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经验表明,实现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低,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结合国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逻辑思路是:从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和转化机制三大方面实现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耦合,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从而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创新升级。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耦合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61-06
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安徽省实施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承接产业转移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产业的承接、对接、转化和创新能力。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承接英国的产业转移,日本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还是亚洲“四小龙”承接美日等国产业转移,其成功经验无不是强调技术转移中推进自主创新。我国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也警示我们必须要注重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所以对于皖江示范区而言,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优化技术转移体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产业承接、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高度融合,从而促进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和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
一、皖江城市带产业技术现状分析
1.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其中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大约占据了全省88%的份额。但是,从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GDP的比重仅为9.5%左右,传统产业仍占90%以上①。从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来看,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1,335家,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551家,其中营业总收入过10亿元的83家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皖江城市带,仅占总数的4.64%,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
2. 自主创新能力低
纵向比较,皖江城市带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主导力不强,数量不多;横向比较,则与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1]。《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显示,2010年皖江城市带研发经费投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8%,投入小,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同时,皖江城市带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主要从事组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精深加工少。
3. 产业发展不具备规模竞争优势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据世界第一,2011年继续居全球第一。而10年前,我国汽车年产量仅仅只有300多万辆。规模的扩张,带来的是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皖江城市带的集群式经济组织大多由“小而全”的企业构成,大多数企业都没达到最低经济规模的要求。以皖江城市带18家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6家)为例,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881亿元,利税总额267.6亿元,但是所有基地的企业总数却达到了3,932家,上述两项指标的单个企业平均数为0.73亿元和0.068亿元。可以看出,单个企业的经济规模很小。同时,由于行业协调与指导的缺失,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突出。此外,皖江示范区内大多数企业群体之间竞争多,相互联系配合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整体竞争力不足。
4. 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皖江示范区建设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但是,皖江城市带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资源型工业占据了主要份额,总体上来看污染问题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巢湖流域严重的水污染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情况。资源环境的压力,势必会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不利影响和制约。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
从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视角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一般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想当然的认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自然而然地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以为可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就等于拥有了高新技术;二是重视技术引进和外资引进,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拉美国家在产业承接中却被动的迎合产业转移,放弃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以致陷入发展困境。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学习,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飞跃,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1. 拉美教训
受到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起,许多拉美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取代了原先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工业发展战略。各国政府纷纷集中优势的资源、要素,采取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本投资本国制造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20世纪60年代,拉美各国的经济全面腾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从400多美元提升到1,000美元,个别国家甚至达到1,500美元左右,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但是,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为代表的拉美国家直到现在,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被视为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并且看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拉美国家面临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视角来看,拉美国家普遍缺乏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则是其致命的失误。拉美国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缺少巨额长期投资使得科技创新难以进行。总体上说,拉美国家历来不够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主要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一直以来,拉美国家都没有意识到知识及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试图依赖市场来完成技术发展和结构升级。然而事实证明,贸易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却破坏了当地生产活动中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能力的机制,错过了抓住知识经济的机会,结构升级也非常缓慢,甚至停止不前。值得注意的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国家也曾经试图通过贸易保护的工业化来改变自身一味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改变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却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外国资本和市场的力量使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又重新走向了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拉美的发展模式仅仅依靠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基本放弃了国内技术能力和本土基础性R&D努力等“知识密集型”的活动[3]。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和大量的FDI涌入使得拉丁美洲地区主要作为两种角色参与世界经济:一是日益成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钢铁、纸浆、铜和蔬菜、油等)的供给者;二是在装配线工业模式下利用非熟练劳动力为发达国家生产廉价商品。所以目前在拉丁美洲就出现了两种难以改变的支配性的国际专业化形态:南椎地带国家专业化于自然资源加工工业,而墨西哥和小的中美洲国家则从事装配线制造业,所有这些在国际生产供给链上都是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拉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说明了作“初始”的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2. 日韩经验
1968年,日本GDP总量达到1,000亿美元,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均GDP继续高速增长,并基本保持了社会稳定,平稳度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而韩国的人均GDP则在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是日本和韩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共同做法。
20 世纪60 年代,日本大力实施“技术立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 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将那些比较优势快速递减和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外转移,对东亚地区、东南亚及我国沿海地区展开垂直梯度的直接投资,不断提高其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建立了基于新应用、新技术的新的比较优势,有效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实现了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赶超发展。如1957年~1990年间,技术进步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6%②。 “技术立国”以及21世纪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使日本成为东亚地区工业化的先行国和经济发展大国。
1982年,韩国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该战略明确提出,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大力促进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电子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转型,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韩国一直把基础研究视为整个国家技术的源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高附加值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成功实现了经济赶超和发展跨越③。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韩国为了降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技立国”战略,开始大力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韩国提出了“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从“引进、模仿”创新向“创造性、自主性”创新的转变。2011年年初,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了2020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思路,提出要实现从“快速跟踪”战略到“领跑者”战略的转变,并实施“独一”未来成长战略。作为“科技立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大幅度增加了对R&D的投资,反映了政府政策从促进轻工业、传统工业到关注重工业、技术型工业,再到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大转变④。
