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介于本科与中职之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導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民办高校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就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就业指导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一、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就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民办高校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思政部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汽车系杨慧杰老师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与企业招聘结合起来:2010年5月,成功地把50位学生输送到中冀斯巴鲁汽车销售公司进行实习代就业。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就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二、建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就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民办高校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就业指导课程划分为就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思政部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两模块的教育教学,就业指导老师承担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发布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就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高职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就业概念形成期,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入点,给个人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进行就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就业意识萌动期,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就业求知启动期。指导学生对已有的就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就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就业选择期。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就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汽车系杨慧杰老师从2010年三月中旬开始,每周给2011届毕业生上“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主题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就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三资企业,面向基层”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陈桂林,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民办高校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就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就业指导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一、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就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民办高校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思政部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汽车系杨慧杰老师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与企业招聘结合起来:2010年5月,成功地把50位学生输送到中冀斯巴鲁汽车销售公司进行实习代就业。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就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二、建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就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民办高校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就业指导课程划分为就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思政部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两模块的教育教学,就业指导老师承担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发布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就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高职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就业概念形成期,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入点,给个人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进行就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就业意识萌动期,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就业求知启动期。指导学生对已有的就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就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就业选择期。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就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汽车系杨慧杰老师从2010年三月中旬开始,每周给2011届毕业生上“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主题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就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三资企业,面向基层”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陈桂林,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