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沈从文赏识的浦市古镇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100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地处湘西的浦市古镇是在1985年秋。那天,我和文友一起赴崇文门附近一处寓所,拜访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先生坐在一张藤椅上,很高兴地和我们一起谈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当谈到我和先生同姓时,他清瘦的脸上划过一丝笑意,点着头说:“好呀,我们500年前是一家。我当年曾在上海的吴淞公学教过书……”谈到他的文学创作和故乡,先生高兴地说:“我的老家是在湘西一个叫镇竿的地方,名凤凰,在中国的大地图上凤凰也许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点,我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一个地道的乡下人,乡下人喜欢写点乡土文学。我所熟悉的乡土世界是湘西,是它们给了我文学和梦想的春天。”
  壹
  当谈到先生的故乡在湘西凤凰古城的时候,先生作了简单介绍。他说:湘西是个好地方,那儿是生我养我的根,是我文学启蒙的地方,以后你们如果想去我的故乡凤凰看看,我还要向你们推荐一个值得和应该去的浦市古镇。浦市古镇位于湖南泸溪县的沅水中游西岸,与怀化辰溪县隔江相望。此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年我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先生还用历史告诉我们: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在这一带带兵征讨“南蛮”;南宋中期和明清之际,这里亦是西南重要的军事战备要点。浦市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浦市古镇中有十里长的城墙,有贯通全城南北的长街。从明洪武初年起,浦市古镇已是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商人出入西南地区的一个傍水重镇。镇内历史古迹很多,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也是文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文人墨客们醉在清凉悠悠的山水间,放歌田园,托物言志,写下了无数千古流传的诗篇。
  先生说,浦市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荆楚之地,当时的楚国大诗人屈原曾被楚王流放到洞庭湖。他乘船于沅水而上,在浦市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感受了祭祀、歌舞之乐的风俗民俗,记下了祭祀鬼神之歌,后来写出了千年绝唱《涉江》《九歌》《橘颂》《山鬼》等名篇;唐天宝年间,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因得罪权贵被贬湖南,也来到了这块荒僻的岭南和湘西,乘船途经浦市并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说:“我年轻时很喜欢这片清雅古朴的土地,我在小镇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古镇和凤凰一样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我生活过的第二故乡。”
  在先生的朗声中,我还了解到浦市古镇还是著名的辰河高腔发源地。原来浦市的辰河高腔是当年汉族和土家族文化在西南融合成的产物,在浦市古镇,辰河高腔就连三岁孩童都能哼唱。除此之外,浦市人还崇尚菩萨文化。在浦市古镇,除了有明清时期建的街楼、古戏楼、会馆、老作坊,古民居建筑有点像是安徽的宏村和西递的民居,高高的马头墙具有鹤立鸡群般的建筑美,浦市周边的明清老街、万寿宫、吉家祠堂、周家大院、天王行宫、江东古寺、吉家大院、周家大院、李家祠堂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寺庙的数量很多,这些寺庙雕梁画栋、翘檐飞阁,造型别致,建筑工艺精湛,有伏波庙、灵官殿、三圣宫、白衣庵、浦峰寺等72座寺庙,分布在镇内外。一个地方古鎮有七十二所大小不一的寺庙,这在国内也是少见,被誉为“湖南庙乡”。
