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型劳动者的光荣使命,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那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导语,激活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良好的导入就如一剂兴奋剂,它会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情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在激活学生思维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怎样讲好导语呢?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它可以是现实事例、故事、相声、漫画、看图说话、音乐、设疑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激发学生“我要学”“我愿学”的意愿,激活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深化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在位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已被激活的兴趣更加浓厚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借境生情。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鲜活元素。教育学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对象的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又是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法、举例说明法、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 “读、议、讲、练”等等。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2)开展课堂教学小活动,创设角色情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开展课堂小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内容有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甚至表演,学生通过此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形势和学生、学校的真实事件进行教学,引发思考。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并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切实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过程。
(4)注意语言艺术,巧用幽默与讽刺,增强兴趣。法国作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注意语言艺术,恰当地运用幽默与讽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学技巧,语言风采。
(5) 巧妙引用诗词、典故激发兴趣。诗词音韵和谐、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使人兴趣大增。寓言典故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诗词、典故、寓言,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同时还可以运用名人名言、谚语、对联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些在新教材的“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等均有体现,在教学要善于开拓教材的教学资源。
(6) 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寻求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以更好地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化理为情,感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报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3、引人深思的结尾,继续深入完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如果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对谁都一样,那么他只会做个知识的忠实传递者,将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相反,如果认为知识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人们努力的结果,那么他则会把课堂教学视为促进学生探索周围世界的手段,以确保新的一代为适应变化的世界和创造新的生活作好准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上,而不仅仅只是放在教材内容上。其次,还要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教?”即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恒定关系,是辨证的。由于两者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教的力量应该或者必须支配学时,虽然这时教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等,但这时教却制约着学,对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学生的学已处在或者必须处在主要地位时,学生的学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这时只能起到加速或调节作用。这便是以学论教的涵义所在。
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加上引人深思的结尾,可以使学生知识内化、触动心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并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或让学生分析与本课主要内容相关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时政热点。以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各种恰当、巧妙的方式来激活、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和内在动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就可以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型劳动者的光荣使命,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那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导语,激活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良好的导入就如一剂兴奋剂,它会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情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在激活学生思维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怎样讲好导语呢?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它可以是现实事例、故事、相声、漫画、看图说话、音乐、设疑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激发学生“我要学”“我愿学”的意愿,激活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深化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在位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已被激活的兴趣更加浓厚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借境生情。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鲜活元素。教育学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对象的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又是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法、举例说明法、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 “读、议、讲、练”等等。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2)开展课堂教学小活动,创设角色情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开展课堂小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内容有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甚至表演,学生通过此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形势和学生、学校的真实事件进行教学,引发思考。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并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切实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过程。
(4)注意语言艺术,巧用幽默与讽刺,增强兴趣。法国作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注意语言艺术,恰当地运用幽默与讽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学技巧,语言风采。
(5) 巧妙引用诗词、典故激发兴趣。诗词音韵和谐、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使人兴趣大增。寓言典故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诗词、典故、寓言,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同时还可以运用名人名言、谚语、对联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些在新教材的“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等均有体现,在教学要善于开拓教材的教学资源。
(6) 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寻求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以更好地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化理为情,感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报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3、引人深思的结尾,继续深入完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如果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对谁都一样,那么他只会做个知识的忠实传递者,将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相反,如果认为知识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人们努力的结果,那么他则会把课堂教学视为促进学生探索周围世界的手段,以确保新的一代为适应变化的世界和创造新的生活作好准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上,而不仅仅只是放在教材内容上。其次,还要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教?”即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恒定关系,是辨证的。由于两者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教的力量应该或者必须支配学时,虽然这时教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等,但这时教却制约着学,对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学生的学已处在或者必须处在主要地位时,学生的学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这时只能起到加速或调节作用。这便是以学论教的涵义所在。
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加上引人深思的结尾,可以使学生知识内化、触动心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并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或让学生分析与本课主要内容相关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时政热点。以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各种恰当、巧妙的方式来激活、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和内在动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就可以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