三、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的耦合机制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4]。本文认为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是相互耦合的关系。这里耦合的含义是指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不仅仅是静态的交叉重叠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承接产业的目标服务。
技术转移包括很多方面,自主创新内同样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耦合必然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对实现二者的有效藕合的作用却不尽一致。本文仅针对二者耦合过程中的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方面展开研究,将二者的耦合机制归纳如下三个方面(见图1):
1. 组织机制
这是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宏观外部的耦合域。这里的“组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狭义的创新网络的“组织”,又包括形成这个网络组织的制度,其中制度又包括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激励创新的政府政策。
(1)创新的网络结构。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技术转移”。一般来说,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等是创新的生产网络;教育系统、培训机构,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等是创新的传播网络;企业、政府等是创新的传播网络。
(2)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某一地区而言,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尤其重要。同一个地区的企业在互相学习、竞争的过程中使得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断渗透到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而催生区域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单个企业来说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得的收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的收益[6]。同时,企业和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在区域内相对信赖的气氛中交流和分享技术,互相激励,共同创新,共同追求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区域内部互相带动的创新文化。 (3)政府激励创新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对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收入的重要性会促使区域政府重视对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激励新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建设,消除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障碍,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市场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可以集中技术转移和科技开发中心构建有效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2. 投入机制
(1)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是倾向于把技术转移到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丰裕国家和地区。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决定各国的技术能力,因为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依赖于各国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决定先进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因为先进技术毕竟需要相应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与之相匹配[7]。要通过增加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培育研发性人力资本、注重生产性人力资本累积等途径,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转移,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R&D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确保区域R&D活动的前提。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R&D经费都倚赖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科研机构投入、风险投资、银行借贷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特别是金融机构参与到区域创新体系中,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为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 转化机制
(1)企业载体。企业在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作为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还难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必须继续担任技术创新的中坚角色,加强核心技术和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服务平台。科技中介组织主要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和供应方搭建沟通的桥梁,协助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让,消除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中由于主体间缺乏知识和技术流动的平台而产生的诸多障碍。行业协会、中介型服务组织(如市场调查、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法律、职工培训机构等)以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是提供创新的孵化平台。
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耦合的对策建议
1. 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在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调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竞争领域的研发活动应由企业来承担,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9]。因此,应将确立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导企业成为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者,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要继续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确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从体制上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10]。
2. 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为主)、轻纺产业集群(以安庆、芜湖为主)、冶金产业集群(以马鞍山、铜陵为主)、化工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为主)和建材产业集群(以芜湖为主)已经初具规模,部分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许多产业集群的层次较低,创新性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非常小。所以,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从内部自我深化和外部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过生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等途径,实现产业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进;二是使本地产业集群融入外部先进生产网络,并与之建立纵向的差异化分工联系,从而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生产能力的提升。
3. 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
要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强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自主创新合作的联络网络和常规工作体系[11]。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而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技术进步的不竭源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无法适应技术竞争的需要。对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是跨国公司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12]。在技术创新联盟的技术研发过程中,可以实现联盟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共享,推动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档次,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所以要鼓励皖江城市带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交流,组建专业性区域协同创新联盟,进行联合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着力打破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技术障碍,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技术水平。
4. 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
一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引进知名专业中介机构,围绕战略咨询、网络信息服务、高新技术服务、金融创新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一批新兴中介机构,通过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运作,举办各类贸易和投资洽谈会、展销会、交易会,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为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要充实有网络平台内的信息资源,拓宽网络平台的辐射范围,进一步优化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三是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来创造软环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各类自主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四是发挥科技服务类行业协会的作用。要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开展市场开拓、行业协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努力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提高行业协会的声誉,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类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类行业协会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 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
皖江城市带各地方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提升自身公共服务水平。要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促进政务网站群向功能服务型转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皖江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地政府要制定适合地区优势和特点的招商引资目标和政策,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导区外产业集群的转移。要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提供全面的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
[注 释]
① 根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中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② 转引自:王春法,《国家创新体系与东亚经济增长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232页。
③ 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R&D上居于领先地位,韩国工业提供资金的R&D的比率超过台湾3倍、巴西或印度19倍、泰国将近50倍或者墨西哥的380倍(转引自桑加亚·拉尔,2000,第163页)。
④ 1981年以来韩国、巴西两国R&D投入强度的]变情况与两国人均GDP]变趋势高度相似:20 世纪80 年代韩国、巴西R&D投入强度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随着韩国"科技立国"战略的确立实施,韩国R&D投入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并于2007年达到3.47%,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于世界前列。长期以来,巴西科技进步与创新不受重视,R&D投入强度始终在1%以下徘徊。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研[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27.
