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杯拿铁走过的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fe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随着代表健康生活方式和细致料理的西餐在这块土地上的蓬勃发展,“米其林”、“博古斯”乃至最近开始在小圈子炸裂的“MOF”等逼格词汇正借助现代社交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着我们的语汇体系。越来越多正统的法餐、德餐、意餐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越来越接近美食源头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心抽离自我,在时间线上摸索一下,这些年来美食从其发源地走到我们身边所经历的一切呢?
  一切起源于几年前的意大利之旅,踏上亚平宁半岛的一刻,我们几个来自上海的咖啡爱好者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要享受一杯正统的意式咖啡。当我们跟服务员用自以为很正统的意大利语要一杯“拿铁”时,服务员茫然得有些不知所措。经过指点,我们才开始明白,“拿铁”一词从意大利漂洋过海来到上海,是经历了怎样的文化误解与歧义,这便让我有心回朔我们以为的西食和源头之间的区别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拿铁”源自意大利语的“Latte”,其直译就是意大利语的“牛奶”,在咖啡馆要一杯牛奶当然也无可厚非,可一群咖啡热爱者一边说着怎样向往正统的意式咖啡,一边却点一杯牛奶,自然是让服务生诧异的。那么意大利人的“牛奶”是如何变成我们的“拿铁”呢,其实这里不得不提我们亚洲的两位餐饮文化“二道贩子”,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台湾。日本早年对于欧洲生活方式也是极度迷恋,将采用压力萃取的意式咖啡带到了他们的生活中,而且更细致的进行了奶沫拉花的再加工(欧洲咖啡馆是没有拉花的),到了台湾后,台湾的咖啡业者将意大利语的“Caffe Latte”根据类似星巴克的美式简略叫法,直接缩写成了“Latte”进而音译做“拿铁”,于是我们的“拿铁”在意大利其实就是牛奶。
  法国本地的咖啡馆里是没有“拿铁”的。意式拿铁的制作方式是采用蒸汽泵打入牛奶,致其形成的奶沫,将奶沫浇灌在Espresso上(再多奶沫的就是卡布基诺了)。在法国却没有那么复杂。他们是直接在萃取出的Espresso上加上热牛奶,于是法文也很顺理成章的成为“Café ou Lait”直译为“牛奶咖啡”,但是到了台湾人那里,他们就将其音译为“欧蕾咖啡”听上去瞬间高大上了许多吧,还把法国人的咖啡杯称为“欧蕾杯”,似乎普通的咖啡杯就瞬间浪漫起来了。而作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喝咖啡的上海人来说,远没有那么矫情。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上海人家里还是有煮咖啡的习惯的,招待客人时一般就分为“清咖”和“奶咖”,简洁明了,实在又实惠。在10多年前第一批开张的台式咖啡馆里,菜单上的咖啡是将咖啡豆的品种和咖啡制作方式分类混为一谈的,比如“牙买加咖啡”“蓝山咖啡”是和“欧蕾咖啡”放在一起的,然后还根据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搞出了“碳烧咖啡”这种上海人称为“洋不洋腔不腔”(不伦不类)的东西。但这很讨巧的增加了国人对咖啡认识和理解的难度,下意识里我们会认为越复杂,分类越细致的东西越高级,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混淆概念的包装方式。直到我们走出国门真正到达源头时,才发现那些我们“傻傻分不清”的咖啡,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意大利街头随便一杯8毛钱的咖啡,就可以让人幸福的想留在那块土地上。
  而在意大利,“Caffe Latte”这种叫法其实也并不多见,对于在Espresso上加一小点奶沫的品种,他们采用和Espresso一样的小杯,并叫作Macchiato(意大利文印记的意思),售价和Espresso是一样的。但Macchiato到了这里就叫作“玛奇朵咖啡”,和意大利完全不是一种,想来这其中是经过了美国星巴克本土化(加大杯量和名称上的缩减)以及日本,台湾咖啡业者在本土化过程中的不断变异。于是许多年前一杯拿铁咖啡从意大利出发,经历了美洲大陆,日本,台湾,最后到达我们门口的时候,其实早已面目全非,如今回想起来也是颇有几分荒诞意味的。
其他文献
走亲访友时,拍张照片留作纪念;外出旅游时,拍下那美丽的景色,作为美好的回忆;参加比赛时,按下快门,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原来照片的用处不止这些,竟然还与
农民工维权一直是个苦涩的话题,为了能讨回自己的血汗钱,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可谓想尽办法,投诉、上访、跳楼、自焚、卧轨、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当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这些“过激”行为时,总不免要提醒农民工们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是谁又会考虑到很多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甚至对所谓的“法律武器”一无所知呢?  也有一些农民工使用了法律,比如以前有报道说辽宁省锦州市有98名农民工拿起了法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