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而且习惯于用生活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但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课堂活动中,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我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有了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本组的意见,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效度和密度,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口头表达的示范作用,促使学生注意语言的条理性、简洁性和完整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备,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首先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例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情景图,问:“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识字量少,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范读,范读时注意突出关键性的词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再要求学生复述,并说出解题方法,旨在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通过读题、复述题意、说解题思路,使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利于明确题意,正确解答。
三、通过亲历活动,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36-8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36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6减8不够减,我可以打开一捆再减,从36里拿出16,16减8得8,20再加8得28。”而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6里先拿出10根,10减8得2,26再加2得28。”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中国我们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学习数学语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只有灵活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加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的能力。因此,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而且习惯于用生活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但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课堂活动中,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我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有了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本组的意见,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效度和密度,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口头表达的示范作用,促使学生注意语言的条理性、简洁性和完整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备,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首先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例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情景图,问:“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识字量少,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范读,范读时注意突出关键性的词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再要求学生复述,并说出解题方法,旨在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通过读题、复述题意、说解题思路,使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利于明确题意,正确解答。
三、通过亲历活动,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36-8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36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6减8不够减,我可以打开一捆再减,从36里拿出16,16减8得8,20再加8得28。”而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6里先拿出10根,10减8得2,26再加2得28。”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中国我们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学习数学语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只有灵活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加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的能力。因此,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