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本人结合自已的教学,就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已的几点体会。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 “ 平等中的首席 ” 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 “ 对话人 ” 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 “ 对话人 ” 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2.1 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 2 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 “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 “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纲要指出 “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 ” 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3.1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如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事实上近几年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近年来苏州语文中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生活,以考查学生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3.2 對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本人结合自已的教学,就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已的几点体会。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 “ 平等中的首席 ” 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 “ 对话人 ” 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 “ 对话人 ” 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2.1 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 2 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 “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 “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纲要指出 “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 ” 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3.1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如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事实上近几年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近年来苏州语文中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生活,以考查学生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3.2 對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