  在和先生的一席聊谈中,我被他超强的记忆力所感染,同时理解了先生为何喜欢介绍浦市古镇的道理。原来,早在1917年的秋天,14岁的他因为生活之迫来到了沅水中游的一个名叫沅陵的地方当兵。五年的行伍生涯,14岁的他由于年龄小,只能在行伍时当个小差役,经常随人乘着小船来去浦市古镇码头接送银粮,在浦市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已是常情,这对于先生熟悉浦市古镇,了解浦市古镇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可以这么说,湘西的沅水不但滋养了两岸人民和动植物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从文性格。所以,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大都文章是与水有关,彰显了他对水生命的体验。由于沅河和凤凰的沱江有着不一样的风景,所以在白天他办事外出时,就经常穿行于浦市古镇的大街小巷,踏熟了那些石头铺就的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当年年轻的沈从文先生来说,就像是久旱的禾苗喜逢春雨般的高兴;傍晚,他入住在河畔的茶社旅馆,经常听喝茶老人大摆龙门阵,听听故事、聊天说新鲜事、谈人间喜剧、侃大山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了解许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的民间人情故事。静夜时分,他又经常喜欢临窗仰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和爬上树梢上的月亮,侧耳细听沅江水潺潺流淌时发出的天籁般的声音;在浦市古镇,他还喜欢看古装高腔戏演出,一边看一边还激情跟着演唱几句。浦市的每一处风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先生的脑海中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培养了先生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后来写作小说的优美意境,耳闻目睹的古镇记事成为他后来信手拈来的创作素材。
  事实证明,在读沈从文先生挥笔所写的湘西文章中,其中有不少文字都透着浓浓的浦市乡土气息。记得先生曾告诉我说,他对浦市古镇的留恋和回忆是人生中的一道挥之不去的湘西情结,想念它是永远不会被时光的拖延去改变的。
  想当年1934年1月18日,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刚新婚不久,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他立即起程赶回湘西。在乘坐回凤凰的船上,沈从文给新婚夫人张兆和不断地写信,他在《横石和九溪》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廿日到的浦市,可是个大地方,数十年前极有名,在市镇对河的一个大庙,比北京碧云寺还好看……”他把一路中所熟悉的风景以及他喜欢和知道的浦市古镇一字不漏地介绍给心爱的妻子。当张兆和读到这些信件时,不禁感慨万千,犹如随丈夫游览了沿途的美丽风景……
  沈从文一生写出了小说代表作《边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在他的散文《月下小景》《泸溪·浦市·箱子岩》,小说《柏子》《丈夫》《萧萧》等作品中,除了重笔写就故乡湘西凤凰古城的故事和风景外,很多地方都留有浦市古镇的印迹,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湘西的世界,浦市古镇和凤凰古镇一样,也是他写散文和小说不舍丢笔的一个地方。
  记得先生曾告诉我,1982年10月,他80岁高龄时,又一次回到过凤凰故乡。他一开始很想搭坐一条船,趁着沅水和湘江边的村寨和古镇悠悠而行,重拾一遍对浦市古镇游的美好景愿,但是年岁不允许他这样做。他说:“乘船费时间,但浦市那个地方将来我还想要去一次的,那里藏着我青年的魂。”   面对从文先生的叙说,我常常这样想,生活中一个人对某种爱,除了藏在养我的血缘之地的故乡情结外,还有的就是曾在某一地居住时间较长或者是最有感染力的地方!先生之所以对浦市古镇念念不忘,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他当年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了解人生和启蒙文学的重要地方,也是他创作过程中常记录的一道风景,浦市古镇是他归乡途中的一个不能忘却的驿站,这对理解他的心理是不言而明的。
  自那以后,我经常翻看先生所写的湘西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浦市古镇的船码头被他写得清晰明了,就像是一幕新闻纪录片,一直在我眼前闪动:“河面既异常宽平,码头又干净整齐。街市尽头为一长潭,河上游是一小滩,每当黄昏薄暮,落日沉入大地,天上暮云为落日余晖所烘炙,剩余一片深紫时,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揺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黄昏色中的催橹歌声,又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这种记忆是明朗的,美媚的,岁月阻隔不断他对浦市古镇码头的纯真回忆!
