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事(四题)(随笔)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雨的日子
  1
  西宁连日豪雨。所谓“豪雨”就是“豪爽的雨”“豪迈的雨”或者“豪放的雨”。无论如何解释“豪”,都带点拟人的意思。雨被赋予了人的性格。这场豪雨过后,南山、北山、西山以及东边的峡口同时都被雨泡着。“泡”就有点缠绵了,不过豪雨之后有豪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喜欢雨天。喜欢绵绵细雨,喜欢豪雨以及一切性格的雨。我喜欢在路上被雨水泡着,当然更喜欢躺在床上,倾听雨水从天上倾泻下来,落在楼顶墙壁和铁皮管道上的声音。我喜欢在雨天里回忆。回忆上个世纪的那些生活场景,回忆上一世那些似有似无的烟云。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我意识到不管是细雨还是豪雨,毕竟有下完的时候这一必然时,我更爱雨天。
  正在我不能割舍的时候,豪雨戛然而止。接着是人们常说的雨过天晴。一切顿时透明起来,没有任何期待的样子。我无所依赖,强打精神来到食堂,充足的光线从教堂般长方的窗玻璃里投射进来,人和物的面目清晰确定。如果此时细看,就可以察觉细微的异样。但我到食堂的使命不是考察,不是调研,不是在食堂的光线里看球,不是来看看球的人。我吃点东西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
  食物的种类是米线,土豆丝,青豆角,蛋花醪糟和菜心素包子。我一贯倾向吃素。但我知道食堂里许多大哥大、大姐大,都不是吃素的。就在我为选择什么食物举棋不定的时候,突然发现,这天的土豆丝切得很细,几乎和米线一样细了。我已经习惯筷子一般粗的土豆丝,突然看到米线一般细的土豆丝,都不好意思面对。于是我越过土豆丝,取了青豆角。
  这种变化太突然,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我想可能在下雨的时候,食堂的师傅不能外出,困在操作台前。或许他如我一般回忆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因为这回忆,他突然陷入不能自拔的忧郁,挥刀的动作骤然变得舒缓、温柔和细腻。我想我喜欢细雨、豪雨以及一切性格的雨是有道理的。就在下雨的时候,人和世界发生着不可思议的改变。
  2
  上次值班,也是夏季。上次值班,也在下雨。我睡在值班室的沙发上,听雨到后半夜。朦胧之间,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陌生”是我的感觉,那边的人坚持认为,他与我相识多年。我清醒意识到自己在朦胧之中,所以既不否认也不承认,时间在尴尬的静默里流淌。后来我无话找话,说夏热被雨水泡凉了,简直不像是夏季。那边说:“西宁哪有夏季,西宁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上上次值班时,也是夏季。上上次值班,也在下雨。那一次我没专心听雨,我在电脑上敲字。我的工作很順手。夜越深,越兴奋,简直文思泉涌。奇妙的是,我在文字里适时夹杂了雨。雨和文字一道向前推进。到了第10自然段,就要水漫金山时,被一个电话打断。那边说一条线路出了故障。这不是小事,我停下文字,停下雨,向有关部门做了报告。处理完毕时,夜已经很深。我侧耳谛听,外面的雨完全停止,蟋蟀和青蛙在互相报告。我想继续写字,字却躲着我。这夜剩下的时间没有做梦。
  这次值班,不是夏季。这次值班,没有下雨。但奇怪的是,我的思绪不在此时,不在此处。它总是流连在以往值班、以往下雨的情景里不能自拔。这次值班,我面前也有一部黑色的电话机。我没有心情写字,我也没有瞌睡。我只是盯着它,等待它丁零零响起。等待是非常漫长的。到了某个时段,我觉得电话马上就要响。我觉得电话里有人会给我传递参加亚洲选美比赛的通知。但电话终于没有响起。这次值班,让我担心。我担心上次值班、上上次值班的记忆覆盖在这次值班的上头。即使退休有了闲暇,我也无法回忆这个热切变焦灼的夜晚。
  3
  走路上班,途中遇雨,而且雨势挺猛,我没有带伞,又不想被雨水长期浸泡。正好看见31路靠站,于是跑步上车。前边有人喊,替你刷了。我心里一惊,但还是本能地回应:“谢谢。”说完站着喘气。司机头也没回,从容地提醒我:“别谢了,快刷卡。”哦,原来前面那个人是替自己老婆刷的。
  车在雨水中行进,我沉浸在街上雨水溅在车身上发出的响声里。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奇怪的臭味唤回,观察了周围的形势。原来站在一条裙子的后面。随着车子颠簸,臭味阵阵弥散。我转移站位的时候,发现车里不只有裙子,还有短裤和长裤。
