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篇小说《老旦是一棵树》是一幕愚昧的喜剧。它以老旦那种古怪的复仇方式对北方乡村的邻里暴力传统进行了一种深切的讽喻,从一个荒谬的细小角度暴露了农民的无聊、自私、愚昧、褊狭、争斗与暴力、受虐、施虐,瓦解了人们所谓“健康民间”的幻象,揭发了它的内在的黑暗根性。它与杨争光的其他作品一起,做到了对农民灵魂秘史的重新叙述。
[关键词]愚昧 复仇 讽喻 重新叙述
1998年,电视剧《老旦是一棵树》在荧屏上隆重推出。起初还以为这是演绎戏曲演员的罗曼史的,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是一个叫做老旦的西北农民老汉的复仇故事。整个电视剧充斥着铺天盖地的土黄色,演员表演很到位,却令人压抑、郁闷,深感剧中人无聊、无知,浪费生命。多年以后认真研读一番同名原著以后,似乎揣摩出一点儿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禁为之击节激赏。那么让我们一起沉入文本,体会一下作者杨争光到底是怎样为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的,这个故事到底好在哪里,它能使我们明白些什么。
一
中国小说的“复仇”母题可谓源远流长。古代小说自不必待言,仅就现当代小说来说,我们就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鲁迅的《铸剑》、冯至的《伍子胥》、汪曾祺的《复仇》、金庸的《碧血剑》……它们似乎都有一个模式:上代蒙冤被杀,后代立志复仇,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大功告成。他们的复仇具有明确的目标。他们都深受仇人之害。的确与仇人不共戴天。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而中篇小说《老旦是一棵树》的复仇母题与以往的复仇小说截然不同:其中的仇人竟然是臆想出来的!而且这个仇人是父亲老旦没根没由地与之结怨。并要求儿子大旦也与仇人拼命。然而大旦远不如老旦积极——他是被迫参加这个复仇游戏的。
这个小说用13小节的篇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鳏夫老旦在其老婆死了以后,突然无所事事了。他在难熬的晚上躺在炕上胡思乱想,突然想人一辈子应该有个仇人,不然活着没意思。他把村子里的人一个一个从脑子里过了一遍,挑来挑去,便挑中了人贩子赵镇。就这么,赵镇成了他的仇人。于是,他的生活一下子充满了冲天干劲,与仇人斗法并整垮他成了老旦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他的儿子大旦到了娶媳妇的年龄而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快如愿以偿,与他发生激烈冲突。这时赵镇贩回个外乡女子环环,于是老旦在“水从门前过,哪有不舀一勺之理”的心理的驱使之下,用赖以生存的两亩白菜为代价为儿子娶回了环环。可赵镇借请环环帮他照顾他的产妇老婆的机会而与环环一拍即合。勾搭成奸。于是老旦的复仇游戏因有了具体的事情而变得明朗起来,也开始逐步升级:告状、捉奸、打架、杀赵家的狗,乃至刨挖赵家祖坟。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复仇者老旦站到其仇人赵镇家的粪堆顶上,并誓言要在那上面扎根,“长成一棵树”,从而见证赵镇的死亡。
作者杨争光说:“我迄今为止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我这样做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熟悉他们;其次,我以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家,中国的城市是都市村庄。中国农民最原始、最顽固的品性和方式,渗透在我们的各个方面。”[1]我想作者的这番夫子自道对于我们理解他为什么写这个小说是有帮助的。
二
中国的写农民的小说灿若星河,我看过的也不在少数,可唯有这个小说使人似乎对农民的具体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给人以“耳目一新,戛戛独造之感”[2],相信与我相同感受的读者不在少数。杜勃罗留波夫说:“我们不应该指责作家为什么不那样写,我们只能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3]那么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杨争光是怎么写这个小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觉得这个小说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一幕愚昧的喜剧。
