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汉语"以前"和"以后"语义概念化的认知机制。"以前""以后"既可以单用,又可以连用,即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或段落里。不管是单用的"以前"或"以后",还是"以前""以后"连用,其语义概念化都必须有一个时间参照点。这样的参照点可以是隐性的、交际双方默认的说话时间,还可以是显性的、句子中明确提到的某一具体时间或某一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的是,"以前"和"以后"连用的句子可以选取相同或不同的参照点。"以前""以后"单用,使用"以前"的句子是以后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凸显先事件;使用"以后"的句子是以先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凸显后事件。"以前"和"以后"连用的句子,常常凸显先事件和后事件的不同或对立,或是锁定两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以前"的语义概念化,是以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的起点、句子提及的事件开始的时间为参照点,逆时间流动方向,将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之前、句子提及的事件开始之前的时间感知为"以前"。"以后"的语义概念化,是以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的终点、句子提及的事件结束的时间为参照点,顺时间流动方向,将说话时间或句子提及的时间之后、句子提及的事件结束之后的时间感知为"以后"。"以前"和"以后"语义概念化的认知特征可以抽象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时间感知原则",即时间的流动是单向的,语言对时间的感知可以是双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