  车终于到了海晏路口。我不想冒雨过马路,想转乘前面的14路公交。急急忙忙下车,从围着车门的人群中硬穿过去,冲进另一个车门。车开动了,随着车子颠簸,弥散着似曾相识的臭味。咦,怎么又是那条裙子。周围一看,还是那些短裤和长裤。唉,原来上错了,刚才匆忙,我从31路的后门下来,又从31路的前门上了。31路就要拐入新宁路时,我看见14路车正在雨中过马路。
  4
  这场大雨来得毫无预兆。白天天色晴朗,一切正常。不过细想,或许也有蛛丝马迹。当时我和女儿坐在风的必经之处。阵风吹过。她吸吸鼻子说,有些臭。我吸吸鼻子,也说,好像是臭,换地方吧。她说,别的地方也是,一样的臭,忍着吧。听,这是多么奇怪的父女对话。
  傍晚的时候,就开始落雨。那时候还有暧昧的光线,能够看见雨中的景象。公交站等车的人表情各异,但动作一致,都把身子往宣传栏窄窄的檐下挤。人行道上有一把红伞、一把黑伞在移动。其实还有其他颜色的伞。但是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黑伞红伞上,其余的伞就很容易被忽视。一个没有伞的男人,大步流星往前赶。疏朗却硕大的雨滴赶着砸他,可他不在乎。雨有点生气,开始密集结实起来。
  天色完全看不见的时候,只能坐在靠窗的椅子上听雨了。从声音判断,这时候雨势好像并不猛。因为透过雨的声音,还能听见大街上人的动静。有汽车的声音,有公交报站的声音。有个人在唱歌,反复就是这一句:“血管里响起马蹄的声音。”歌声歪歪扭扭,好像是喝醉了。想象他的脚步踉踉跄跄,他的身影摇摇晃晃。就在雨声将要盖住他的歌声时,他近于声嘶力竭地喊:“我不在乎。”谁也不知道,他不在乎酒,还是不在乎雨。
  这时候,雨势突然转猛。人声完全被盖住。天地漂浮水上。大街上是雨水行军的声音,屋顶上是雨水播种的声音。排水管道里是雨水打铁的声音。虚空里是雨水喊杀的声音。很久没有下这么大的雨了。也不记得之前天气预报提起。完全没有预兆的雨水,打乱了人间的计划。本来这夜有月,暗香准备浮动,现在只好落花流水了;本来青年是要到朱丽叶的窗下唱歌的,现在只好像小偷失足在陌生的水沟里;本来君王是要参加化装舞会的,现在却做了李尔王在荒原上呼喊;本来我要把宝马拴在丁香树上的,现在却在阳台上数蜈蚣的脚。   兽医王恒炼
  王恒炼是我新近在医院认识的朋友。他退休前是一位兽医,而且是教授级的兽医。他虽然退休了,但教授的看家本事还在。我们面对面坐在医院病房时,护士们可能认为我们在交谈,其实是他在满堂灌式地独白。他回顾自己曾经的职业,仿佛重新回到了动物们中间,表情和语气都充满了自信、自豪和尊严。他对漫长职业生涯里救治过的动物记忆深刻,如数家珍。我听过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我还听人说过,热爱是成功的一半。现在看起来,王恒炼教授对其职业、对动物既有浓厚的兴趣,也有炽烈的热爱。他应该是一位称职的兽医,成功的兽医。只是我还不能确定,他是不是一位“伟大的兽医”。
  据王教授讲,给动物治疗,比给人治疗难度要大一些。一个好兽医,胜过十个好人医。他说,马牛羊和其他大小动物有病时,它不会主动陈述感觉;马牛羊和其他大小动物打针和手术时,都不会喊疼。目前还未发明足够多的兽用医疗器械,事实上,在医疗发展历程上,一直存在重人轻兽倾向。明显的证据是,医疗保险基本覆盖了城乡居民,但基本没有覆盖动物界。正是这个现状,给兽医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兽医要根据动物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它的忍耐是不是到了极点。人医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王教授生气地反问我:“跟聋哑人打交道容易吗?”反问不需要回答。但他把反问很快变成设问,他自问自答:“不容易啊!”我深感王教授的表演好玩的同时,也对他的比喻存有疑问。动物们不喊疼痛,并不说明它们都是聋哑人。只不过它们发出的不是人声罢了。
  据王教授讲,他一生为动物服务,但从未受到过来自患者的任何口头表扬和锦旗表彰。据王教授讲,他从未收到过来自患者的红包或者礼物。在所有的动物里,他最喜欢马。有一年,他给一匹铁青马治疗有半年之久,起先是足病,后来是肺病。半年时间里,他在马厩里度过了许多时光,包括一个情人节,一个清明节,一个端午节。在父亲节之后,病马才渐渐恢复健康。即使这样,也没有发生病马请他吃喝这种事情。王教授强调,他两袖清风,一腔正气。即使偶尔将患者治死了,也不会利用方便吃它们的肉!他说:“这是起码的原则。”我说:“不仅于此。这是一个人道主义兽医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我说这话,不是应景或者奉承,完全是发自肺腑。因为我说这话之前,正好看到朋友圈疯传帝国总会计师在上海吃喝败露的消息。显然,国有公司上层在王兽医前面顿时显出了猥琐和渺小!