首先,它具有耐人寻味的戏剧冲突。例如第一小节,面对绵绵秋雨,老旦专注地看雨,大旦执着地敲犁铧,父子俩因对大旦娶不到媳妇持不同态度而较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老旦并不想与儿子闹事,索性避其锋芒,一走了之。大旦气急败坏,越敲越来劲。老旦在看雨时想起了自己的老婆,并未谋划给儿子娶媳妇的事,虽然儿子大了向他要媳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旦敲犁铧无异于敲山镇虎,向老旦示威,提醒他抓紧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考虑。如果没有这场冲突,后面的故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这个小说具有戏剧场景的因素。我们可以试着给全篇分场次:
第一幕 父子冲突 地点——老旦家
第二幕 天上掉下个儿媳妇 地点——白菜地;赵镇家
第三幕 复仇之一——告刁状 地点——村长马林家
第四幕 赵、环通奸 地点——赵镇家
第五幕 复仇之二——挨门揭露;聚众审问 地点——村中邻居家;老旦家
第六幕 捉奸;遭打;杀狗 地点——草庵;赵镇家
第七幕 复仇之三——刨祖坟;站在粪堆上 地点——赵家坟地;赵家粪堆
我们可以设想这个小说如果改编成舞台剧,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看过同名电视剧之后,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再来回头看小说,越发觉得它具有戏剧性因素。
再次,小说具有戏剧语言:其叙述语言干净利落,活泼俏皮;人物对话简明扼要,短促有力,一句话能把地上砸一个小坑,更加凸现出这部愚昧的喜剧中的人物的喜剧性,令人捧腹大笑后掩卷沉思。例如,赵镇从北山领回环环,沿着大路往村子里走,经过老旦的白菜地,赵镇站在老旦身后,很友好地微笑着(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老旦的仇人)对他说:“白菜长得不错。”老旦则回答道:“走你的路,你管球它长得错不错。”这两句话就将两人不同的性格、脾气、气质、教养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以后两人关系及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那么杨争光为什么要借鉴戏剧手法来写这个小说呢?我以为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是一个把大众文化与纯文学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也许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比较好地传达出他写这个小说的初衷:惟妙惟肖地模仿农民那可怕的复仇意志与拚斗决心,从而以无可替代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农民的生命底蕴,还“民间”以本来面目。 三
这个小说塑造出一个执着的复仇者形象——老旦。这个有着奇特名字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时期陕西某偏僻山乡(这也是杨争光许多小说的背景)的农民形象。从他与周围人、事的交锋与争斗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西北剽悍凶猛的民风。“我们在老旦身上,除了可以看到农民常有的木讷、愚直以及种种生活重压之下的扭曲、变形,还可以看到别的作家在农民身上不易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东西,那种百折不挠顽硬到底的坚韧与桀傲。这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皆有之的自尊自惜吧?欺凌愈甚,挤压愈甚,这种自尊自惜就愈加强烈,就愈显坚韧桀傲。这是一种可怕的复仇意志和巨大的拚斗决心,就像岩层下随时都会喷涌而出的一股洪流。这篇小说的妙处在于准确地叙述了着股洪流如何在老旦生命的河床发源,如何漫漫蓄势、涨满,如何拚命争取迅猛一泻尽伸憋屈的通道,最后又如何绕开无穷阻挠,用读者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4]方家郜元宝对老旦的这番评论,对我们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有指导性的作用的。
试看老旦,一个精力旺盛的中年鳏夫,一个种白菜的老手,在其妻死于非命之后,为了使生活更有滋味更有奔头更富色彩,为了合理地发泄其无法排遣的充足的精气神,他挑中同村的人贩子赵镇,开始对其进行毫无根据的仇恨,并采取措施一步步实现其复仇计划。他坚信“水从门前过,哪有不舀一勺之理”,于是接受了仇人的恩惠,为儿子娶回了环环。但他气不过仇人既赚钱又得儿子,便去找村长,希望他出面刹刹赵镇的威风。他还把自己揉烂的白菜的帐记到赵镇身上。为了整倒仇人,他不惜放长线吊大鱼,甚至牺牲自己儿子儿媳妇的名声、脸面,挨家挨户地去宣传赵镇的罪恶,希望用舆论的压力给其以致命的打击。他还希望通过村中主事者们对环环的审问而获得赵镇的罪证——为了整垮所谓的仇人,他费尽心机。当这一切都不奏效后,他又自戕,逼迫儿子走上复仇之路,刨挖赵家的祖坟,站在其粪堆上——他似乎气急败坏,黔驴技穷了!然而正是最后站在粪堆上这一奇特而悲壮的最后一计,完成了他对赵镇的最后的复仇——那意味着他将不吃不喝,死在赵家,给赵镇甩了人命——他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彻底整倒了仇人,而且成为仇人家里挥之不去的魔影——“你(赵镇)儿子一打开柜子箱子闻到的全是我老旦的气味。”[5]