  贰
  1988年5月10日,我在家里写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恋故事时,在从图书馆借回家的资料中,了解到当年在沈从文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是徐志摩介绍他去了上海吴淞公学教书。正是在吴淞公学,沈从文遇到了张兆和,开始了那场著名的师生恋……
  就在我凝视沈从文先生的照片时,有北京文友打来电话,知道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先生因病离开了人世。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想到曾和他有过难忘的会面时,一度难过得不能自已。后来,北京的文友又告诉我:沈从文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很特别,播放了他生前最喜欢的柴科夫斯基的交响乐,追悼会在这首时而沉重呻吟、时而清新愉快、时而宏伟豪迈、时而温柔抒情、浸透了安魂曲的气氛中进行。他是听着这首音乐离开这个世界的,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妻子张兆和与家庭,留给了风景无限柔美的湘西……
  在先生驾鹤逝去的四年后的1992年5月,根据先生生前的遗愿,他终于回到了挚爱的湘西凤凰故乡。家人除将沈从文先生的部分骨灰存放旧居外,在另一半骨灰中,又将其中的一半撒入他喜欢的沱江中,另一半则葬在临水的听涛山边。爱妻张兆和同时还带来了用一腔深情所积攒了四年的一包花瓣。花瓣是从沈从文去世那年开始积的。那天,张兆和站在沱江的虹桥上开始撒花,目送小船上由儿孙们把骨灰顺沱江而撒下,小船后面顿时漂起了由张兆和撒下的花瓣,组成了一条美丽花带,像一条水上彩虹,从水门漂到南华山脚下的葬地……
  就在沈从文下葬后的第二年初秋,我来到了凤凰古城先生的墓地谒拜。先生的墓地在听涛山下,那里没有围杆,没有坟头。一座比人高的天然五彩玛瑙石迎面屹立,这石块就是墓身,墓身依偎的地方,就是听涛山,微风吹拂,可以听到沱江水的声音。看到墓石静静立在山间小道旁边,我想:先生的墓地选址在江畔是很有意义和人性化的。可不是吗?先生曾对我们说过,他若以后再回湘西,就要乘着船去沅江的沿途看看风景,去浦市古镇走走……家人随从了他的心愿,故乡人热情地迎候了他,从沱江乘船就可以到浦市古镇和其他的地方,这样的身前安排,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畅想。
  墓表竖在沈从文墓碑的必經之处,字迹骨凌、大气。这是沈从文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专为他树立的,上面写道:“一个士兵如果不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另一块是凤凰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清明立的碑,上面写着: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看着墓碑,忽然又想到沈从文先生的许多经典文章,眼前变成一条花带,沿着弯弯的绵延的湘西沱江,伸延了那条属于沈从文先生喜欢的沅江;沅江边的浦市古镇,维系着他的审美观及古朴的审美理想,还有他对人生的解读及对人生的向往。每每想到这些,就又不由自主重新想起《边城》和《湘西散记》等一批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
  叁
  为了追寻先生在湘西浦市的足迹,在文友陪同下,第四天就乘车去浦市古镇,车出凤凰古城沿309国道、308省道行走,沿途断断续续见到的那些湘西风景,就像是先生写在散文中的某些情景一样,美不胜收。在车窗闪过的风景中,我仿佛看到了先生清瘦的容貌,似乎我们乘的车是在先生的指点下向前。
  经过2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的车终于来到了浦市古镇。推窗重温先生所介绍的浦市古镇外貌,只见许多景点闪烁得逼真。我知道,许多人认识湘西的凤凰,就是因为要去追寻沈从文的故居和一批名人志士留下的故事和足迹;浦市古镇是沈从文先生恋恋不舍的地方,到这里看看走走,也是人生无限的快乐,这样的绕道而行很是值得!