  无论王教授讲得如何热闹非凡和轟轰烈烈,但在我看来,兽医这个职业注定将是寂寞的职业。人类增多,环境恶化,每天都有动物绝种,每天都有动物濒临绝种。就连农村,耕种依靠小型或者大型机器了。牛驴骡马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动物日渐稀少,兽医哪有用武之地?可以想象,每当王教授给长期的客户打完针,走过黄昏的城乡接合部,他的内心是多么凄惶。也许,第二天就有电话打来:“王大夫,它死了。我们这里没有牛,没有驴,也没有马了。我们该说再见了。”曾几何时,他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之后的自豪和神圣,没有来得及提炼成为核心价值观,就已经烟消云散。如今心中只有失落凄惨。
  多年来,王教授全凭着精神力量支撑,走过了那些艰难的路。而他的身体,早就不行了。阑尾被割了,心脏搭桥了,一叶肺子也被切掉了。能动的都动过了,能感染的都感染了,能打孔的都被打孔了。如今身体就像一条不怕开水烫的死狗。我在《布哈河》一诗中,有“把肝胆高高挂起”这样莫名其妙的句子。王教授曾经接受手术,要将一片肺叶切除。根据现实需要,需要把另一片肺叶高挂肩部。那时他还年轻,医生说不要咳嗽,他却正想咳嗽,于是毫不犹豫咳嗽了,肺片从肩部震落,击打在相邻的器官上,疼得他惊天动地。随着时间流逝,疼痛早已消失。但高高挂起的肺片佐证了我的诗句并非空穴来风。凡事都有两面。历经磨难也有好处。磨难锻炼了王教授的意志;磨难让王教授对世道人心一目了然。在数不清次数的出院与入院之间,王教授深深感觉到,给动物治病的往往是最有人性人情的处所,给人治病的显然是冷酷势利的地方。尤其是主治大夫张家强,简直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砧子越生硬,打出的钢铁越坚韧。现在,王教授已是满头银发,但他还能大步流星,每餐都能大快朵颐,这身功夫就是在冷酷和势利的火焰里炼成的。他说:“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的名字就是我的命运。”
  我们面对面坐在医院病房时,护士们可能认为我们在交谈,其实是王恒炼教授在独白。他显然说话成瘾,话语如滔滔江河,绵延不绝。他只图自我开心,自我释放,自我标榜,全然不管我的感受。我也只好克服羞涩心理,放心走神。在兽医漫长的职业生涯回顾里,我多次昏睡。其中一次还做了小梦。梦见王教授在驯服一头牦牛时,被牛抵死了。我急忙醒过来,看见教授还在他老婆的病床边,唾沫星子乱飞。我舒了一口气。可惜的是王教授讲话太多,耽误了叫唤张家强来给自己的老婆换药,他只好自己动手。他一生都在为畜生服务,只有“临圈”经验,没有临床经验。无论怎样委婉和注意分寸,一旦下手,就是对待大小型动物的风格。他老婆疼得死去活来,嗷嗷直叫。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和挣扎,终于完成了感染部位的换药工作。疼定思疼之后,他老婆恶狠狠地说:“你真是一个兽医!”