看着老旦的所作所为,我们不禁会感到这个人真是变态!他怎么这么闲啊?真是石闲生苔,人闲生事。他为什么不想着发家致富,再娶个老婆,好好过日子,像一般的鳏夫那样焕发生命第二春呢?他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地找个仇人来恨呢?难道与人斗真的就那么其乐无穷啊?他这一切不是闲着没事而自讨苦吃吗?我想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更容易理解。所谓鸡往后刨,猪往前拱,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这正是老旦的独特活法。他身上当然积淀了农民的劣根性,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重要的也许不在于对‘根性’分出优劣,而是对‘根性’的感受和准确把握。”[6]从这一点上说,作者对农民身上的“根性”做了真切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塑造出执着斗争的复仇者老旦形象,是成功的,值得称道的。
四
作为杨争光的乡党,读着他的小说,感觉很亲切。它所描写的人和事,都与我们生活过的那一方水土有关。他的叙述冷峻而不拖沓,泼辣而不粗鄙,充满塞外野地的语言功力。
首先,他似乎漫不经心地使用比喻,却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人物的言行及思想。他的比喻很奇特,总是把人比成物,如暗喻:“老旦是一棵树”[7];如明喻:“老旦像一只安静的老狗,看着他的两亩白菜”[8];“他站在白菜们中间,像一只孤独的老狼”[9];“他(赵镇)激动得像一只公鸡”[10];“环环真像一只猫,卧在他的大腿跟前,时不时睁眼看他”[11]。也把一物比喻成令人意想不到的另一物,如“老旦坐在屋檐下,眼睛像两枚深邃的黑药丸”[12];“天说晴就晴了。太阳像圆圆的红柿饼”[13]。这些比喻使小说显得机智俏皮,妙趣横生。
其次,他大量使用陕西方言土语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小说蒙上一层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你敲得人心里瞀乱。”[14]方言词“瞀乱”读做,指人心绪烦乱。用这一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鳏夫老旦及光棍大旦因身边没有女人而生活无味心绪不宁的状态;“环环白天来我家照看月婆……”[15],“月婆”指产褥期妇女。“你驴熊没见过盖鸡窝得是?”[16]“得是”[17]指“是不是”;“一个萝卜八头栽”[18]指一个人如鱼得水,万事如意;“蹴”[19]指“蹲”;“噢么”[20]指“知道了”,“是的”。
再次,杨争光说:“中国的小说,我喜欢《红楼梦》和《创业史》。”他这话的确不假,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那两部巨著的影响。《老旦是一棵树》以全知视角,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这与它们一样,此其一;小说的心理描写明显带有借鉴它们的痕迹,如老旦对赵镇的仇恨就与赵姨娘对王熙凤的仇恨以及姚士杰对高增福、梁生宝的仇恨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其二;小说的场面描写也是这样。如赵镇五十得子而大摆酒席的场面可以与众人为王熙凤攒金庆寿及郭世富为庆祝新瓦房的诞生而摆酒宴的场面对比参看,此其三;更绝的是小说的对话描写,多为短句,言简意丰,凸显出人物性格,教养等等。例如老旦第一回找村长马林的那段对话颇得王熙凤与贾琏各怀心机的几段对话及梁生宝与郭振山的频繁对话的神韵。
总之,《老旦是一棵树》集中反映了杨争光在小说选材、命意、造境、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它的震惊效果,来自小说家对一种令人震惊的生命意志的出色艺术把握,如果对比阅读他的《黑风景》、《赌徒》、《黄尘》、《买媳妇》等中篇小说,也许我们会对《老旦是一棵树》产生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杨争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P.507---508.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364.
