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旧交替之际的中国正处在一次大转型之开端。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经济无法维持高速增长,原来依托于高增长的体制就不能不进行调整。如果政府掌握主动权,有序而有力地自主调整、转型,中国可以更上一层楼;而如果是被动调整、转型,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的陷阱
关于2012年,坊间流传着一些阴郁的流言。这当然荒诞,不过,也不免让人们在展望新年之时,对2012怀有一种特别的心情。而刚刚走过的跌宕起伏的2011年,多少给我们思考新一年的方向提供了线索。
过去二十年来,我们整个国家公共生活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私人生活的核心是财富积累。因此,经济走势对个人幸福感和社会秩序稳定将会产生巨大影响。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对新的挑战做好准备。
首先看全球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冷战结束,没有大规模战争;欧美放松管制,出现了全球化;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以及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加入全球市场体系:所有这些因素推动全球经历了一轮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中国则是本轮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实现了新一轮工业化。这个工业化驱动了城市化,从而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全球化驱动的经济增长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恶化了财富分配格局。这种现象同时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两年,巴黎、伦敦发生了骚乱,骚乱的主体是青年人,他们普遍失业,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占领华尔街的社会运动与此性质类似,主体也是愤怒的青年人。而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导致社会阶层分裂,引发骚乱,进而导致政权的非正常更替。这是2011年最为重大的国际事件。
凡此种种意味着,一个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整个世界将进入一个沉闷、萧条甚至动荡周期。这个时期或许将持续二三十年。因为,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会促使各国目光转向内部,全球化进程将会停滞甚至倒退。目前还看不到任何具有重大经济潜力的新技术,整个世界经济缺乏新的领头产业。过去缺乏节制的金融业将会迎来更多管制。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渗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高度依赖国外的市场与技术,不利的国际环境必将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同时,国内经济、社会情势也将无力支持高速增长。即以眼前而论,过去十几年来日益失衡的经济结构,让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贫富分化导致居民消费乏力,通货膨胀压力本身较大,又让货币当局不能放松信贷。只要信贷始终保持在较紧状态,房地产业就会持续收缩。而在过去十年中,房地产业对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日趋增强。为了宏观经济稳定而控制房市,那经济就不大可能繁荣。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已大体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也已有较大突破,因而,从经济周期而言,补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应当已经结束。
综合上述国内外因素,或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现在开始,中国大约再也不会保持原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了,而将进入一个中速甚至是中低速增长期。
对于中国而言,这将是一场重大挑战。简单地说,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的产业、财政、金融、社会乃至政治结构,都是由高增长塑造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预期也都是由高增长塑造的。也即,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形成了以经济高增长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架构,而这构成社会秩序大体稳定之基础。
在这二十多年中,尽管也出现过经济增长降速,但政府总是能够利用外部环境,或者动用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迅速阻止经济下滑,通常会走向新一轮更高速的增长。过去十年来,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但从这一次开始,也许就无法再重复这样的事情了。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决定不放松对房市的调控。这完全不同于2008年。也就是说,1992年以来逐渐形成的经济结构正在消解。
由此,整个社会结构可能面临挑战,比如,房价如果持续下滑,中产阶层的信心将受影响。出口型工业收缩,聚集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收入大幅度下降,心态可能趋向不稳。同时,经济结构的巨变也会冲击社会结构。最直观的事态是:房市退潮,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财政陷入紧张状态,90年代中期确定的中央-地方政府财税配置结构,必然承受巨大压力。
换言之,新旧交替之际的中国其实也正处在一次大转型之开端。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经济无法维持高速增长,原来依托于高增长的体制就不能不进行调整。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掌握主动权,有序而有力地自主调整、转型,还是被动调整、转型?如果是前者,中国可以更上层楼;如果是后者,中国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的陷阱。精英群体,尤其是执政者,可不慎思欤?
关于2012年,坊间流传着一些阴郁的流言。这当然荒诞,不过,也不免让人们在展望新年之时,对2012怀有一种特别的心情。而刚刚走过的跌宕起伏的2011年,多少给我们思考新一年的方向提供了线索。
过去二十年来,我们整个国家公共生活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私人生活的核心是财富积累。因此,经济走势对个人幸福感和社会秩序稳定将会产生巨大影响。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对新的挑战做好准备。
首先看全球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冷战结束,没有大规模战争;欧美放松管制,出现了全球化;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以及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加入全球市场体系:所有这些因素推动全球经历了一轮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中国则是本轮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实现了新一轮工业化。这个工业化驱动了城市化,从而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全球化驱动的经济增长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恶化了财富分配格局。这种现象同时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两年,巴黎、伦敦发生了骚乱,骚乱的主体是青年人,他们普遍失业,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占领华尔街的社会运动与此性质类似,主体也是愤怒的青年人。而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导致社会阶层分裂,引发骚乱,进而导致政权的非正常更替。这是2011年最为重大的国际事件。
凡此种种意味着,一个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整个世界将进入一个沉闷、萧条甚至动荡周期。这个时期或许将持续二三十年。因为,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会促使各国目光转向内部,全球化进程将会停滞甚至倒退。目前还看不到任何具有重大经济潜力的新技术,整个世界经济缺乏新的领头产业。过去缺乏节制的金融业将会迎来更多管制。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渗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高度依赖国外的市场与技术,不利的国际环境必将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同时,国内经济、社会情势也将无力支持高速增长。即以眼前而论,过去十几年来日益失衡的经济结构,让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贫富分化导致居民消费乏力,通货膨胀压力本身较大,又让货币当局不能放松信贷。只要信贷始终保持在较紧状态,房地产业就会持续收缩。而在过去十年中,房地产业对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日趋增强。为了宏观经济稳定而控制房市,那经济就不大可能繁荣。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已大体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也已有较大突破,因而,从经济周期而言,补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应当已经结束。
综合上述国内外因素,或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现在开始,中国大约再也不会保持原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了,而将进入一个中速甚至是中低速增长期。
对于中国而言,这将是一场重大挑战。简单地说,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的产业、财政、金融、社会乃至政治结构,都是由高增长塑造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预期也都是由高增长塑造的。也即,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形成了以经济高增长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架构,而这构成社会秩序大体稳定之基础。
在这二十多年中,尽管也出现过经济增长降速,但政府总是能够利用外部环境,或者动用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迅速阻止经济下滑,通常会走向新一轮更高速的增长。过去十年来,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但从这一次开始,也许就无法再重复这样的事情了。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决定不放松对房市的调控。这完全不同于2008年。也就是说,1992年以来逐渐形成的经济结构正在消解。
由此,整个社会结构可能面临挑战,比如,房价如果持续下滑,中产阶层的信心将受影响。出口型工业收缩,聚集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收入大幅度下降,心态可能趋向不稳。同时,经济结构的巨变也会冲击社会结构。最直观的事态是:房市退潮,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财政陷入紧张状态,90年代中期确定的中央-地方政府财税配置结构,必然承受巨大压力。
换言之,新旧交替之际的中国其实也正处在一次大转型之开端。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经济无法维持高速增长,原来依托于高增长的体制就不能不进行调整。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掌握主动权,有序而有力地自主调整、转型,还是被动调整、转型?如果是前者,中国可以更上层楼;如果是后者,中国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的陷阱。精英群体,尤其是执政者,可不慎思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