  中秋之后的乡村之夜很凉
  这个镀了一层金属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大串联”啊!上游的去了下游,下游的去了上游;河北的去了河南,河南的去了湖北;湖北的去了海南;海南的去了海西;山西的去了山东,山东的去了广西;乡村的去了城市广场,城市的去了乡下的沟里和梁上。第一天,大家都在路上。路上的都是被堵族、抱怨族、追尾族,在家里窝着的是吃瓜族,也称风凉族。接下来的几天,除了珠穆朗玛峰、乔格里峰以及世界第三大高峰、第四大高峰外,其他所有的山顶河谷上,到处都是人。络绎不绝,川流不息,万人空巷,摩肩接踵,这些词汇都能派上用场了。
  我也在路上。我从特大城市西宁出发,前往我妈妈居住的超级村庄。中途被堵在兰州。兰州西到兰州东走了3个小时。事实充分证明,兰州是一座超级特大城市。在兰州高速路上被堵,不是路不够宽,不是车特别多,而是处于东出口的一段高速路正在维修。好好的路面被围在警示带内,里面有几个民工,悠闲地抽着烟看被堵在路上的傻兮兮的游客。所以,在这段路内以及类似情况的路段内,人们正在欢度节日。   不管多么沮丧的情绪,总会过去。当我在低河睡了一觉醒来时,一切恢复了正常。低河是故乡,是我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我在那里看小人书,剪报,抄歌,吹笛子,我在低河没有风险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我戴着草帽,拿着小木板凳,去做麦田守望者。那些年里,害禽为什么那么多?一群群,一阵阵,就像黑压压的云团,落到谁家的田里,谁家就有可能颗粒无收。好在所有操蛋的日子过去了。如今我来到这里,已经不为麻雀落在田里操心了。即使麻雀落到糜子地里,我也没有那么着急,鸟儿也要活命嘛。现在我反倒为老天爷落下冷冷的秋雨不爽。老天大哥,兄弟我好容易回一趟乡,您就不要这样没眼色,弄得我不爽!但人类暂时是没办法说服老天的。老天自有其主张和节奏:临近中午,冷雨结束,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微风拂面。天气变好。我们该做点什么,以证明自己不是吃闲饭的废人。于是以本哥为代表的回乡度假团深入苹果园,开始摘果子。
  苹果挂在枝头,苹果鲜艳醒目。世界上的植物动物都不容易。苹果也不容易,在十年九旱的地方,经历了春夏两季的各种风情、各种风光和各种风险。我们不知道的许多苹果,或被倒春寒冻死,或被夏天的冰雹砸死,或被一只虫子啃死。这些苹果夭折了,无声地生,无声地死了。剩下的是幸运的苹果,成熟的苹果,沉甸甸挂在清凉的空气里等我们去采摘的苹果。我来了。我拿着梯子,篮子,我还拿了刀子。我所到之处,苹果落到家什里,树枝骤然轻松,向晴空弹起,枝头划过一道弧线。苹果回归了,树枝轻松了。但近来以苹果为生的啄木鸟惨了,懒惰肥胖的虫子惨了,星期五傍晚路过果园的学生也惨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掠夺者,还是解放者。我众多侄女中的一个,曾经声称自己来自苹果。这是一个好玩的身世传说。我在摘苹果时特别留意,但直到最后一颗,终于没有发现有另外的侄女住在苹果内,不过我在个别苹果大大的虫洞里,却发现了几只蜷曲的黄蜂。希望总在下一代。我的侄孙女儿3岁,穿着红衣服,在果树间跑来跑去,倒像是从苹果中来的。但我问过许多次,想让她承认自己是蘋果的孩子,而且问题里暗含着诱导的成分。现在的人都很聪明,即使3岁的小孩也不例外。她每次都能说出她爸妈的名字。问多了,她起了疑心,给多少巧克力,都说不喜欢九爷!九爷是谁啊?九爷就是我!