[3]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P41.
[4]陈思和、李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当代文学100篇》(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P.1545.
[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杨争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320---333.
[关键词]愚昧 复仇 讽喻 重新叙述
1998年,电视剧《老旦是一棵树》在荧屏上隆重推出。起初还以为这是演绎戏曲演员的罗曼史的,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是一个叫做老旦的西北农民老汉的复仇故事。整个电视剧充斥着铺天盖地的土黄色,演员表演很到位,却令人压抑、郁闷,深感剧中人无聊、无知,浪费生命。多年以后认真研读一番同名原著以后,似乎揣摩出一点儿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禁为之击节激赏。那么让我们一起沉入文本,体会一下作者杨争光到底是怎样为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的,这个故事到底好在哪里,它能使我们明白些什么。
一
中国小说的“复仇”母题可谓源远流长。古代小说自不必待言,仅就现当代小说来说,我们就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鲁迅的《铸剑》、冯至的《伍子胥》、汪曾祺的《复仇》、金庸的《碧血剑》……它们似乎都有一个模式:上代蒙冤被杀,后代立志复仇,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大功告成。他们的复仇具有明确的目标。他们都深受仇人之害。的确与仇人不共戴天。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而中篇小说《老旦是一棵树》的复仇母题与以往的复仇小说截然不同:其中的仇人竟然是臆想出来的!而且这个仇人是父亲老旦没根没由地与之结怨。并要求儿子大旦也与仇人拼命。然而大旦远不如老旦积极——他是被迫参加这个复仇游戏的。
这个小说用13小节的篇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鳏夫老旦在其老婆死了以后,突然无所事事了。他在难熬的晚上躺在炕上胡思乱想,突然想人一辈子应该有个仇人,不然活着没意思。他把村子里的人一个一个从脑子里过了一遍,挑来挑去,便挑中了人贩子赵镇。就这么,赵镇成了他的仇人。于是,他的生活一下子充满了冲天干劲,与仇人斗法并整垮他成了老旦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他的儿子大旦到了娶媳妇的年龄而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快如愿以偿,与他发生激烈冲突。这时赵镇贩回个外乡女子环环,于是老旦在“水从门前过,哪有不舀一勺之理”的心理的驱使之下,用赖以生存的两亩白菜为代价为儿子娶回了环环。可赵镇借请环环帮他照顾他的产妇老婆的机会而与环环一拍即合。勾搭成奸。于是老旦的复仇游戏因有了具体的事情而变得明朗起来,也开始逐步升级:告状、捉奸、打架、杀赵家的狗,乃至刨挖赵家祖坟。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复仇者老旦站到其仇人赵镇家的粪堆顶上,并誓言要在那上面扎根,“长成一棵树”,从而见证赵镇的死亡。
作者杨争光说:“我迄今为止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我这样做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熟悉他们;其次,我以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家,中国的城市是都市村庄。中国农民最原始、最顽固的品性和方式,渗透在我们的各个方面。”[1]我想作者的这番夫子自道对于我们理解他为什么写这个小说是有帮助的。
二
中国的写农民的小说灿若星河,我看过的也不在少数,可唯有这个小说使人似乎对农民的具体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给人以“耳目一新,戛戛独造之感”[2],相信与我相同感受的读者不在少数。杜勃罗留波夫说:“我们不应该指责作家为什么不那样写,我们只能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3]那么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杨争光是怎么写这个小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觉得这个小说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一幕愚昧的喜剧。
