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吃”透教材; 制定目标; 调控有效; 引导自主学习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吃”透教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吃”透教材,结果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堵滞,思考颇浅,学生仅仅是表面化理解课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有效教学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一面五星红旗》的重点是“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难点有二: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点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不是看这个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3 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进行词语接龙,背背课文、儿歌,猜谜语等活动。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例如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了解课文内容。可讲课时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偏偏躲了起来。怎么办?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仪,让一个孩子站过去,让转身、移动,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并且他们都喜欢到前面来体验。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影子画太阳,这个环节就显得简单了。这节语文课虽然打乱了自己的备课计划,但教学效果却没受到丝毫影响。
3.3 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特别是针对聋哑孩子来说,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 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重视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被其接受。”所以语文教学应从教学生“学会”课文,转变为引导学生“会学”课文,根据课文的重点、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思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使其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知识、接受知识。如在学习“秋天”时,正赶上学校放“十.一”假,于是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假期当中到室外、到田野去寻找秋天,然后用语言说出自己找到的秋天,并画下来,或采集标本,开学后进行展示。由于这种方式贴近孩子的生活,使孩子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感受到,因此孩子们说出了许多有关秋天的句子。当再回到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中的语句,并加深了印象,积累了语言。结果是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聋校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聋校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吃”透教材; 制定目标; 调控有效; 引导自主学习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吃”透教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吃”透教材,结果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堵滞,思考颇浅,学生仅仅是表面化理解课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有效教学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一面五星红旗》的重点是“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难点有二: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点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不是看这个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3 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进行词语接龙,背背课文、儿歌,猜谜语等活动。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例如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了解课文内容。可讲课时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偏偏躲了起来。怎么办?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仪,让一个孩子站过去,让转身、移动,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并且他们都喜欢到前面来体验。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影子画太阳,这个环节就显得简单了。这节语文课虽然打乱了自己的备课计划,但教学效果却没受到丝毫影响。
3.3 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特别是针对聋哑孩子来说,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 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重视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被其接受。”所以语文教学应从教学生“学会”课文,转变为引导学生“会学”课文,根据课文的重点、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思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使其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知识、接受知识。如在学习“秋天”时,正赶上学校放“十.一”假,于是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假期当中到室外、到田野去寻找秋天,然后用语言说出自己找到的秋天,并画下来,或采集标本,开学后进行展示。由于这种方式贴近孩子的生活,使孩子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感受到,因此孩子们说出了许多有关秋天的句子。当再回到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中的语句,并加深了印象,积累了语言。结果是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聋校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聋校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