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即所谓的学困生,如何探究出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出现困难的真实原因,让他们的学习由差变好,这成为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现状,通过探析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转变策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后进生 转化策略
曾记得,当年徐江教授的文章《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发表,轰动了小学语文届,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无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徐教授的书中强细地阐述了无效教学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中分析这些学习困难学习形成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这就是我们试图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探析
我始终认为,学习吃力的学生的出现有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对,另外是教师的教出了问题,我们知道学与教的过程就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对于第一种因素,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但是形象思维差,这样的学生偏好理科,反而不喜欢语文学科。对于第二种因素,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容易被老师看做是字、词、句、段的重复和肢解,生动丰富而灵动的语文教学就变成枯燥的知识填鸭乃至学生做不完的作业, 这样就形成了,作业做不完,学生老是厌学,老师越批评学生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所以,小学语文学困生就大量产生了。从第二种因素来看,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也经过六年应试教育的训练,如果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他们对本来是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应该充满兴趣,结果反而更加厌学,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认为语文只需死记硬背,忽略了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是一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学科。
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外在环境来看,小学语文学的的方法和过去很大的不同,有些家长仅仅停留着用自己学生时代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从而造成了学生方式方法的错位,其结果不言而喻。有些家长觉得白己不能辅导,因此将子女送到语文老师那儿接受所谓的课后辅导,从现实情况来说,学生接受了这些应试教育下的辅导,基本就越来越远离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无法感知语文学习的魅力。这也是形成语文学困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受共同体作用影响的。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和教材,客观地说,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得不认为,当下农村好多语文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参差不齐,他们对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较多的功利主义,所以课堂上所教的、课后所辅导的完全围绕考试来进行。这种应试教育舍本逐末的做法自然没有办法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学生厌学也就显得自然。那么教材如何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教材中所选择的内容如何才能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一件考验教师甚至是考验教材编写者智慧的事。目前有没有不适合的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不敢妄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白发地对某些文章产生排斥心理,可能已在客观上说明了一些问题。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变策略探析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初步感觉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小学语文学困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缺点,即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白己不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就会采取退缩策略,也就是说失去了内心学习的动力。这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显然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虽然不是刻意的抵制,却也是消极态度下的不作为。这一不良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根据我的实践发现,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不是简单说教,因为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说教而暂时改正缺点,但没有长久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改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通过比较去领略语文的魅力。例如,在某篇文章的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我注意到这一问题后,立即更换了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文章,结果可想而知,效果不理想;然后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名家点评内容的介绍,通过将文章的主旨与当下的现实进行联系,通过让学生结合文本阐述内心的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经过这个过程,学生才真正领略到了文本的真实含义。
其次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如何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即工具性层面,从人文性的层面理解一篇文章,都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里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语文老师不能老想着考试,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应试只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亲近语文学习。
最后是培养学困生学习信心,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们都知道信心能够创造奇迹。而我们学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们羞于表达、乐于沉默。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意志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自信心入手。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多耐心启发,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同时,开办“心灵角”,让学困生组织话题和交流活动,评选学困生的最大进步奖,并将其积分计到期末总分中去,并将转化突出的学困生案例收录到学困生档案中,交组内研究讨论。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学困生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即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试条件下,我们判断一个老师教得好或差的方法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实际上超越应试层面,谈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对语文的理解等方面,这才是评价一个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有效标尺。我认为,这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真实含义。
三、一点总结与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应该创造失败者,哪怕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成人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育人爱心,当教师的只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权利,诚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内容,需要高度重视其基础性——这种基础性体现在对语文本身和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上。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众多,本文所述只是管中窥豹,所提出的转化策略也只是基于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的一点总结,未必有普适的作用。我只希望拙作能够将对这一重要话题的讨论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金轶群.七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2]白玉荣探寻中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3]林宇“学困生”概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后进生 转化策略
曾记得,当年徐江教授的文章《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发表,轰动了小学语文届,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无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徐教授的书中强细地阐述了无效教学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中分析这些学习困难学习形成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这就是我们试图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探析
我始终认为,学习吃力的学生的出现有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对,另外是教师的教出了问题,我们知道学与教的过程就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对于第一种因素,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但是形象思维差,这样的学生偏好理科,反而不喜欢语文学科。对于第二种因素,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容易被老师看做是字、词、句、段的重复和肢解,生动丰富而灵动的语文教学就变成枯燥的知识填鸭乃至学生做不完的作业, 这样就形成了,作业做不完,学生老是厌学,老师越批评学生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所以,小学语文学困生就大量产生了。从第二种因素来看,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也经过六年应试教育的训练,如果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他们对本来是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应该充满兴趣,结果反而更加厌学,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认为语文只需死记硬背,忽略了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是一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学科。
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外在环境来看,小学语文学的的方法和过去很大的不同,有些家长仅仅停留着用自己学生时代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从而造成了学生方式方法的错位,其结果不言而喻。有些家长觉得白己不能辅导,因此将子女送到语文老师那儿接受所谓的课后辅导,从现实情况来说,学生接受了这些应试教育下的辅导,基本就越来越远离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无法感知语文学习的魅力。这也是形成语文学困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受共同体作用影响的。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和教材,客观地说,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得不认为,当下农村好多语文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参差不齐,他们对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较多的功利主义,所以课堂上所教的、课后所辅导的完全围绕考试来进行。这种应试教育舍本逐末的做法自然没有办法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学生厌学也就显得自然。那么教材如何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教材中所选择的内容如何才能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一件考验教师甚至是考验教材编写者智慧的事。目前有没有不适合的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不敢妄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白发地对某些文章产生排斥心理,可能已在客观上说明了一些问题。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变策略探析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初步感觉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小学语文学困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缺点,即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白己不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就会采取退缩策略,也就是说失去了内心学习的动力。这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显然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虽然不是刻意的抵制,却也是消极态度下的不作为。这一不良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根据我的实践发现,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不是简单说教,因为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说教而暂时改正缺点,但没有长久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改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通过比较去领略语文的魅力。例如,在某篇文章的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我注意到这一问题后,立即更换了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文章,结果可想而知,效果不理想;然后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名家点评内容的介绍,通过将文章的主旨与当下的现实进行联系,通过让学生结合文本阐述内心的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经过这个过程,学生才真正领略到了文本的真实含义。
其次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如何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即工具性层面,从人文性的层面理解一篇文章,都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里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语文老师不能老想着考试,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应试只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亲近语文学习。
最后是培养学困生学习信心,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们都知道信心能够创造奇迹。而我们学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们羞于表达、乐于沉默。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意志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自信心入手。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多耐心启发,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同时,开办“心灵角”,让学困生组织话题和交流活动,评选学困生的最大进步奖,并将其积分计到期末总分中去,并将转化突出的学困生案例收录到学困生档案中,交组内研究讨论。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学困生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即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试条件下,我们判断一个老师教得好或差的方法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实际上超越应试层面,谈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对语文的理解等方面,这才是评价一个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有效标尺。我认为,这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真实含义。
三、一点总结与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应该创造失败者,哪怕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成人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育人爱心,当教师的只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权利,诚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内容,需要高度重视其基础性——这种基础性体现在对语文本身和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上。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众多,本文所述只是管中窥豹,所提出的转化策略也只是基于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的一点总结,未必有普适的作用。我只希望拙作能够将对这一重要话题的讨论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金轶群.七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2]白玉荣探寻中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3]林宇“学困生”概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