样了。早早教孩子跟金钱打交道的利弊到底如何虽然未经专业论证,但我想既没有发现影响孩子学习,又没有影响家庭生活,更何况该来的总归要来,既然迟早要面对金钱社会,那还是“从娃娃抓起”比较好,早一点从钱眼里钻进去,也就可能早一点从钱眼里钻出来。
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吗?
编辑 / 杨世莹
挣不到不行
从女儿上小学起,我和她妈妈就给家里的每项家务活明码标价,比如洗一只碗一毛钱,洗一个盘两毛钱,经妈妈检查卫生不达标打六折,规定舸舸每个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活获得。我想通过这个办法,首先让舸舸明白报酬是劳动的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道理,这个道理也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果然,这一招很见效,一开始舸舸为了多挣钱,每一天都主动要求帮爸爸妈妈做家务,饭没吃完就眼睛盯着碗了,恨不得从爸爸妈妈手里直接夺过去刷了。再后来,简直发展到欺行霸市的地步,把刷碗拖地以及为爸爸捏肩膀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视为自己的领地,不许别人随便染指。丈母娘来家里小住几天,老人家一辈子闲不住,又不知道我们家的“潜规则”,一吃过饭就顺手把碗筷给刷了,结果惹得舸舸好一顿哭,直到姥姥答应让她给捏肩膀赚两毛钱才罢休。
但任何事物都会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没一个月舸舸赚钱的热情就明显低了下来。虽然我们提高了劳务费的价码,洗一次碗达到了五毛钱,暂时调动了一阵舸舸的积极性,但也只让她保持了两个星期的高昂斗志,很快舸舸就热情大减了。
我和她妈妈两个人进行了专门分析,觉得原因出在“大锅饭”上,现在都是只生一个娃,自然不能缺吃少穿的,她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以及各种学习用品,都是由爸爸妈妈“政府采购”、统一配给的,她仅有的一点消费渠道就是购买点小零食,买点小玩具,只要稍微勤快上一个星期,就足够一个月的日常支出了。这让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让孩子自力更生?未免太残酷了,不近人情,国家都严打使用童工呢,何况咱还是亲爸亲妈。通过降价降低孩子的收入?只听说过通货膨胀没听说过物价下跌,再说她本来就积极性不高。
后来参照了我们单位的做法,才算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降低每项次家务活的价码,比如洗碗一次从五毛降低到三毛;二是每月累计赚钱少于十五块钱,只发给十块钱,每月累计赚钱多于十五块钱,超出部分按三倍结算。在组织的成熟期,为稳定职工队伍,往往都是采用高福利低奖金的策略,而在组织的成长期,为激励职工积极性,往往采用低工资高奖金的策略,没想到这在孩子的成长期也同样适用。我想,让孩子早一点明白大人的游戏规则,也好。
这样一来,为了保证拿到每月所需的二十块钱零花钱,舸舸必须比较努力地先完成基本定额。在她已经完成基本定额的基础上,高额的奖励又吸引着她继续努力。不用说,这一项措施的出台,又带动着舸舸大包大揽了好一阵子家务活。
三年级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舸舸终于发现了一个基本规律:一个月勤快三十天所赚的钱,几乎等于整整一年每个月勤快一个星期的劳动所得。也就是说,她辛苦一个月,挣的钱就够一年花的了,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处于“四体不勤”的状态了,难得指使动她。对于钱,她认为“够花就行”,看来是该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时候了。
花不掉也不行
在引导孩子当“经济人”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无论如何都是“肉烂在锅里”,只是家庭内部分配方式的改变,而并不会因为“挣多挣少”对孩子的实际生活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激励手段只能经常性创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为了让她“爱钱”,我们没有盲目地想办法让孩子“扩大内需”。毕竟,让孩子养成多花钱的习惯,算不上什么教育成果,甚至还可能跟“乱花钱”画等号。我们采取的是财务预算审批制,从规范经济管理方面调动她的积极性。
办法很简单:第一,舸舸要保证自己的账户上有钱才可以自由支出消费,没有钱当然不可以花钱;第二,所谓自由支出消费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每个月月初报本月的财务预算计划,经爸爸妈妈审核认为账目清楚、用途正当的,才允许动用账户;第三,每个月花钱的最低限额为三十元,预算低于这个限额一律不得审批。这第一、第三两项制度基本上保证了舸舸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第二项制度则有效地保证了舸舸的消费能够得到正确指导。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寻常她每个月只需支出二十元,规定了月消费下限为三十元后,舸舸就得为达到最低消费要求而想方设法“巧立名目”了。
