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不光涉及到数学知识的传递,而且关系到教学思想、教学形象、教学态度等,怎样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呢。
关键词:数学;学生;有效教学
G623.5
一、有效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般来讲,有效教学要遵循这样的三个原则,即:“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积极认知干预”原则;“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
(一)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数学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数学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就是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数学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二)积极认知干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是,教师应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或学到了什么。
(三)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
在上课时,教师总会采用一些基本策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1.管理
采取什么手段,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数学教学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按阶段划分,一堂课有三段:导课、正课和结课。以教学的艺术魅力在导课阶段就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好基础,无论是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图形教学还是方程教学,都应力求象一部完美的交响曲的序曲那样,第一个音符就能拔动听者的心弦,在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具有“新、奇、巧、疑、情、趣”等特点的各种导课方法,都能达到这种“万事贵乎始”的效果。
2.监控
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任务后,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课堂作业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任务,教师如释重负般轻松自在地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
3、维持
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语言抑扬顿挫,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能令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变换练习方式,能令学生感到数学课累而不腻,长而不烦;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能使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积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学而不死,活而不乱;及时发现学生作业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构师生关系——互尊、民主、和谐
首先,教师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教学的真谛。
其次,我们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变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根据自己预设的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体验、感受的教学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即变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重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独立发展的空间,培养收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数学。
1.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究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動,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设课堂氛围——愉悦、情感、体验
1.教学评价是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师要及时渲染、调控课堂气氛
创设一种不是自然形成的、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这种课堂氛围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一方面将教学热点进行冷处理,另一方面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通过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畅通交流,达成有效的课堂目的。
关键词:数学;学生;有效教学
G623.5
一、有效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般来讲,有效教学要遵循这样的三个原则,即:“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积极认知干预”原则;“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
(一)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数学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数学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就是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数学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二)积极认知干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是,教师应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或学到了什么。
(三)管理、监控和维持原则
在上课时,教师总会采用一些基本策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1.管理
采取什么手段,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数学教学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按阶段划分,一堂课有三段:导课、正课和结课。以教学的艺术魅力在导课阶段就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好基础,无论是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图形教学还是方程教学,都应力求象一部完美的交响曲的序曲那样,第一个音符就能拔动听者的心弦,在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具有“新、奇、巧、疑、情、趣”等特点的各种导课方法,都能达到这种“万事贵乎始”的效果。
2.监控
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任务后,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课堂作业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任务,教师如释重负般轻松自在地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
3、维持
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语言抑扬顿挫,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能令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变换练习方式,能令学生感到数学课累而不腻,长而不烦;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能使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积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学而不死,活而不乱;及时发现学生作业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构师生关系——互尊、民主、和谐
首先,教师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教学的真谛。
其次,我们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变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根据自己预设的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体验、感受的教学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即变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重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独立发展的空间,培养收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数学。
1.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究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動,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设课堂氛围——愉悦、情感、体验
1.教学评价是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师要及时渲染、调控课堂气氛
创设一种不是自然形成的、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这种课堂氛围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一方面将教学热点进行冷处理,另一方面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通过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畅通交流,达成有效的课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