首先,它具有耐人寻味的戏剧冲突。例如第一小节,面对绵绵秋雨,老旦专注地看雨,大旦执着地敲犁铧,父子俩因对大旦娶不到媳妇持不同态度而较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老旦并不想与儿子闹事,索性避其锋芒,一走了之。大旦气急败坏,越敲越来劲。老旦在看雨时想起了自己的老婆,并未谋划给儿子娶媳妇的事,虽然儿子大了向他要媳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旦敲犁铧无异于敲山镇虎,向老旦示威,提醒他抓紧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考虑。如果没有这场冲突,后面的故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这个小说具有戏剧场景的因素。我们可以试着给全篇分场次:
第一幕 父子冲突 地点——老旦家
第二幕 天上掉下个儿媳妇 地点——白菜地;赵镇家
第三幕 复仇之一——告刁状 地点——村长马林家
第四幕 赵、环通奸 地点——赵镇家
第五幕 复仇之二——挨门揭露;聚众审问 地点——村中邻居家;老旦家
第六幕 捉奸;遭打;杀狗 地点——草庵;赵镇家
第七幕 复仇之三——刨祖坟;站在粪堆上 地点——赵家坟地;赵家粪堆
我们可以设想这个小说如果改编成舞台剧,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看过同名电视剧之后,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再来回头看小说,越发觉得它具有戏剧性因素。
再次,小说具有戏剧语言:其叙述语言干净利落,活泼俏皮;人物对话简明扼要,短促有力,一句话能把地上砸一个小坑,更加凸现出这部愚昧的喜剧中的人物的喜剧性,令人捧腹大笑后掩卷沉思。例如,赵镇从北山领回环环,沿着大路往村子里走,经过老旦的白菜地,赵镇站在老旦身后,很友好地微笑着(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老旦的仇人)对他说:“白菜长得不错。”老旦则回答道:“走你的路,你管球它长得错不错。”这两句话就将两人不同的性格、脾气、气质、教养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以后两人关系及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那么杨争光为什么要借鉴戏剧手法来写这个小说呢?我以为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是一个把大众文化与纯文学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也许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比较好地传达出他写这个小说的初衷:惟妙惟肖地模仿农民那可怕的复仇意志与拚斗决心,从而以无可替代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农民的生命底蕴,还“民间”以本来面目。 三
这个小说塑造出一个执着的复仇者形象——老旦。这个有着奇特名字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时期陕西某偏僻山乡(这也是杨争光许多小说的背景)的农民形象。从他与周围人、事的交锋与争斗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西北剽悍凶猛的民风。“我们在老旦身上,除了可以看到农民常有的木讷、愚直以及种种生活重压之下的扭曲、变形,还可以看到别的作家在农民身上不易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东西,那种百折不挠顽硬到底的坚韧与桀傲。这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皆有之的自尊自惜吧?欺凌愈甚,挤压愈甚,这种自尊自惜就愈加强烈,就愈显坚韧桀傲。这是一种可怕的复仇意志和巨大的拚斗决心,就像岩层下随时都会喷涌而出的一股洪流。这篇小说的妙处在于准确地叙述了着股洪流如何在老旦生命的河床发源,如何漫漫蓄势、涨满,如何拚命争取迅猛一泻尽伸憋屈的通道,最后又如何绕开无穷阻挠,用读者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4]方家郜元宝对老旦的这番评论,对我们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有指导性的作用的。
试看老旦,一个精力旺盛的中年鳏夫,一个种白菜的老手,在其妻死于非命之后,为了使生活更有滋味更有奔头更富色彩,为了合理地发泄其无法排遣的充足的精气神,他挑中同村的人贩子赵镇,开始对其进行毫无根据的仇恨,并采取措施一步步实现其复仇计划。他坚信“水从门前过,哪有不舀一勺之理”,于是接受了仇人的恩惠,为儿子娶回了环环。但他气不过仇人既赚钱又得儿子,便去找村长,希望他出面刹刹赵镇的威风。他还把自己揉烂的白菜的帐记到赵镇身上。为了整倒仇人,他不惜放长线吊大鱼,甚至牺牲自己儿子儿媳妇的名声、脸面,挨家挨户地去宣传赵镇的罪恶,希望用舆论的压力给其以致命的打击。他还希望通过村中主事者们对环环的审问而获得赵镇的罪证——为了整垮所谓的仇人,他费尽心机。当这一切都不奏效后,他又自戕,逼迫儿子走上复仇之路,刨挖赵家的祖坟,站在其粪堆上——他似乎气急败坏,黔驴技穷了!然而正是最后站在粪堆上这一奇特而悲壮的最后一计,完成了他对赵镇的最后的复仇——那意味着他将不吃不喝,死在赵家,给赵镇甩了人命——他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彻底整倒了仇人,而且成为仇人家里挥之不去的魔影——“你(赵镇)儿子一打开柜子箱子闻到的全是我老旦的气味。”[5]
