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其多变性、复杂性、差异性、长期性的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性决定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长效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加强领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协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应相互协作,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反馈机制,建立各种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的有效反馈,不断完善各项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科学地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内涵的钥匙,为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提供了本质规定,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本质属性,从而增强引领力和实效性。(一)既然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要关注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2]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理解、关心、帮助和教育他们,并以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终极指归;(二)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找出其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发展变化的根源;(三)既然人的本质是实践的,而社会实践又是大学生接受教育、转变思想观念的基本途径,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四)既然人的本质是发展的,那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所谓接受(Reception)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主体相互关系的范畴","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接受活动,是大学生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各种媒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等信息加以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与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完整的接受机制,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反映与择取:所谓反映是指接受主体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和发射整合机制将思想文化客体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与之相关的形象和观念。但是,反映是有选择性的,反映的过程也就是择取的过程。而所谓择取是指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知领域的各种思想文化客体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确立其取舍态度的过程。
(二)整合与内化:所谓整合是指行为主体对于经过反映和择取进入认知场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进行建构和重建的过程。而内化则是行为主体在建构和重建客体信息的过程中以社会实践需要为尺度进行检验并用以指导行为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的内心积淀过程。
(三)外化与践行:所谓外化与践行是指行为主体将由内化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觉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当前学术界将这一过程分为相互关联而整体契合的三个阶段:一是行为主体将内化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转化为践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行为动机;二是在行为动机制约下,行为主体依据自身知识结构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三是行为主体按照理性的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只有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需要、情感及其强化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增强其实效性。第一,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这就要求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按照主体的需要来解释和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只有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优势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和不同主体的需要,才能及时扭转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受多元化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和动机。第二,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教育情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培植健康理性的思想感情。一是以境育情,即有目的地选择和利用自然的或创设的环境因素,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二是以情育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和关爱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感化;三是以艺育情,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第三,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的实践活动既是当代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外化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实践愿望,形成监督评价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严厉斥责那种"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克式的共产主义", [7]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8]马克思主义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成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邓小平也强调,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重视物质利益原则,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9]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是一致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满足教育对象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教育对象形成积极的心理推动力,鼓励教育对象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和机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动态激励模式:激励源(思想政治教育者)——激励原则——激励方式——奋进——绩效(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奋斗环境中,凭借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评价——公平的奖励——反馈——激励源。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注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善于培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的自觉认同,形成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是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始终是主体"[10],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主体性是实践主体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组织和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实现自我改造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以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说服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并使之心服的实践过程和作用机理。古语云:"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也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坚持和运用说服机制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一)说服机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二)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坚持和运用说服机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和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创设了和谐、宽松和民主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144.
[3]胡木贵.接受学导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
[4]王建华.思想行为教育管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12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86.
[6]列宁全集(第20卷):2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0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4.
[9]邓小平文选(第2卷):14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0.
[11]诸子集成(五).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75.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其多变性、复杂性、差异性、长期性的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性决定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长效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加强领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协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应相互协作,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反馈机制,建立各种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的有效反馈,不断完善各项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科学地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内涵的钥匙,为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提供了本质规定,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本质属性,从而增强引领力和实效性。(一)既然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要关注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2]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理解、关心、帮助和教育他们,并以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终极指归;(二)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找出其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发展变化的根源;(三)既然人的本质是实践的,而社会实践又是大学生接受教育、转变思想观念的基本途径,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四)既然人的本质是发展的,那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所谓接受(Reception)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主体相互关系的范畴","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接受活动,是大学生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各种媒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等信息加以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与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完整的接受机制,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反映与择取:所谓反映是指接受主体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和发射整合机制将思想文化客体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与之相关的形象和观念。但是,反映是有选择性的,反映的过程也就是择取的过程。而所谓择取是指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知领域的各种思想文化客体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确立其取舍态度的过程。
(二)整合与内化:所谓整合是指行为主体对于经过反映和择取进入认知场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进行建构和重建的过程。而内化则是行为主体在建构和重建客体信息的过程中以社会实践需要为尺度进行检验并用以指导行为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的内心积淀过程。
(三)外化与践行:所谓外化与践行是指行为主体将由内化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觉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当前学术界将这一过程分为相互关联而整体契合的三个阶段:一是行为主体将内化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转化为践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行为动机;二是在行为动机制约下,行为主体依据自身知识结构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三是行为主体按照理性的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只有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需要、情感及其强化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增强其实效性。第一,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这就要求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按照主体的需要来解释和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只有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优势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和不同主体的需要,才能及时扭转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受多元化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和动机。第二,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教育情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培植健康理性的思想感情。一是以境育情,即有目的地选择和利用自然的或创设的环境因素,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二是以情育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和关爱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感化;三是以艺育情,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第三,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的实践活动既是当代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外化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实践愿望,形成监督评价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确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严厉斥责那种"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克式的共产主义", [7]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8]马克思主义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成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邓小平也强调,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重视物质利益原则,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9]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是一致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满足教育对象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教育对象形成积极的心理推动力,鼓励教育对象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和机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动态激励模式:激励源(思想政治教育者)——激励原则——激励方式——奋进——绩效(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奋斗环境中,凭借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评价——公平的奖励——反馈——激励源。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注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善于培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的自觉认同,形成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是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始终是主体"[10],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主体性是实践主体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组织和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实现自我改造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以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说服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并使之心服的实践过程和作用机理。古语云:"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也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坚持和运用说服机制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一)说服机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二)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坚持和运用说服机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和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创设了和谐、宽松和民主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144.
[3]胡木贵.接受学导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
[4]王建华.思想行为教育管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12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86.
[6]列宁全集(第20卷):2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0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4.
[9]邓小平文选(第2卷):14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0.
[11]诸子集成(五).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