  晚上竟然有露天电影放映。上次看露天电影还是30年前。30年前的一半人还活着,另一半人却不在了。至今我还记得露天电影带给我的欢乐、知识和教育。我在低河的露天看过《地道战》《地雷战》,看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看过《红灯记》,看过《奇袭》,看过《奇袭白虎团》,看过《打击侵略者》,看过《冰山上的来客》。通过这些电影形成的观念至今没有变化。李玉和、李奶奶、铁梅、杨子荣都是好人。以鸠山为代表的日本鬼子都是坏蛋,比日本鬼子更可耻的是以王连举为代表的叛徒,当然还有刁德一和胡传魁。我看过的最后一部露天电影是《少林寺》。印象最深的是王仁则,隋唐之际的枭雄。哈哈,这个老王八蛋,将少林寺附近的牧羊女抓来挂在房梁上,威胁少林寺的和尚李连杰。他还对着站在露天的所有青少年做流氓宣传。我一直记得牧羊女做无谓挣扎的情形。尽管如此,我没有过救那女子的志向和冲动,我认为牧羊女打扮得太招展,走得太远,让过路的老王看见了。
  “昔日重来”是小资们喜欢使用的软词,带着巧克力般的丝滑。但粗粝的经验告诉我:“昔日永远不会重来。昔日就是特么昔日。”30年后的露天电影,与30年前毫无相同之处。露天电影竟然没有发电机,没有煤油味。30年前,太阳落山,大山深处很快漆黑一团,吃过派饭电影放映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电。他捏着手电筒,把我们称为“磨电机”的蚂蚱样东西,放在一堵短墙后面,开始用一根绳子扯。煤油味弥漫开来,有的人说臭死了,另一些人则说很好闻。电影能不能演成,全在于这个磨电机能不能发动。30年后,当我在这永恒的低河再次邂逅露天电影时,同时发现没有胶片,更没有胶片走格子时发出的好听的声音。最让我诧异和痛心的是,30年后的露天电影,几乎没有观众。想想从前,看露天电影,是村庄里的大事、盛事和喜事,不仅本村的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不小的平地上高高低低挤满了人。有时候,人头的影子落在屏幕下半部分,放映员不得不喊话让那些人走开。而今晚,整个露天电影场,还没有10个人。当年与我肩并肩看过电影的人一个也不在!我不会问那个很傻的问题:“人都上哪儿去了?”我只是顺便告诉大家,中秋之后的乡村之夜很凉。但本哥从广告一直看到正片结束。至于片子,比较无聊,应该叫《澳门风云》,讲的是周润发打牌的故事。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答案
  雨,前天晚上开始下的,时断时续,直到昨天晚上还在下。连着下雨的天气,摊在南方也许并不算事情,但在北方,在西北,就有些让人忐忑。西北干旱少雨,即使有雨,也是来得猛,去得也快。阴雨连绵,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在西北,山河的样子还是汉朝的,人们生活的习惯还是唐朝的。可见几千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情。所以有理由担心,发生的似乎都不是好事情。夜里,我睡不踏实,总是醒来。借着对面楼上的微弱反光,我起床到窗口看雨。昏黄的路灯光里,雨孤独地落下。倒是没有风,雨线是直的,一心一意的样子。我注意到了雨,但雨没有留意到我,它无声息,砸在路上,形成看不清的水流,然后汇集在路两边的低洼之处,然后形成暗黑中闪着钝光的一团。最后看了一眼被楼宇裁割,所剩无几的那段山峦,我从窗口退回,坐在床边上发呆。从前听老年人说夜里睡不着的事,以为说着玩的,现在轮到自己了,才知道这滋味并不好受。况且还有这居心叵测的天气和雨。哪里都不能去,什么也没心情做。茶园,饭店,度假村,农家乐都僵硬凝固了,那么多的投资泡在雨里了。“泡汤”这个词真让人既感叹又无奈啊!
