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的应用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日常购物还是科技的创新发展,都与它息息相关。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知识积累与训练的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育部门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几何图形与数字、掌握运算公式上,还应注意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能力;数学思维;小学;五年级
小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正在发展,教师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建立和后续的学习进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数,经常在没有完全理解学习内容时机械性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并采取“题海战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氛围营造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待开发且注意集中能力较低,在面对数学这样复杂、乏味、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时,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问题引入
好奇心是人们探索一切陌生事物的源泉,对事物的不解和疑问是人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正浓,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适当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设疑。如在课程引入阶段,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都看见过哪些图形?它们是多边形吗?”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并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一些简单的多边形图片,再次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图形的面积一样吗?”在得到否定答案后,继续提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可以提问:“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到底应该怎么算啊?”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的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動中,形成简单的数学思维逻辑。
三、归纳思考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建立数学思维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独立思考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整合、归纳知识点的能力,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思维。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自行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归纳知识点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
四、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将“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全部目标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结合教学活动中的其他技巧元素,要求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分数混合运算”为例,由于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方式以及分数存在了相应了解。教师可以设计如9/10×5/6 +3÷2/7,72×(3/4+ 1/2×1/4)的例题,让学生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探究学习,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思维。
五、巩固复习
复习是学习活动中的关键环节。针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差、遗忘速度快的特点,教师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组织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加深记忆。同时,学生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回顾学习过程,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促进数学学习思维的形成。
六、联系生活
任何理论都是源自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带出教材,把生活细节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优秀的数学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还可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作用在数学以外的其他地方,如其他科目的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解答中。如,数学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启发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他们整体的格局观念。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对抽象事物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老旧课堂模式,结合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建新型课堂,优化课程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逻辑思考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友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40.
[2]李华.新时期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20.
[3]孙伟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学周刊,2018(15):32-33.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综合能力;数学思维;小学;五年级
小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正在发展,教师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建立和后续的学习进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数,经常在没有完全理解学习内容时机械性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并采取“题海战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氛围营造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待开发且注意集中能力较低,在面对数学这样复杂、乏味、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时,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问题引入
好奇心是人们探索一切陌生事物的源泉,对事物的不解和疑问是人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正浓,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适当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设疑。如在课程引入阶段,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都看见过哪些图形?它们是多边形吗?”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并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一些简单的多边形图片,再次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图形的面积一样吗?”在得到否定答案后,继续提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可以提问:“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到底应该怎么算啊?”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的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動中,形成简单的数学思维逻辑。
三、归纳思考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建立数学思维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独立思考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整合、归纳知识点的能力,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思维。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自行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归纳知识点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
四、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将“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全部目标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结合教学活动中的其他技巧元素,要求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分数混合运算”为例,由于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方式以及分数存在了相应了解。教师可以设计如9/10×5/6 +3÷2/7,72×(3/4+ 1/2×1/4)的例题,让学生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探究学习,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思维。
五、巩固复习
复习是学习活动中的关键环节。针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差、遗忘速度快的特点,教师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组织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加深记忆。同时,学生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回顾学习过程,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促进数学学习思维的形成。
六、联系生活
任何理论都是源自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带出教材,把生活细节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优秀的数学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还可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作用在数学以外的其他地方,如其他科目的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解答中。如,数学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启发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他们整体的格局观念。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对抽象事物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老旧课堂模式,结合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建新型课堂,优化课程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逻辑思考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友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40.
[2]李华.新时期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20.
[3]孙伟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学周刊,2018(15):32-33.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