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持续增产、高产的关键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培肥土壤、优良品种利用、科学施肥、构建高产群体、防倒防冻抗逆栽培、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阐述淮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以指导小麦的栽培。
  关键词 小麦;四良配套;持续高产;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055-02
  淮北地区位于黄淮海南端,在我国地处北纬33°~34°,是我国小麦生产潜力较大的区域,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小麦生产发展较快,面积、单产、总产都有较大的突破,2010年小麦最高单产达到11 125.5 kg/hm2。然而,该地区小麦大面积生产与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单产仍有750 kg/hm2的差距。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高产重演性差。究其原因,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播种与整地质量不高、肥料施用不合理、病虫草害重治轻防、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也是主要制约因素。要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四良”配套。从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应做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的推广[1],从而推动淮北地区小麦持续增产、高产。
  1 以秸秆还田为工作重点,增施有机肥料,改土培肥,全面提升土壤地力
  小麦产量的形成是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的综合反映,高产栽培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营养充足、土壤结构良好、保水能力强、通气性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氮含量0.08%以上,碱解氮70 mg/kg以上,速效磷15 mg/kg以上,速效钾100 mg/kg以上。小麦全生育期吸收的养分,约2/3来自土壤储藏养分,1/3来自当季施用肥料。为了实现稳定持续的高产,必须通过科学施肥逐步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以达到全面提升土壤地力的目的。
  1.1 增施有机肥
  长期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大大延缓土壤钾的耗竭速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利于小麦全生育期对养分的均衡吸收,同时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的含量[2]。
  1.2 玉米秸秆还田
  在目前有机质匮乏的条件下,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唯一途径。玉米秸秆还田要求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 cm,秸秆粉碎合格率大于90%,抛洒不均匀率小于20%。玉米秸秆翻埋还田前,增施尿素75~90 kg/hm2,促进秸秆腐烂,翻埋压实,地面达到整地质量要求,墒情不足时应灌水造墒。
  1.3 小麦—玉米两熟制高效培肥技术模式
  模式1:土杂肥30~45 t/hm2,配施纯N 210~240 kg/hm2。P2O5 75~90 kg/hm2、K2O 75~90 kg/hm2,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60%作基肥,40%作拔节肥。模式2:玉米秸秆还田,配施纯N 240~270 kg/hm2、P2O5 90.0~112.5 kg/hm2、K2O 90~120 kg/hm2,氮肥60%作基肥,40%作拔节肥。
  2 以选择半冬性及半冬偏冬性为主的科学利用良种技术
  2.1 优良的品种是小麦优质稳产高产的内在因素和基础
  优良小麦品种具备以下特点:①丰产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高产);②抗病、抗逆性强,对不良环境条件和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稳产);③适应性广,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的要求(易栽培);④成熟较早,有利于下茬作物增产(早熟);⑤品质优良(优质);⑥适应机械化收获(抗倒)生长整齐,成熟一致。
  2.2 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具有明显优势
  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抗灾能力强,通过调整品种布局种植半冬性品种,完全可以解决淮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冬季冻害问题。二是播期弹性大,半冬性品种具有早播风险小、晚播减产少的特点。三是温、光、水等利用率高。四是产量潜力大。
  2.3 适合淮北地区的小麦半冬性品种
  适宜当地栽培的半冬性品种主要有烟农19、烟农5158、烟农5286、济麦22、良星66、良星99、淮麦22、淮麦28、淮麦29、山农17、山农20、皖麦52、皖麦56、皖麦68等。
  3 大力推广氮肥后移(重施拔节肥)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
  肥料是小麦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经济合理的施用肥料,是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特别是氮、磷、钾素对小麦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各地系统研究氮素运筹方式的产量、品质效应,明确了重施拔节肥产质同增的效应与机理,建立了稳定达到产量9 t/hm2超高产水平的“基追并举”氮肥运筹体系。
  3.1 适宜施氮量
  产量9 t/hm2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hm2。
  3.2 适宜氮素基追比例
  研究表明,氮素后移较传统“一炮轰”施肥,有以下優势:一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据安徽省农科院(2007蒙城)试验表明,烟农19氮素基追肥各50%的处理产量9 931.5 kg/hm2,较全部基施的8 730.0 kg/hm2增产1 201.5 kg/hm2,增幅13.8%,每穗粒数增加2.8粒,千粒重提高2.29 g。烟农19、济麦22、皖麦50等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拔节肥比例分别为49.3%、49.9%、51.4%,平均比例为50.2%。二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据安徽省农科院(2006蒙城)试验表明,烟农19氮素后移的肥料利用率47.47%,较全部基施的38.88%提高22.0%。   3.3 适宜追氮时期
  试验结果表明,烟农19、济麦22、皖麦50在4个追氮时期中(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始花期),基本以拔节期的产量最高,孕穗期次之。
  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以9 t/hm2为目标,兼顾品质指标,高产、高效、节本的氮素运筹模式为“基追并举”,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hm2,基追比例为1∶1~1.5,追肥时期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基肥施P2O5 75~90 kg/hm2、K2O 90~120 kg/hm2、ZnSO4 15 kg/hm2。
  4 以提高整地质量为基础,以科学播种为重点,高质量高产群体构建技术
  4.1 高标准整地
  高产小麦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耕深20~25 cm,地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达到上松下实。
  4.2 科学播种
  科学播种,培育壮苗越冬,是高质量群体的关键,坚持“适期、适量、适墒、适深”四适播种。