看着老旦的所作所为,我们不禁会感到这个人真是变态!他怎么这么闲啊?真是石闲生苔,人闲生事。他为什么不想着发家致富,再娶个老婆,好好过日子,像一般的鳏夫那样焕发生命第二春呢?他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地找个仇人来恨呢?难道与人斗真的就那么其乐无穷啊?他这一切不是闲着没事而自讨苦吃吗?我想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更容易理解。所谓鸡往后刨,猪往前拱,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这正是老旦的独特活法。他身上当然积淀了农民的劣根性,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重要的也许不在于对‘根性’分出优劣,而是对‘根性’的感受和准确把握。”[6]从这一点上说,作者对农民身上的“根性”做了真切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塑造出执着斗争的复仇者老旦形象,是成功的,值得称道的。
四
作为杨争光的乡党,读着他的小说,感觉很亲切。它所描写的人和事,都与我们生活过的那一方水土有关。他的叙述冷峻而不拖沓,泼辣而不粗鄙,充满塞外野地的语言功力。
首先,他似乎漫不经心地使用比喻,却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人物的言行及思想。他的比喻很奇特,总是把人比成物,如暗喻:“老旦是一棵树”[7];如明喻:“老旦像一只安静的老狗,看着他的两亩白菜”[8];“他站在白菜们中间,像一只孤独的老狼”[9];“他(赵镇)激动得像一只公鸡”[10];“环环真像一只猫,卧在他的大腿跟前,时不时睁眼看他”[11]。也把一物比喻成令人意想不到的另一物,如“老旦坐在屋檐下,眼睛像两枚深邃的黑药丸”[12];“天说晴就晴了。太阳像圆圆的红柿饼”[13]。这些比喻使小说显得机智俏皮,妙趣横生。
其次,他大量使用陕西方言土语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小说蒙上一层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你敲得人心里瞀乱。”[14]方言词“瞀乱”读做,指人心绪烦乱。用这一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鳏夫老旦及光棍大旦因身边没有女人而生活无味心绪不宁的状态;“环环白天来我家照看月婆……”[15],“月婆”指产褥期妇女。“你驴熊没见过盖鸡窝得是?”[16]“得是”[17]指“是不是”;“一个萝卜八头栽”[18]指一个人如鱼得水,万事如意;“蹴”[19]指“蹲”;“噢么”[20]指“知道了”,“是的”。
再次,杨争光说:“中国的小说,我喜欢《红楼梦》和《创业史》。”他这话的确不假,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那两部巨著的影响。《老旦是一棵树》以全知视角,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这与它们一样,此其一;小说的心理描写明显带有借鉴它们的痕迹,如老旦对赵镇的仇恨就与赵姨娘对王熙凤的仇恨以及姚士杰对高增福、梁生宝的仇恨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其二;小说的场面描写也是这样。如赵镇五十得子而大摆酒席的场面可以与众人为王熙凤攒金庆寿及郭世富为庆祝新瓦房的诞生而摆酒宴的场面对比参看,此其三;更绝的是小说的对话描写,多为短句,言简意丰,凸显出人物性格,教养等等。例如老旦第一回找村长马林的那段对话颇得王熙凤与贾琏各怀心机的几段对话及梁生宝与郭振山的频繁对话的神韵。
总之,《老旦是一棵树》集中反映了杨争光在小说选材、命意、造境、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它的震惊效果,来自小说家对一种令人震惊的生命意志的出色艺术把握,如果对比阅读他的《黑风景》、《赌徒》、《黄尘》、《买媳妇》等中篇小说,也许我们会对《老旦是一棵树》产生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杨争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P.507---508.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364.
[3]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P41.
[4]陈思和、李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当代文学100篇》(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P.1545.
[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杨争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P.32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