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事(外二首)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窑乡,你会发现
  京砖们都站立着,紧挨着身子
  像坦城相见的哥们
  到了都市,则被放倒着,平铺直叙
  这寻常的秩序
  呆板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
  玩世不恭的塌陷
  这时,要将塌陷的那一块,挪一下
  看身下有否爆芽的春事
  扒开,周边受牵连的砖块
  用力刨除上面凝结的伤痴
  像巡查不干净的阉人
  划地为牢,抹上水泥,打上胶水
  严防死守残延苟且的喘息
  保持形制的规整,以及用橡皮榔头
  叩击延绵着皇气的水平线
  瓦事
  在江南,砖砌的烟囱,是稀罕的事物
  上面总是顶着一块青砖
  太死板了!我的爷爷,这乡村的泥水匠
  用砖块筑成一个烟囱后
  就要放下泥刀,沉静片刻
  像是为上帝做一场祷告
  然后拿起身边那张瓦片
  轻轻盖上,像神诣
  不让我们去触碰,那是为坚硬的生活
  留出一个弧形的出口
  这细微的改变,为生活亮出好看的天窗
  好让月亮在路过村庄时
  弯下腰来,通过它
  抚摸到堂前神龛,和祖先的脸
  并以绒毛般淡淡的光晕,作回音
  好让走散的亲人,团聚在一起
  围城
  遇见一个窑工,他说
  窑乌龟!这个砖一样坚硬的名字
  曾是太爷爷的名字,这自谑的称谓
  在窑乡是多么的平常
  风吹雨打的日子,窑膛是乌亮的天堂
  是太爷爷的最爱
  即便夜凉如水,也拼死地抗衡
  蚁穴溃堤般的梦的坍塌
  这清末明初的砖瓦窑
  成了最接地气的文化遗产
  太爷爷曾用九斗糙米盘来,他说
  土窑是活气生根的
  像一个缠过小脚的女人
  她是我的太奶奶
  燒饭,拾掇碎瓦乱砖
  蚂蚁般搬运着生活的劳顿——
  用筹码计数,把每张砖瓦
  当作火焰的儿女,日复一日
  把长满枯草的窑墩
  变作森严壁垒的围城
其他文献
高原的牦牛全是老虎的替身  疾驰的车上,掠过一团团黑乎乎的影子  高原缓慢、安静的黑  天地间可有可无的老虎  在鲜艳的格桑花之间,终其一生  从临夏,到海东,到海西  数千里,数千年,他们世居于此  苍茫的风雪亦不能撼其分毫  飞机大炮,亦无法更改  其吃草的姿势  当微信吞没人类,他们化身  残败的古堡,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冷清荒原,他们是  一只只火热的老虎,速度不值钱  百万追兵,俱
总有一种预感  你开的越白  我的心越悲凉  这开合之间  谁能预料这伤口  这一滴露珠  总是不愿滴落在世俗里  黄昏过后许多怀念  悲喜,疼痛  在季节里汩汩流淌着乡愁  如同一阕旧曲新词,离离合合  让这场脆弱不堪的爱  如此不合时宜  却又那么得恰如其分  素雅的山野明亮而清新  容下了清风也容下了红尘  在离别的暮色深处  一些死去的事物在复活  一些鲜亮的事物在死去  而我在这生死之间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源泉    思维是以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从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过程。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所以在教学中
秋日   一一给蜜斯森碟   看过巴黎植物园的豹,你问我   玫瑰色的斗篷   佛罗伦萨的斗篷   是不是胜过一首   具有神学倾向的赞美静?   夜幕下,我们的手指   滑过一颗又一颗孤寂的星星   就像怎么也无法握住   一个遥远的爱人   孱弱的爱人!而我们倾听过   他没有过的倾听——   所有文字的背后   唯有死亡,在卡皮托丘的星空下   与马克奥雷尔骑马式的石像   静静地对峙,正如
一  在我的印象中,昌耀是一个“大诗人”,虽有零碎的阅读、接触,但不敢轻易叩问。一般的文学史叙述,每提到昌耀,都冠以“圣徒”“殉道”“西部精神”“理想主义者”之类大词。那些流传度最高的文本,比如《鹰·雪.牧人》《高车》《慈航》《巨灵》,也一再加深这一印象。这位耸立于青藏高原腹地,拥抱大地、雪山,背负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苦难,不断地向梦想的写作/灵魂高地挺进的诗人,确实是“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燎原语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该死的天气,  湿气往她身体里钻。  她说她腰疼,  我說肯定是这大山太重,  她驮着树回家时像一只蚂蚁。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土地太宽阔,  她想全部都种上蔬菜和粮食。  她说她腰疼,  我说要不去医院看看,  别心疼那几个钱。  她说她腰疼  只因  今天是我的生日。  她说了两遍  她说梦到我,梦到我坐在门口,  穿着背心和短裤,  而她,刚从灶台下抬起
《痴呆山上》写于2007年,多多回国的第三年。细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多的“忧虑、痛心、愤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多多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抽象化,不仅摒弃了日常的经验,连诗歌的情境也不再完整,虽然不像某位“荷兰教授”说的那样,“通篇都是形而上学”(见多多访谈《诗、人和内潜》),至少是超越时间的普遍之思在主导着他的创造。以至于大量阐释多多作品的文章,凡涉及中后期作品,很少能把一首诗顺畅读通的,反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比茨说过:“如果那些掌握高技术的人们,他们能摧毁整个世界,能污染我们的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对其它一无所知,试问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们恳请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给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一些应用科学技术人员的人文素质危机,也一针见血地向我们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可怕弊端及其所应
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地处茶圣陆羽故里,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荆楚名校,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3780人,教职工206人,近两年来,该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各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我们一行慕名而来,采访了这所学校的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傅祖德先生。傅校长性格爽朗,剑眉下一双睿智的眼睛透出坚毅和执着,洋溢着强烈的人格魅力。2003年8月,他接受组织的重托,风
《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通过与文本的交融碰撞,激励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导有目标、激有真情、悟有生活、化有归宿、学有标尺,才能让思想的关芒照亮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一种思想力量的感召下,以一种昂扬健康的人格姿态面对人生。  1、导有目标,循序渐进  新课程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