[2] 孟丽,潘理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3):107-111.
[3] 贾根良,于占东.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6):82-87.
[4]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6.
[5] 黄卫平,李娇.国际产业转移平台与技术转移探析--兼论中国促进技术转移的对策[J].经济经纬,2008(4):24-27.
[6] 杨丹萍.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8):18-20.
[7] 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26-38.
[8] 唐乐乐,苗长虹.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技术学习及自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8):99-101.
[9] 张雪梅,王双.国外科技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44-48.
[10] 戴庆华.江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自主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22-24.
[11] 钟敏.“泛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分析[J].经济纵横,2009(8):57-59.
[12] 袁兢业.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竞争力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5(9):74-77.
The Coupl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 Example of Wanjiang City Belt
Wang Xianzhu, Cheng Zusong, Wang Chuan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 anshan 243032,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dicate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 coupling among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t present, the industry technology situation in Wanjiang demonstration zon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s not optimistic due to the enterprises' low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lack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production. Taking overseas' lesson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es transfer as reference, the logical mapp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njiang city bel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upling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should take place in thre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input mechanisms and conversion mechanisms; meanwhil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oos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gard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oster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set up the innovation alliance with widespread regional coordination, build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construct the government supporting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innovation upgrading in Wangjiang city belt.
Key words: city belt on Wanjiang River;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upling
(责任编辑:张改兰)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耦合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61-06
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安徽省实施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承接产业转移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产业的承接、对接、转化和创新能力。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承接英国的产业转移,日本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还是亚洲“四小龙”承接美日等国产业转移,其成功经验无不是强调技术转移中推进自主创新。我国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也警示我们必须要注重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所以对于皖江示范区而言,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优化技术转移体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产业承接、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高度融合,从而促进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和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
一、皖江城市带产业技术现状分析
1.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其中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大约占据了全省88%的份额。但是,从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GDP的比重仅为9.5%左右,传统产业仍占90%以上①。从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来看,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1,335家,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551家,其中营业总收入过10亿元的83家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皖江城市带,仅占总数的4.64%,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
2. 自主创新能力低
纵向比较,皖江城市带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主导力不强,数量不多;横向比较,则与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1]。《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显示,2010年皖江城市带研发经费投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8%,投入小,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同时,皖江城市带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主要从事组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精深加工少。
3. 产业发展不具备规模竞争优势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据世界第一,2011年继续居全球第一。而10年前,我国汽车年产量仅仅只有300多万辆。规模的扩张,带来的是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皖江城市带的集群式经济组织大多由“小而全”的企业构成,大多数企业都没达到最低经济规模的要求。以皖江城市带18家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6家)为例,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881亿元,利税总额267.6亿元,但是所有基地的企业总数却达到了3,932家,上述两项指标的单个企业平均数为0.73亿元和0.068亿元。可以看出,单个企业的经济规模很小。同时,由于行业协调与指导的缺失,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突出。此外,皖江示范区内大多数企业群体之间竞争多,相互联系配合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整体竞争力不足。
4. 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皖江示范区建设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但是,皖江城市带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资源型工业占据了主要份额,总体上来看污染问题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巢湖流域严重的水污染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情况。资源环境的压力,势必会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不利影响和制约。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
从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视角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一般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想当然的认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自然而然地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以为可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就等于拥有了高新技术;二是重视技术引进和外资引进,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拉美国家在产业承接中却被动的迎合产业转移,放弃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以致陷入发展困境。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学习,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飞跃,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1. 拉美教训
