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过去由于高考的压力,逼迫学生为了升学必须去死背枯燥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至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往往考虑甚少。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封闭型的,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习惯于“师讲生听”注入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今天,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这种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看别科书做别的学科作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完成素质教育这一艰巨任务,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采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强迫型”学习变为“需要型”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厌学变为爱学。
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近几十年来,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学得法,则事半功倍,教学质量高;反之,教学质量就差。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选用何种教法,必须视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即根据不同情况随堂应变,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增强求知欲,促进知识的接收、理解和智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九月星空图》时可这样描述:晴朗的夜晚,遥望苍茫的天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暗蓝的星空天幕上,银河闪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互相辉映,大熊(座)、小熊(座)母子相偎。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三、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任何学生学习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过去由于高考的压力,逼迫学生为了升学必须去死背枯燥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至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往往考虑甚少。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封闭型的,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习惯于“师讲生听”注入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今天,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这种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看别科书做别的学科作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完成素质教育这一艰巨任务,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采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强迫型”学习变为“需要型”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厌学变为爱学。
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近几十年来,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学得法,则事半功倍,教学质量高;反之,教学质量就差。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选用何种教法,必须视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即根据不同情况随堂应变,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增强求知欲,促进知识的接收、理解和智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九月星空图》时可这样描述:晴朗的夜晚,遥望苍茫的天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暗蓝的星空天幕上,银河闪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互相辉映,大熊(座)、小熊(座)母子相偎。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三、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任何学生学习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