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fl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不再封闭,而是成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式空间,课堂上学生变得爱学习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中“活”的度呢?这是我们每一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应该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我们平时的听课与评课的过程中,一些同志总爱以课堂“活”与“不活”来判断教师的授课水平。那么什么叫“活”?有人认为,课堂上教师提问的学生多,学生欢声雷动,这就叫“活”。其实不然,尤其是数学教学,由于数学既是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验科学,数学学习具有“实验、猜测、想象、直觉、灵感”等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即: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及描述。这里最重要的是动脑,如果教师在授课中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在紧张而欢快的思维过程中学习,这样即使没有数学游戏,没有欢声雷动,也绝不能认为“不活”。因此,我们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能够“活而不乱”。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只有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真正地去认真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学具中的12个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大长方形,然后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能验证吗?这样,学生都会思考,去动手操作,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都动起来,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知识后,我问学生:“用6根等长小棒可以拼几个三解形?”多数学生只能拼2个,有的拼2个还剩1根小棒。此时,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一个三维空间,让学生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学生都能很快拼出4个同样的三角形。这样就打破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一堂课到底“活”与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判:
  (一)动脑思考,注意思维效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过程教学,即:学生思维过程、解题过程、思想方法的产生过程和发现问题过程等。使学生在这些过程的相互交流中发现方法,总结规律,掌握技巧,而这些过程,全部来源于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加强,这样才能认为思维活跃。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学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笔写、动手做,以加强记忆、总结方法、巩固知识。如运用尝试训练,尝试学习,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进行一些实地操作训练等方法,使学生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把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三)动口表达,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思路,学习方法,发现问题的过程,解题步骤。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探讨问题,能把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结构,方法技巧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又能增大课堂信息反馈量,使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使学生勤于思,勤于说,勤于动。
  总之,“活”,决非指形式上的活,而是气氛上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教法灵活。教师应采取一切措施,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感受知识、摄取知识,使课堂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在IT、家电业动辄便引发轩然火波的高管离职事件,在机械行业无一例外地被“冷处理”。为什么呢?
编者按:2004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但其中许多参赛作品还是值得大家再回味一下……
6月20日下午1:30分,诺大的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会议厅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召开2008汽车“节能与绿色制造”高峰论坛。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次由相关行业权威机构联手举办的汽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