受到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起,许多拉美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取代了原先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工业发展战略。各国政府纷纷集中优势的资源、要素,采取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本投资本国制造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20世纪60年代,拉美各国的经济全面腾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从400多美元提升到1,000美元,个别国家甚至达到1,500美元左右,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但是,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为代表的拉美国家直到现在,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被视为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并且看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拉美国家面临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视角来看,拉美国家普遍缺乏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则是其致命的失误。拉美国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缺少巨额长期投资使得科技创新难以进行。总体上说,拉美国家历来不够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主要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一直以来,拉美国家都没有意识到知识及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试图依赖市场来完成技术发展和结构升级。然而事实证明,贸易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却破坏了当地生产活动中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能力的机制,错过了抓住知识经济的机会,结构升级也非常缓慢,甚至停止不前。值得注意的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国家也曾经试图通过贸易保护的工业化来改变自身一味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改变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却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外国资本和市场的力量使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又重新走向了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拉美的发展模式仅仅依靠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基本放弃了国内技术能力和本土基础性R&D努力等“知识密集型”的活动[3]。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和大量的FDI涌入使得拉丁美洲地区主要作为两种角色参与世界经济:一是日益成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钢铁、纸浆、铜和蔬菜、油等)的供给者;二是在装配线工业模式下利用非熟练劳动力为发达国家生产廉价商品。所以目前在拉丁美洲就出现了两种难以改变的支配性的国际专业化形态:南椎地带国家专业化于自然资源加工工业,而墨西哥和小的中美洲国家则从事装配线制造业,所有这些在国际生产供给链上都是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拉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说明了作“初始”的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2. 日韩经验
1968年,日本GDP总量达到1,000亿美元,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均GDP继续高速增长,并基本保持了社会稳定,平稳度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而韩国的人均GDP则在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是日本和韩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共同做法。
20 世纪60 年代,日本大力实施“技术立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 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将那些比较优势快速递减和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外转移,对东亚地区、东南亚及我国沿海地区展开垂直梯度的直接投资,不断提高其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建立了基于新应用、新技术的新的比较优势,有效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实现了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赶超发展。如1957年~1990年间,技术进步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6%②。 “技术立国”以及21世纪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使日本成为东亚地区工业化的先行国和经济发展大国。
1982年,韩国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该战略明确提出,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大力促进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电子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转型,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韩国一直把基础研究视为整个国家技术的源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高附加值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成功实现了经济赶超和发展跨越③。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韩国为了降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技立国”战略,开始大力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韩国提出了“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从“引进、模仿”创新向“创造性、自主性”创新的转变。2011年年初,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了2020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思路,提出要实现从“快速跟踪”战略到“领跑者”战略的转变,并实施“独一”未来成长战略。作为“科技立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大幅度增加了对R&D的投资,反映了政府政策从促进轻工业、传统工业到关注重工业、技术型工业,再到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大转变④。
三、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的耦合机制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4]。本文认为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是相互耦合的关系。这里耦合的含义是指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不仅仅是静态的交叉重叠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承接产业的目标服务。
技术转移包括很多方面,自主创新内同样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耦合必然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对实现二者的有效藕合的作用却不尽一致。本文仅针对二者耦合过程中的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方面展开研究,将二者的耦合机制归纳如下三个方面(见图1):
1. 组织机制
这是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宏观外部的耦合域。这里的“组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狭义的创新网络的“组织”,又包括形成这个网络组织的制度,其中制度又包括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激励创新的政府政策。
(1)创新的网络结构。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技术转移”。一般来说,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等是创新的生产网络;教育系统、培训机构,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等是创新的传播网络;企业、政府等是创新的传播网络。
(2)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某一地区而言,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尤其重要。同一个地区的企业在互相学习、竞争的过程中使得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断渗透到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而催生区域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单个企业来说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得的收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的收益[6]。同时,企业和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在区域内相对信赖的气氛中交流和分享技术,互相激励,共同创新,共同追求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区域内部互相带动的创新文化。 (3)政府激励创新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对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收入的重要性会促使区域政府重视对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激励新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建设,消除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障碍,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市场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可以集中技术转移和科技开发中心构建有效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2. 投入机制
(1)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是倾向于把技术转移到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丰裕国家和地区。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决定各国的技术能力,因为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依赖于各国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决定先进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因为先进技术毕竟需要相应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与之相匹配[7]。要通过增加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培育研发性人力资本、注重生产性人力资本累积等途径,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转移,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R&D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确保区域R&D活动的前提。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R&D经费都倚赖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科研机构投入、风险投资、银行借贷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特别是金融机构参与到区域创新体系中,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为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 转化机制
(1)企业载体。企业在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作为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还难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必须继续担任技术创新的中坚角色,加强核心技术和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服务平台。科技中介组织主要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和供应方搭建沟通的桥梁,协助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让,消除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中由于主体间缺乏知识和技术流动的平台而产生的诸多障碍。行业协会、中介型服务组织(如市场调查、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法律、职工培训机构等)以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是提供创新的孵化平台。
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耦合的对策建议
