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殊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训练 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孩子阅读是人一生的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阅读,而小学生阅读是人生起跑线上的第一站,就像是新开辟的一片土壤,等着去栽种。小学生的阅读还属于启蒙阶段,首先要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更注重于感知而非抽象,他们的阅读易变,由于好动,几乎不专注于一件事物。所以,要耐心地引导他们,细心地培养,走符合小孩子阅读的方法应该被重视起来,阅读是孩子是绝不能耽搁的一件事,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方法指导,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研究表明,环境无不对人的心理发生着作用,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建构性阅读教学力图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相结合,拓宽文本的空间,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文本提供的模式加以艺术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读出情感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四、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知识的“个人化”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处处都蕴涵着创新:朗诵是一种创新,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阅读是一种创新,理解是一种创新,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点语境,对一个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块顽石,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
五、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总之,在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训练 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孩子阅读是人一生的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阅读,而小学生阅读是人生起跑线上的第一站,就像是新开辟的一片土壤,等着去栽种。小学生的阅读还属于启蒙阶段,首先要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更注重于感知而非抽象,他们的阅读易变,由于好动,几乎不专注于一件事物。所以,要耐心地引导他们,细心地培养,走符合小孩子阅读的方法应该被重视起来,阅读是孩子是绝不能耽搁的一件事,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方法指导,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研究表明,环境无不对人的心理发生着作用,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建构性阅读教学力图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相结合,拓宽文本的空间,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文本提供的模式加以艺术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读出情感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四、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知识的“个人化”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处处都蕴涵着创新:朗诵是一种创新,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阅读是一种创新,理解是一种创新,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点语境,对一个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块顽石,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
五、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总之,在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