第一个月,她要求给自己额外买两本课外书,达到了基本标准;第二个月,她要求划出十块钱来吃冷饮,被妈妈以“外面的冷饮怕质量不过关,妈妈已经买了名牌冷饮放冰箱里了”为由,给否定了,于是她只好临时改为参加班里的航模兴趣小组,买航模用;第三个月,她要求两个月的预算一起做,好凑足钱为姥爷即将到来的生日准备一件稍微像样的礼物。
“合理地多花钱”,在政府那里就是想方设法多干事,干实事,或者对社会发展有利,或者对民生质量有利,在孩子这里则让孩子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人情往来”有了基本概念,在为人处世方面渐渐地“小大人”似的了;另外,“花不完不行”是逼着她想办法花钱,以前我们主动要求她学习的一些技能,主动要求她读的一些书,现在成了她的主动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刻注意让孩子多参与一些与经济有关的生活和事件,比如她妈妈逛街买衣服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她,我们去买家电的时候也带着她,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也带着她,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花钱,有什么诀窍。今年过年,我们特批她二十块钱去买烟花爆竹,结果小家伙自己跑了四个烟花爆竹摊挨个询价,了解每样烟花的特点,最后根据总钱数设计了一个合理的搭配,二十块钱就买回了五个花样。实话讲,就是我去买估计也不会更价廉物美更搭配得当了。
通过强制花钱来拉动内需只是部分激发了她通过做家务赚钱的积极性,这种模拟跟现实经济生活是不一样的。在现实中,金钱要用来上学,用来买房,用来办事,总是多多益善,谁也不会像舸舸现在这样,“小富即安”,“够花就行”。所以我们在引导她挣钱、花钱的同时,又盘算着如何及时引导她投资理财。
不增值更不行
为吸引舸舸投资理财,我虚晃了一枪:先是表示要带她去海南岛度假,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菠萝蜜。然后就声明,如果想去要自己掏钱。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舸舸很失望:“可是我没那么多钱啊!”
没那么多钱没关系,我给她指了两条路:一是攒钱,攒够了再去玩。二是贷款,从爸爸这里借钱,现在就可以去玩。不过,需要分期付款,还要支付利息。已经上到小学五年级的舸舸计算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攒钱的办法,一是因为贷款利息太高,把辛苦挣来的钱都浪费了;二是因为先借着钱花心里没底,不如用现钱消费底气足。我想她能这么想我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量入为出是我一向的原则,现在她也是这么认为的。不为消费贷款,只能为投资贷款,是我的另一个原则,舸舸的想法跟我不谋而合。
但存款是三十年前每家每户都会的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压根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和她妈妈商量了半天,决定把其他几项理财内容都提前灌输给她。比如,股票、基金、债券、保险、期货,都跟她说了个大概。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领悟能力,只要你肯认真讲,孩子就可能认真听,最后在我们的帮助下她完成了自己平生第一份理财计划,简单说也就是三个三分之一:节余的三分之一存款,随时可提出来,以备不时之需;三分之一买债券,风险小但收益稳定;三分之一买基金,风险大利润可能也大,得准备被套牢做长期投资打算。当然,股票和期货更是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工具,不过过于复杂,想等孩子再大些再教给她。
为了提高舸舸的理财兴趣,我们还采取了另外一个非常手段,亏的部分她自己负担,赚的部分由我和她妈妈加倍,从市场上赚到多少我们就给她再补上多少。第一个月,由于股市整体大幅度下滑,舸舸刚买的基金市值就下降了15%,把舸舸给后悔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们给她讲了整整一个晚上股票与基金、风险与收益,总算安抚了她的情绪。随后的三个月,股市渐渐复苏,舸舸手里持有的基金总算涨回来了,还略有盈余,我们按当初的约定给她加倍,小家伙乐得合不拢嘴,投资理财的兴致更高了。
这样操作,当然会使孩子对投资收益期望过高,而对风险准备不足,不过考虑到小孩子的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暂时也只能这样了。早早教孩子跟金钱打交道的利弊到底如何虽然未经专业论证,但我想既没有发现影响孩子学习,又没有影响家庭生活,更何况该来的总归要来,既然迟早要面对金钱社会,那还是“从娃娃抓起”比较好,早一点从钱眼里钻进去,也就可能早一点从钱眼里钻出来。
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吗?
编辑 / 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