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探讨了钢、铜、铝、高温合金等金属材料中超低氢(w(H)<1.0μg/g)的测定方法及相关问题.钢中超低氢长期未被重视,直至“零峰值”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开启通往准确测定“钢中超低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了钢、铜、铝、高温合金等金属材料中超低氢(w(H)<1.0μg/g)的测定方法及相关问题.钢中超低氢长期未被重视,直至“零峰值”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开启通往准确测定“钢中超低氢”的通道.应用基于2种不同加热提气原理的3台仪器,对已知含量的4种钢中超低氢标样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基于高频-热抽取原理的氢分析仪的4组分析数据与标样认定值一致,成功率为100%;而基于脉冲-熔融法的分析结果成功率仅为50%,其中一组数值严重超差.应用基于脉冲-熔融法原理的仪器,测定钢中超低氢实际样品的成功率很难达到100%,以测定“共同样”钢样为例:钢中超低氢10点测定结果为(0.16±0.19) μg/g,标准偏差值大于平均值,检测失败.相反,基于高频-热抽取法的10点测定结果为(0.13±0.02) μg/g,数据可靠可信;基于管式炉-热抽取法测定结果为(0.13±0.04) μg/g,数据可靠可信.铜中超低氢分析容易受到表面氧化层的干扰,使释放的氢被反应吸收而不能全部到达检测器,用洁净表面的样品完成铜中超低氢测定,可将氧化层干扰降至最低.铝中超低氢分析相对成熟,已形成国家标准.按国标方法检测后的铝样品中可测出“残留氢”,即第2次投样后,可见与第1次投样相同数量级的氢峰,因此,二次样氢峰问题成为困扰国标实施的关键问题.在此注重于解决“二次样的问题”,实验表明:该问题由石墨坩埚引起,如果使用石英坩埚第2次投样,测定结果完全归零(0.0 μg/g),二次样氢峰为石墨坩埚引起的干扰峰而非“残留氢”峰,这表明该问题未能干扰到国标的实施.高温合金中超低氢分析的主要干扰来自石墨坩埚,排除坩埚因素后仍然遇见“非超低氢”现象.通过对高温合金进行横向和纵向解剖、取样和分析,观察的氢分布,结果表明,高温合金显现超高氢突发现象由取样部位引起;横向截面中心有“非超低氢”点;纵向分布相对均匀,未见异常点;超低氢分析样品需避开异常点,纵向取样相比横向取样更能避开异常点.
其他文献
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的尾撑制件为一种大长径比碳纤维复合材料薄壁类层压圆管结构,该制件除要求具有较高的内外质量、满足无人机机体结构使用要求外,其内形尺寸还应保证后续装配尺寸控制要求,因此使用传统的预浸料卷制成型方式较难以满足上述使用要求。为满足上述要求并得到一种成型工艺简便、成型质量良好的产品,利用丙烯酸酯橡胶及金属芯模制备了一种适用于预浸料成型的热膨胀芯模,并利用该芯模及组合模具通过真空袋压法实现了大长径比碳纤维复合材料薄壁类层压圆管结构制品的工艺成型。结果表明,采用丙烯酸酯橡胶作为热膨胀材料,可以良好地实现
采用石墨树脂浆料浸渍三维针刺碳毡增强体,热解后得到C/C多孔体,并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制备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填料对C/C多孔体的结构以及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树脂浆料浸渍时树脂填充束间小孔形成结构致密的亚结构单元,而石墨可以有效填充胎网层等大孔隙,一次浸渍热解后碳产率有效提高。所得C/SiC复合材料包括C、SiC和Si三相,由于亚结构单元的存在,熔融Si并未渗入纤维束内部,束内碳纤维未受损伤。片层石墨的存在使碳基体/石墨和纤维结合强度提高、纤维脱粘拔出阻力增大,从而使材
为研究5083P-0铝合金在高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及本构模型,通过RPL100材料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5083P-0铝合金进行了准静态及应变率范围950~3000 s-1的冲击动态压缩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应变率的增加,5083P-0铝合金的屈服强度、流动应力增加,应变硬化率减小,具有应变硬化效应,正应变率效应以及热软化效应。对其塑性变形原理进行分析发现,滑移系的作用导致材料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同时由于绝热温升的产生,材料表现出应变硬化与热软化机制相竞争的情况。在Johnson-Cook模
对2219+5A06铝合金进行了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试验,研究了搅拌头旋转速度,下压-回抽速度和压入量等工艺参数对点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参数焊接的点焊接头进行了剪切拉伸抗力试验。结果表明:搅拌头旋转速度和下压-回抽速度对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而压入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对点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分析表明,焊点接头可分为焊核区、竖直面热机影响区和水平面热机影响区三个部分。焊核区及水平面热机影响区为细小的等轴晶粒,水平面热机影响区形成与板材平行的结合面,竖直面热机影响区及焊点根部的hook缺陷是焊点力
为研究三维随机纤维材料服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提高热防护系统安全服役性能和结构寿命。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微结构模型,研究其面内和厚度两个方向的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与几何参数(纤维方向、纤维长度和纤维直径)的关系,获得了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厚度和面内宏观力学性能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内部偏移纤维比重越大,厚度方向压缩强度就越高,面内方向压缩强度就越低;压缩强度随纤维长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9 mm左右时达到临界值;压缩强度随纤维直径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三维随机
以某航天器复合材料一体化摇臂为实例,针对其全封闭、非线性、变截面、变壁厚、细长中空的薄壁结构进行成型工艺方案研究。通过以可溶性芯模为铺层芯模,解决了铺层和脱模问题;选用气囊加压方式,解决了加压和成型问题。结果表明:经过4次-65~60℃的高低温循环试验,摇臂结构内部无分层、裂纹等缺陷产生;制备的复合材料摇臂顺利通过鉴定级力学试验,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采用气囊加压和可溶性芯模相结合的工艺方案,实现了低成本、短周期制备航天器复合材料主承力构件的目标,对类似的全封闭异型复合材料结构的研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阐述了检测焦炭温度的防火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功能,实现了红焦温度在线自动检测及报警,确保焦炭运榆皮带设备正常运行。
为实现大尺寸车轮剖面的成分快速定量统计分布表征,研究了基于火花源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的高铁车轮成分定量分布表征方法,并将该表征方法应用于3种不同成分的高铁车轮(W1、
建立了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夹杂物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方法,并对大尺寸D2动车组车轮纵剖面中轮毂、近轮毂辐板、近轮辋辐板、轮辋4个区域内的夹杂物的组成、类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顶级期刊载文信息,可以揭示该学科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冶金分析》是我国冶金分析领域的重要期刊,通过对该刊影响因子变化、载文题录信息、关键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