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张是修辞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辞格,也是文艺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笔法。高尔基说:“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端木蕻良也说:“艺术的夸张,不仅允许,而且必要。”但是,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真实,因此必须运用得当。本文根据修辞上夸张的具体表现形式,谈谈在文艺创作中运用夸张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修辞上的夸张表现方式
夸张也叫夸饰、铺张,它是用特殊的方式突出被一般掩盖着的特质,用异常的艺术手段从常态中生发出不寻常的效果,是对事物的一种夸大的描写。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夸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夸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用以表达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夸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比喻、借代等形式来表现。
1. 用明喻来夸张
用来打比方的两物不一定绝对相像,而是借用一物的某一特征来强调指出另一物的特征,这个明喻就是夸张性的说法了。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像下了火”与“像烧透了的砖窑”都极言热度之高,空气憋闷,形象地描写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夸张因是明喻形式,既是打比方,就无害于事理的真实性,反而增强了语言的力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用暗喻、借喻或借代来夸张
如“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朽、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话》)这里“木乃伊”就是运用暗喻来夸张,形象地表现出某些人的思想、精神僵化程度之深。句中没有用“像”、“似”之类的比喻词,更增强了夸张性。
夸张有时也是用比喻加上比较来表现的,说成“甲比乙更……”,夸张的力量比仅用比喻形式更进了一步。例如:“我们的队伍比海洋更广阔,我们的队伍比山岳更坚定。”“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种夸张与夸张式比喻有不同。如果改成夸张式比喻,就应说成:“我们的队伍像海洋似的那么广阔,我们的队伍像山岳那么坚定。”“这力量像铁一样硬,像钢一样强。”而现在这是比喻加上比较,是更增加了夸张的力量。比单纯的夸张式比喻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3. 直接的夸张
夸张不一定非得用比喻等形式,也可以直截了当地把事物情状夸张一番,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据说飞瀑落差居我国之最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的落差也只有一百九十米,而李白这句诗却因夸大其词而终成千古名句。又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西湖的绿》)雨丝当然不会是绿的,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客观上的不真实,突出了景物的特征,让读者领略到西湖的绿的独特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最真实的艺术感受。
二、修辞上的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壮辞可得喻其真”,也就是这个道理。夸张的手法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表达出强烈的主观情意,引起人的丰富想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但使用夸张又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夸张适用的范围。文学作品多用夸张手法,科学性说理叙事文就不宜夸张。因为夸张的作用在于给读者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不在于真实准确地反映具体的情况。
2. 不要被误认为是事实,要区别事实上的浮夸,即夸张要有“度”。大凡运用得成功、并能引起接受者情感共鸣的夸张辞格,虽然也“言过其实”,但都没有“夸过其理”。这个“理”,即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性和事物的规律性。刘勰曾指出:“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这几句的意思就是:写说者如能将夸张辞格运用得当,“穷其要”,突出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可引起读听者心灵的共鸣;如果不注意事物的“度”,超过了一定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幅度,就会违背事物的情理或生活的逻辑,造成形式与内容的脱节,就达不到表达者所期望的效果。如我们口头上说的“气死我了”是夸张,但一句“气得我头疼”就会产生歧义,容易被误认为是事实。
3. 夸张要自然,不可滥用。夸张是真情实感的强烈流露,该夸张时就夸张,不必夸张时,就平平实实描述行了。
4. 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违背生活逻辑,不着边际的夸大其词。夸张修辞格是一种用故意超过客观实事和实际可能的说法来强调某种思想或感情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其运用的基础首先是“真”。鲁迅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的在里面,使我们立即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总之,夸张将主体强烈的情感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得以充分展现,带来极大的审美效应,是一种古老却充满生命力的修辞方式。但是夸张修辞格的运用要有技巧,使夸张的修辞格最大限度又恰如其分的发挥其审美效应!
一、修辞上的夸张表现方式
夸张也叫夸饰、铺张,它是用特殊的方式突出被一般掩盖着的特质,用异常的艺术手段从常态中生发出不寻常的效果,是对事物的一种夸大的描写。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夸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夸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用以表达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夸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比喻、借代等形式来表现。
1. 用明喻来夸张
用来打比方的两物不一定绝对相像,而是借用一物的某一特征来强调指出另一物的特征,这个明喻就是夸张性的说法了。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像下了火”与“像烧透了的砖窑”都极言热度之高,空气憋闷,形象地描写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夸张因是明喻形式,既是打比方,就无害于事理的真实性,反而增强了语言的力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用暗喻、借喻或借代来夸张
如“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朽、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话》)这里“木乃伊”就是运用暗喻来夸张,形象地表现出某些人的思想、精神僵化程度之深。句中没有用“像”、“似”之类的比喻词,更增强了夸张性。
夸张有时也是用比喻加上比较来表现的,说成“甲比乙更……”,夸张的力量比仅用比喻形式更进了一步。例如:“我们的队伍比海洋更广阔,我们的队伍比山岳更坚定。”“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种夸张与夸张式比喻有不同。如果改成夸张式比喻,就应说成:“我们的队伍像海洋似的那么广阔,我们的队伍像山岳那么坚定。”“这力量像铁一样硬,像钢一样强。”而现在这是比喻加上比较,是更增加了夸张的力量。比单纯的夸张式比喻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3. 直接的夸张
夸张不一定非得用比喻等形式,也可以直截了当地把事物情状夸张一番,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据说飞瀑落差居我国之最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的落差也只有一百九十米,而李白这句诗却因夸大其词而终成千古名句。又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西湖的绿》)雨丝当然不会是绿的,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客观上的不真实,突出了景物的特征,让读者领略到西湖的绿的独特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最真实的艺术感受。
二、修辞上的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壮辞可得喻其真”,也就是这个道理。夸张的手法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表达出强烈的主观情意,引起人的丰富想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但使用夸张又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夸张适用的范围。文学作品多用夸张手法,科学性说理叙事文就不宜夸张。因为夸张的作用在于给读者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不在于真实准确地反映具体的情况。
2. 不要被误认为是事实,要区别事实上的浮夸,即夸张要有“度”。大凡运用得成功、并能引起接受者情感共鸣的夸张辞格,虽然也“言过其实”,但都没有“夸过其理”。这个“理”,即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性和事物的规律性。刘勰曾指出:“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这几句的意思就是:写说者如能将夸张辞格运用得当,“穷其要”,突出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可引起读听者心灵的共鸣;如果不注意事物的“度”,超过了一定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幅度,就会违背事物的情理或生活的逻辑,造成形式与内容的脱节,就达不到表达者所期望的效果。如我们口头上说的“气死我了”是夸张,但一句“气得我头疼”就会产生歧义,容易被误认为是事实。
3. 夸张要自然,不可滥用。夸张是真情实感的强烈流露,该夸张时就夸张,不必夸张时,就平平实实描述行了。
4. 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违背生活逻辑,不着边际的夸大其词。夸张修辞格是一种用故意超过客观实事和实际可能的说法来强调某种思想或感情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其运用的基础首先是“真”。鲁迅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的在里面,使我们立即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总之,夸张将主体强烈的情感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得以充分展现,带来极大的审美效应,是一种古老却充满生命力的修辞方式。但是夸张修辞格的运用要有技巧,使夸张的修辞格最大限度又恰如其分的发挥其审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