  大约快到天亮时,我迷迷糊糊睡着,并且做了一个梦。梦见早时候的一只母鸡正在下蛋。乡下把不下蛋的母鸡叫做铁鸡。家里人一致认为它就是一只铁鸡。但它突然要下蛋了,它高看低看,找了一个草窝下蛋。我守在它身旁。奇怪的是我没有不好意思,它也没有不好意思;更奇怪的是,它不是下一颗蛋,而是不停地下,仿佛要把耽搁的蛋都找补回来。我呢,也是不停地捡,想把找补的鸡蛋都捡到篮子里。我与这只母鸡,就像比赛似的,不停地下蛋,不停地捡蛋。高强度的劳动耗散精力,我终于捡累了,求它别下了,但它毫不妥协,继续下蛋。于是我叫来一位评论家朋友帮忙。但他捡一颗,打碎一颗。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母鸡大约对打碎它的蛋很不满意,用它又小又圆的眼睛看了几眼评论家,但终于没有说什么。我既丧气,又好奇,装作不经意也打碎一颗蛋,并没有蛋黄蛋清流出来,仔细一瞅,原来是颗煮熟的鸡蛋。我讨好地对母鸡说:你肚子里温度很高嘛!它则不客气地回答:你管得着吗。我想吃掉这个熟蛋,但不知被评论家弄到什么地方去了。有点生气,就醒来了。
  其实是被手机铃声吵醒的。虽然天还黑着,但该起床给孩子弄早饭了。雷打不动的煮鸡蛋热牛奶。煮鸡蛋的时候,突然就回想起了梦境,怪清晰的。梦境与现实叠加,形成了朦胧的毛边,有点不大真实。孩子无精打采吃早餐的时候,我一直在梦与现实之间。梦见鸡下蛋有什么预兆?梦见鸡下的蛋是熟的又是什么意思?评论家与这只下蛋的母鸡是什么关系?那只熟蛋到底被藏在什么地方?一时间问题层出不穷。是啊,随便的人生,都能提出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答案。雷锋日记里的名言是“生命是有限的”,转眼我们已经老了。打发孩子出门,我随后走到阳台,推开沉重的玻璃窗,伸出脑袋,看孩子从楼门出来,停了一下,撑开伞,这才开步往前走。我想大约雨还没有歇,这么想的时候,就有水滴落在我裸露的脖子上。但我忍住了没缩回来,目送孩子出了小区,拐到张飞路,最后消失在张飞路与关羽路交叉口的树丛下。我收回脑袋,关上窗户,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想再回卧室,睡一个回笼觉。犹豫了一小会儿,终于没有去,大概是愿望不够强烈的缘故。我又想到坐在桌子跟前,拧开台灯,把下雨以来堆积下来的问卷答完,但只是这么想了想,还是没有动。什么时候不能做问卷,偏偏要在这时候?于是我就这么站着,在阳台和客厅之间,无聊,无奈,无助地站着,我听见屋顶的雨水,汇集到楼壁上的洋铁皮管子里,往下流动的细小的声音,我听见外边街上,隐约的人声密集起来。我听见自己的心脏有点沉闷的噗噗声。我就这么站着,直到光线越来越亮,屋里的摆设渐次显现出来。我觉得仿佛要永远站下去,把自己站成石柱。
  作者简介:马海轶,男,汉族,60后,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表在《诗刊》《新大陆》等国内外汉语文学报刊,入选《中国九十年代诗歌精选》《新世纪诗典》《读诗》等百余种国内文学选本和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中华长歌行》。主要作品有诗集《秘密的季节》、散文集《西北偏北的海拔》、文学评论集《旁观》《黄金在天上舞蹈》等。
其他文献
梦见  地球深处,炙热的岩浆中,  一定有一种鱼,  游啊游,没停过。  天空高处,蔚蓝的真空层,  一定有一种鸟,  飞啊飞,没停过。  谁都没见过的鱼和鸟,  正被我梦见——  离粮食近了  五月出城,终于见到小麦苗,  不远处就是玉米苗,  紧挨着是洋芋苗,  (我庆幸还能认得它们)  ——離粮食近了。  以前,不是这样的,  接近的只是食品,  接近的是餐桌不是田野。  再以前,我在粮食地
期刊
灵恝出生以前,她的母亲华胥氏喜欢午饭以后到大泽一带去散步,天气不阴不晴,午后的风缓慢地移动,有一种老机器生锈以后的味道。那时候的大泽一带少有人烟,各种还没有名字的植物沉默地站在泥泞的水泽之间,有些阔叶植物正在开出第一朵花,发出“吱吱扭扭”的声响;有些树木则高大粗壮,宽阔的树冠向上升起,仰望着不远处的天空。  世界刚刚诞生不久,天空和大地正在慢慢地分离,所有的植物都在经历这种分离的痛苦,它们本来以为
期刊