  走进南北伸展的浦市古镇大街,满街的古韵扑面而来。在这条街上,有美食店、水饺馆、土特产商店、油条摊、米粉摊等等,满街满目皆是。古街两边的木楼门对门,窗对窗,犹如江南名镇周庄的小街,所不同的是,这里脚下古老的青石板被磨踩得光滑雪亮,似长了一面面镜子在阳光下反射,不,那是千年古镇的留韵和来到浦市古镇的万千游客用鞋把石磨亮后留下的遗迹。
  这里的房屋高耸,建筑风格多样,街上的门店有阁楼向街巷外挑的,有门楣向墙壁内陷的,有街巷圈门呈双拱型的,一些旧式的似乎能剥落的门板呈现出悠远的沧桑历史感。这里的民居建筑既有西南湘西的特色,又有像徽式的马头墙精华,有些墙壁的窗式样还带有一点闽南古屋的色彩。踏着青石地板,走进古屋观看湘西特色的木柱横梁,犹如走进了从文先生书中所描写的湘西风光一样。
  三层楼左右高的砖木结构的防火窨子屋,是西南地区浦市古镇的特色民居。窨子屋的形式有点像是四合院。这些古民居房型呈穿斗式、硬山顶,盖的是小青瓦,每座院子的每一处都是经过独具匠心的精心设计和制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惊人智慧和高超技艺,反映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的智慧结晶,令人叹为观止。门墙柱均以条石构筑,院内门窗为镂空雕花有刻龙、凤、麒麟等神兽,还有刻八仙、梁祝等故事图案的,栩栩如生。高高的防火墙屋内有低斜的小方形天井,阳光和空气可以直接进入。木架上面都是精雕细镂的图案,屋内有小花园,周边还有排水、防火设施。大四合院房间多达二三十间,内有三进或四进,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以青石青砖建造。面对这样的古屋,我想:这些建筑技术也许就是当年通过汉军在此驻守此地后,把家乡的建筑艺术带到了这里,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一起进行了创造设计,使之独具一格,成为西南风景的骄傲。   浦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吉家院子,此屋进深有58 米,由三进三堂十二房构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既防火又挡风。经历了岁月风风雨雨洗涮的吉家祠堂,如今依然保存得完好。步入院内,穿过青幽幽的天井,仿佛步入了雕刻后的圣殿:门、窗等处都雕有戴锦鸡毛的将官,骑仙鹤的寿星,偷葡萄的小松鼠,荷花丛中戏水的鸳鸯,姿态各异的醉八仙等,精湛的工艺令人叹服。天人合一的居住习俗,显示当地居民与大自然早已融为一体。
  沈从文先生喜欢浦市古镇的高腔戏。他說过:“辰河高腔是以曲牌体和词牌相结合的声腔综合体的声腔音乐,曲腔幽雅,以婉转悠扬见长,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辰河高腔发源于泸溪县浦市镇,在泸溪、沅陵等沅水中、上游流域广为流传。浦市人欢喜戏,且懂戏。当地喜欢,我亦喜欢。”他写道:“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唢呐伴和,在田野中唱来,情调相当悲壮。”
  我们在古街行走的时候,正巧遇到演戏人员在露天戏台上为游客演出,只听锣鼓一敲、唢呐一响,演员高亢嘹亮的声音便飘然而出。音乐语汇极为丰富和优美,伴奏的唢呐既能奏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又可奏出细若游丝的音韵。据当地导游介绍:其实高腔也是汉族和土家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闪亮文化遗产中的一道风景。1998年,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上,辰河高腔的演出引起国际友人的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浦市古镇的庙和从文先生说的一样,不仅多,而且拥有厚重的宗教文化底蕴,被誉为是“湖南庙乡”是真实可信的。有名的大庙就是“江东寺”。沈从文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泸溪·浦市·箱子岩》中有很生动的描写。此大庙内古松树参天,其中一棵要五人连牵着手方能抱住,最高的老梅树有三丈高。相传庙宇是唐朝黑面将军尉迟敬德屯兵在这里时建造的,自古到今香火很旺,引来善男信女无数。据说一到逢年过节,人们点燃高香,祈祷风调雨顺和幸福快乐,是很有意思的民俗风景。
  著名的中元祈福节也是浦市古镇代表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们去的第二天,就感受到了中元节以“祈福、感恩、敬祖、孝亲”为主题的活动,以“逛古镇、探古宅、听古戏、品古韵”为形式,全方位展示浦市古镇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开幕式后,当地人还在万荷园路道上欣赏抬黑龙、舞黑龙和草把龙等民俗活动;汉族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一起,展示民族服装秀表演,汉服、旗袍、苗族盛装等。此节受到来自全国广大游客的欢迎,来自上海和江浙地区参加活动的游客都说很有民俗文化特色,不虚此行。