  4.2.1 适期播种。淮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的范围是淮北中北部弱冬性品种10月5—10日,半冬性品种10月10—15日。不同品质小麦的播期主要是当地小麦越冬前有效积温满足形成一类苗标准所要求的时间。
  4.2.2 适量播种。淮北地区弱冬性品种适宜的栽植密度为保留基本苗180万~195万株/hm2,半冬性品种保留基本苗195万~225万株/hm2。
  4.2.3 适墒播种。土壤墒情不足时,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必须进行微喷补水,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达到一播全苗。
  4.2.4 适深播种。播种深度3~5 cm。播种要均匀,播量要准确,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旋耕地块播后镇压。
  5 以防倒、防冻为主的抗逆栽培技术
  5.1 防倒技术
  小麦早期发生倒伏易影响粒数和粒重,晚期发生倒伏会影响粒重。倒伏的原因除大风雨和品种特性外,还与土壤耕作和栽培措施不当有关。预防倒伏的措施:一是选用株高适当、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二是严格控制播量,合理安排基本苗。三是深耕深松提高整地播种质量[3-4]。四是合理运用肥水,严格控制氮素基追肥比例,拔节肥在第1节间定长时使用。五是化学控制,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用15%多效唑450~750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叶面喷雾。
  5.2 防冻技术
  淮北地区项目冻害主要有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倒春寒)。预防冬季冻害的主要措施:一是选用抗寒品种。淮北中北部地区选用弱冬性或半冬性品种,南部地区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二是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三是降低播种量,采用半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四是科学施肥,氮、磷、钾结合。氮肥基追结合。冬季冻害的补救措施:一是发生冻害后及时追肥、灌水,促其快速恢复生长。二是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预防早春冻害的技术措施:一是在早春寒流来临之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小气候。二是受冻后立即追施速效性氮肥和灌水[5]。
  6 以防治病虫草害为主的健身栽培技术
  6.1 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以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增产显著。未包衣种子,用40%辛硫磷乳油50 mL加20%粉锈宁50 mL对水3 kg,拌麦种50 kg,拌匀后堆闷3~4 h,待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6.2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原则:除小除早,秋季化除效果好,春季化除宜在拔节前完成。最佳除草时间,小麦越冬前气温10 ℃左右的10:00—15:00。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可用75%巨星22.5 g/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 mL/hm2,或5.8%麦喜悬浮剂1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田块用6.9%骠马乳油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6.3 防治病虫
  重点做好纹枯病、赤霉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的防治。①纹枯病防治。用12.5%井·蜡芽悬浮剂2 250 mL/hm2,或20%三唑酮乳油525~60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防治。②赤霉病防治。于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1次药,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用80%多菌靈超微粉1 200 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600 g/hm2加15%粉锈宁750 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③麦蜘蛛防治。用20%哒螨灵乳油450 mL/hm2或40%氧化乐果900 mL/hm2喷雾防治。④蚜虫防治。用25%吡蚜酮300 g/hm2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 g/hm2,或24%抗蚜·吡虫啉300~450 g/hm2,或10%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6]。⑤吸浆虫防治。小麦抽穗扬花前,成虫盛发时用20%杀灭菊酯3 000倍液常规喷雾或50%辛硫磷2 250 mL/hm2对水225 kg/hm2低容量喷雾。
  7 参考文献
  [1] 范希芹.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38,40.
  [2] 黄建兵.皖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8973-8974.
  [3] 李德福.沿淮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4):71-73.
  [4] 张洪印.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54-55.
  [5] 李舜姬,关东山,许纪东,等.豫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限制因素与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2(6):42-44.
  [6] 马连.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34-35.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关联理论中关于认知努力、最佳关联和交际效果的相互关系为主旨,结合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信息自动处理的削去规则,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等知识,以及营销学中关于营销效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荆棘鸟》作品表现了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和女性与男性主宰的社会斗争经常以失败告终的事实。《荆棘鸟》描写了
J.D.塞林哲的小说《弗兰尼和卓依》(1961)继续了其《麦田守望者》所涉及的主题,即青少年成长的危机与困惑。《弗兰尼和卓依》以一种更为内省和形而上的角度来审视青少年的成长
斯蒂芬·克莱恩是19世纪末美国最具有天分和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虽然他的创作生涯仅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但他的作品都深刻的剖析了人类的行为准则。克莱恩最经久不衰的作品
最近几年来,更多研究者把研究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教师的学。能激发教师终身职业发展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剖析浙江省某所高职院校两个教师学习群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河南卫视以文化综艺节目为基石,以社科人文、生活服务类节目为两翼,长久以来在电视文化娱乐节目上倾心探索,致力于拓展频道品牌营销、增强频道品牌影响力,力求打造“互联网+T
期刊
由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电影电视等新兴媒体和年轻艺术的迅猛发展,严肃的戏剧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在评论界和商业票房上均取得极大成功的当代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