1. 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在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调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竞争领域的研发活动应由企业来承担,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9]。因此,应将确立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导企业成为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者,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要继续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确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从体制上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10]。
2. 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为主)、轻纺产业集群(以安庆、芜湖为主)、冶金产业集群(以马鞍山、铜陵为主)、化工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为主)和建材产业集群(以芜湖为主)已经初具规模,部分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许多产业集群的层次较低,创新性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非常小。所以,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从内部自我深化和外部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过生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等途径,实现产业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进;二是使本地产业集群融入外部先进生产网络,并与之建立纵向的差异化分工联系,从而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生产能力的提升。
3. 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
要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强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自主创新合作的联络网络和常规工作体系[11]。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而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技术进步的不竭源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无法适应技术竞争的需要。对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是跨国公司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12]。在技术创新联盟的技术研发过程中,可以实现联盟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共享,推动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档次,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所以要鼓励皖江城市带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交流,组建专业性区域协同创新联盟,进行联合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着力打破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技术障碍,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技术水平。
4. 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
一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引进知名专业中介机构,围绕战略咨询、网络信息服务、高新技术服务、金融创新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一批新兴中介机构,通过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运作,举办各类贸易和投资洽谈会、展销会、交易会,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为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要充实有网络平台内的信息资源,拓宽网络平台的辐射范围,进一步优化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三是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来创造软环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各类自主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四是发挥科技服务类行业协会的作用。要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开展市场开拓、行业协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努力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提高行业协会的声誉,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类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类行业协会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 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
皖江城市带各地方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提升自身公共服务水平。要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促进政务网站群向功能服务型转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皖江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地政府要制定适合地区优势和特点的招商引资目标和政策,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导区外产业集群的转移。要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提供全面的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
[注 释]
① 根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中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② 转引自:王春法,《国家创新体系与东亚经济增长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232页。
③ 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R&D上居于领先地位,韩国工业提供资金的R&D的比率超过台湾3倍、巴西或印度19倍、泰国将近50倍或者墨西哥的380倍(转引自桑加亚·拉尔,2000,第163页)。
④ 1981年以来韩国、巴西两国R&D投入强度的]变情况与两国人均GDP]变趋势高度相似:20 世纪80 年代韩国、巴西R&D投入强度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随着韩国"科技立国"战略的确立实施,韩国R&D投入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并于2007年达到3.47%,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于世界前列。长期以来,巴西科技进步与创新不受重视,R&D投入强度始终在1%以下徘徊。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研[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27.
[2] 孟丽,潘理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3):107-111.
[3] 贾根良,于占东.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6):82-87.
[4]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6.
[5] 黄卫平,李娇.国际产业转移平台与技术转移探析--兼论中国促进技术转移的对策[J].经济经纬,2008(4):24-27.
[6] 杨丹萍.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8):18-20.
[7] 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26-38.
[8] 唐乐乐,苗长虹.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技术学习及自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8):99-101.
[9] 张雪梅,王双.国外科技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44-48.
[10] 戴庆华.江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自主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22-24.
[11] 钟敏.“泛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分析[J].经济纵横,2009(8):57-59.
[12] 袁兢业.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竞争力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5(9):74-77.
The Coupl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 Example of Wanjiang City Belt
Wang Xianzhu, Cheng Zusong, Wang Chuan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 anshan 243032,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dicate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 coupling among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t present, the industry technology situation in Wanjiang demonstration zon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s not optimistic due to the enterprises' low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lack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production. Taking overseas' lesson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es transfer as reference, the logical mapp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njiang city bel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upling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should take place in thre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input mechanisms and conversion mechanisms; meanwhil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oos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gard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oster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set up the innovation alliance with widespread regional coordination, build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construct the government supporting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innovation upgrading in Wangjiang city belt.
Key words: city belt on Wanjiang River;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upling
(责任编辑:张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