  在浦市古镇,我们参观了古戏楼、条巷弄、民居、大堤、码头等,还参观了浦市久远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如踏虎凿花、菊花石雕、杨柳石雕等手工艺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点、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饮誉国内外,被誉为湘西民族民间艺苑中的一支奇葩。这些都是从文先生口中说过的建筑和充满文化历史的精品,在我们面前依然被保护得真实和鲜亮,真是耳听不如实见。
  傍晚前,在街巷口临水的地方,我们随便寻觅了一家旅馆。订好房间,在附近吃了一顿浦市特色晚餐,浦市的馄饨和米糕等十分上口,是舌尖上的美味。餐后徒步走上坚固的防洪堤散步。在浦市夜晚的防洪大堤上散步很有特色,抬头可看看天上星光和初升的月亮,侧耳可听听河中流水与轻微涛声,也是一道风景。那天,我们一路绕道行走,不仅赏到了浦市美月,还看到了月光下的成片荷塘。月升高,月光下泻,柔和地铺在荷叶上,似乎有点神秘。粉红和白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月光下依然开放,那挺拔的花苞,犹如一支支画笔,在夜幕上点画了满天的繁星。月光闪闪烁烁的,荷花在河水上面轻轻地晃动着,远处有蛙声传来,清脆悦耳。微风送来了一阵荷香,卷起了又一缕缕诗情。
  面对此情此景,忽然又一次想起沈从文先生为浦市的风光和人文历史由衷赞叹所作的美句:“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同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美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们被浦市荷塘边的美醉在了诗情画意的月光下。
其他文献
自己快进入耄耋之年,而我现在的工作中接触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往往让我吃惊,让我打心底里觉得:后生可敬可畏!rn从上世
期刊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腔阻滞时对老龄患者心肌的毒性。方法:60例ASAⅡ~Ⅲ级拟硬膜外阻滞下择期手术的老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硬膜外腔阻滞分
里佐托尔芬()是豆类作物种子接种的一种有前途的细菌肥料。按200,400,600或1000克将制剂分装在塑料袋内进行储藏,在播种的当天打开袋。一公顷苜蓿种子播种量(16~20公斤)用里
前年冬天,突然接到原翻译片厂导演孙渝烽的电话,他说他正在协助上海电台主持人小窗做一档节目,抢救性地让上海文艺界一些老人们口述自己的经历,既可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又可激励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们继续前行。一期工程讓百人口述,百期播出,现已做了好几十期,效果很好,希望我也能加入。我笑了,由衷地告诉他,我虽也进入了“上海文艺界老人”行列,但我无名,长期以来习惯了被“边缘化”的生活,从不在这种场合露脸出声,
期刊
冀80—6190是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用劳夫林10作母本,矮秆早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具有抗病,抗青干,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1981—1983年参加冀中南中肥组区域试验,198
把连环画列属绘画形式之一种,显然不是准确的科学界定,贺友直先生说得好:“连环画不是一个画种,是个艺术门类,它不像版画、油画,有自己特定的工具、材料和技法,连环画本身就
期刊
上海作为“海上画派”的诞生地和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曾经汇聚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卓越美术家,他们共同撑起了“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在美术界,父子两代都是画家的已是凤毛麟
期刊
心肌细胞上存在α1A/C、α1B、α1D,β1、β2、β3等肾上腺素受体(AR)亚型,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一般认为,β1等AR持续兴奋对心肌是有害的;而近来的研究发现,α1A/C-AR
几个月前,中国画家蒋山青水墨个人画展在巴黎开幕,人民网、新华网都及时给予了报道: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称赞蒋山青是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其水墨画不拘泥于传统,源自民族又胸怀世界”。他同时表示,中法都是文化大国、艺术大国,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55年前文化上的惺惺相惜让中法两国走到了一起。55年后的今天,文化艺术交流仍然是中法关系最活跃、最能打动人的领域。而蒋山青则表示,中国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