采菱  父亲,带着我儿子  在河塘里采菱角  河水清澈,儿子不时地  掬起水花,向他的爷爷洒去  父亲不躲不闪,用篙子  把木盆撑得原地打转  祖孙俩的笑声,随着水纹  向两岸漾开  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傍晚  祖父从田间归来,泥巴  沾满了他的裤腿  看到我的时候,他咧嘴  朝我笑了笑,一头  栽倒在了门前的草垛上  那时,他还那么年轻  一个雨夜  雨夜,儿子在我臂弯熟睡  窗外电闪雷鸣,他在
期刊
白牡丹  一股河西走廊的风沙  铺成白色的丝绸  把1000公里漫长的历史  卷成圆圆的遗址  一轮新鲜发烫的明月  在嘉峪关层层叠叠的积雪上跑动  花瓣是万方奏乐的疆土  承接汉唐的脚印宽宽大大  一团祁连玉爆开了花模样  像珍贵的夜光杯闪闪发亮  白色  是一匹白马驹  从焉支山牧场一闪而过  丝绸之路的牡丹喷出了热烈的雪  一个人走向阳关,等待  历史言语的帷幕深处,风起雄伟  风起辽阔,风
期刊
新年  新年,太阳还从东山升起,  这人间千年如斯。  唯有时光加速,  儿时它叫成长,现在叫衰老。  所有的梦都留给了夜,  我只剩下感恩和爱,  感恩神赐的光、清水、菜蔬,  爱分与亲友,周围暗淡的人群。  不张望了,也没有许诺,  我在昨日吹来的风中背身而立。  主啊,过去的漫长岁月,  我背道而驰,一年一年远离您,  我又是多么庆幸,  一转身就在您怀中,以泪洗面,  我还是您的孩子,还是
期刊
所有的山,都是有筋骨的  ——路过静宁兼致李满强兄  在北方,那么多的山  都这么荒着,不声不响  那么多的人,都这么活着  不卑不亢。每一天的阳光  都会,按时落在头顶  天和地,就一起开阔了  这些年,也走了一些路  那么多的脚印,堆起来  足以,让我们记起回家  那么多的日子,荒废了  却足以,让我们想到未來  ——之后,每一个冬夜  无比贪恋的那盘热炕  就成了,此生  无法治愈的疾病  
期刊
一棵树硬生生挑起朝阳  总有一些话,携带风声  总有一滴泪凝成雪花  那就搬运那年窖藏的阳光吧  逼走你体内冰封的山峦,骨头里发霉的苍穹  为七尺外的领空,去除散而复来的阴霾  拓远一只雀鸟眼睛里海域的淡蓝  梦里的阳屲山可做藏锋的笔画  力透俗世的烟尘  村边小路可做五线,借琴弦  弹奏山的高远,拉响水的轻柔  压下十指里连心的黑白  晨钟暮鼓,疏星残月  看惯街市里霓虹灯牵引的车轮  一把斜视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用断代的概念来量化或命名一些诗歌群体以及现象,并且用它不稳定的暴力逻辑来叙说我们都难以廓清的诗歌走向,以期达到某种诗歌以外的事实认可。但是,这些命名的逻辑关联有些时候不太适合一些诗人,比如宋长玥。他是青海高原诗歌现场的独立存在,他没有在文字以外强加的难以服众的诗歌标准或流行风尚里取舍内心本真。我们总是在他的诗歌里发现,他孑然一人,带着满身风雪,上昆仑,出河湟,像个孤独的浪子,
期刊
崖祭  结庐为舍,蓑衣锁住一冬的门  “蚂拐”叽哩咕噜,青山隐隐发声  朝雾覆盖冰霜雨雪  黑夜泡出那坛老酒  可照人,可醉人,可生香  经受过一冬的洗礼  火把高举,燕子翩跹  舞者清音相伴  唱,低吟;喊,震天  跪下者,心头没有宝马良弓  一路默念江山  路边的细叶榕,溪间的小花鱼  田头的耕牛,床头的病夫,枝丫的小麻雀  都在合十中一一排队  神,不再咳嗽  倚在白果树上念珠:  牺牲已定
期刊
我去见他的时候,正遇上这个城市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有些吝啬,薄薄地贴在地面,但还是带来了久违的一丝潮润,让人忍不住心生欢喜。  他叫扎西多杰,藏族男子最常见的名字。在藏地,如果走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喊一声扎西,至少有多半人会转过脑袋。现在,他坐在我面前,略显消瘦的脸庞上挂了温和的笑,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康巴汉子。虽然初次谋面,其实我心里早已是熟悉他的。记得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走在街上,一家音像店里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