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医基础学是学生学好中医其它课程的基础,学生对中医基础学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中医学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其重要性、特殊性,困难性。把握好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医基础学;教学;体会
【中图号】G7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083-01
中医基础学是中职卫生学校三年制中医骨伤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医基础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中医其它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临床能力的培养。中医基础学又是中职卫校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之一。笔者在中职卫生学校从事中医基础学教学工作多年,深切体会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学习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困难性,也积累了一些教学体会。
1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卫生学校的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中、西医基础理论,通过中医基础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中医这门科学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中医的奠基石,同时,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今后其它中医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笔者认为教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兴趣,应当与该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放置于同一水平之上。
中职卫校的学生在进校前多为中学生,中学阶段的逻辑思维方式,使他们在进入卫校后仍然保持着逻辑思维的贯性,突然间要让他们的思维回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朴素维物主义理论中去,学生一下很难适应[1],很多的学生用了大量的精力去死记硬背书中的理论,而不能学会改变自已的思维方式,该种学习方法无疑会影响学生今后对中医学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中医基础学的教学在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困难和性特殊性
2.1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困难性
2.1.1 学时少、内容多中职卫生学校所使用的中医基础学教材,其内容多,而且杂,一本中医基础学教材的知识面,等同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学科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一节的内容还没理解清楚,又开始新一节内容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适应中医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中职学生由于受到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教材编制、学时数的安排,不可能给学生留有太多的空间,这就增大了中医基础学这门课程教学的因难性,
2.1.2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中医基础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医学的理论体系是构建在哲学基础之上。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对中医的理论理解困难,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差。还有一部份学生,文言文基础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对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古文,根本就不能够理解,这无疑也加大了学生结该门课程的学习。
2.2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特殊性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架构之上,该门学科以阴阳五行学说及藏象学说为核心内容,同时又介绍了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四诊、辨证论治等内容,其理论架构跨度大、延伸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容易造成脱节、疑惑,一知半解。此外,中医骨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基会受到西医学科的影响,如学生在学习经络这一章时,会习惯性地从解剖的角度来理解经络的形态,因为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而对中医的理论产生疑问。
3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思考
鉴于以上提到的中职卫生学校学生学习中医基础学的特殊性和困难性,在教学上也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结合笔者的经验,谈谈以下的体会。
3.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1.1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桥梁课,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讲解诊断及辨证论治这两章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不能列举出鲜活的病例,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条款,从而使授课缺乏感染力,学生也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步入死记硬背的怪圈。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中医老师多数是大学毕业后就到学校上课,接触临床的机会少,在上课时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年复一年地对学生进行演示,这也使教师自身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因此,作为中医基础学的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应到医院去接触临床以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3.1.2把握好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医骨伤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同时学习中医基础学及解剖学两门医学基础学科,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解剖比中基更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解剖比中基直观,学生容易接受,而中基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基与解剖时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其自身会往往会产生困惑,有的学生甚至怀疑中基的科学性。因此、在讲授中基时教师应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2]。作为中基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同时还应对中、西医两种系统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处理好中医药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基础与临床的关系,就无法从根本上整体认识所讲授的知识,使之成为无本之根,难以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以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足,积累经验,结合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对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准确完整地表述本课程应包括的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
3.2浅入深出,避免高谈阔论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本身知识点较多,要学好中医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讲授讲解中基时,应浅入深出,而不是深入浅出,因为中医学的理论博大精深,如果在开始上课就将中医的理论讲得过深,学生在学习是如坠云雾,似懂非懂,这样会影响学生对中医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讲解中基时,笔者认为应以学生最易理解的语句及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高谈阔论,在上课前,首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将中医的理论复杂化,应将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这一章时,不要从哲学的角度阐释阴阳五行的概念,而应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去解释“阴阳五行”的内在含义,让学生知道“阴阳五行”学说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它只不过是我们的前人对自然界中的成万事万物最原始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职卫校讲授中医基础学时,教师应充分认识中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困难和性特殊性。把握好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的理论、临床知识的培养,在授课时把握好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浅入深出,避免高谈阔论,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在今后学好其它中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王怀平.如何教好中医基础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
2张新仲.中西医学方法论之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9,(5)
【关键词】中医基础学;教学;体会
【中图号】G7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083-01
中医基础学是中职卫生学校三年制中医骨伤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医基础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中医其它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临床能力的培养。中医基础学又是中职卫校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之一。笔者在中职卫生学校从事中医基础学教学工作多年,深切体会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学习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困难性,也积累了一些教学体会。
1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卫生学校的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中、西医基础理论,通过中医基础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中医这门科学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中医的奠基石,同时,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今后其它中医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笔者认为教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兴趣,应当与该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放置于同一水平之上。
中职卫校的学生在进校前多为中学生,中学阶段的逻辑思维方式,使他们在进入卫校后仍然保持着逻辑思维的贯性,突然间要让他们的思维回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朴素维物主义理论中去,学生一下很难适应[1],很多的学生用了大量的精力去死记硬背书中的理论,而不能学会改变自已的思维方式,该种学习方法无疑会影响学生今后对中医学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中医基础学的教学在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困难和性特殊性
2.1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困难性
2.1.1 学时少、内容多中职卫生学校所使用的中医基础学教材,其内容多,而且杂,一本中医基础学教材的知识面,等同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学科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一节的内容还没理解清楚,又开始新一节内容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适应中医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中职学生由于受到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教材编制、学时数的安排,不可能给学生留有太多的空间,这就增大了中医基础学这门课程教学的因难性,
2.1.2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中医基础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医学的理论体系是构建在哲学基础之上。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对中医的理论理解困难,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差。还有一部份学生,文言文基础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对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古文,根本就不能够理解,这无疑也加大了学生结该门课程的学习。
2.2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特殊性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架构之上,该门学科以阴阳五行学说及藏象学说为核心内容,同时又介绍了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四诊、辨证论治等内容,其理论架构跨度大、延伸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容易造成脱节、疑惑,一知半解。此外,中医骨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基会受到西医学科的影响,如学生在学习经络这一章时,会习惯性地从解剖的角度来理解经络的形态,因为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而对中医的理论产生疑问。
3中职卫生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思考
鉴于以上提到的中职卫生学校学生学习中医基础学的特殊性和困难性,在教学上也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结合笔者的经验,谈谈以下的体会。
3.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1.1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桥梁课,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讲解诊断及辨证论治这两章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不能列举出鲜活的病例,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条款,从而使授课缺乏感染力,学生也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步入死记硬背的怪圈。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中医老师多数是大学毕业后就到学校上课,接触临床的机会少,在上课时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年复一年地对学生进行演示,这也使教师自身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因此,作为中医基础学的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应到医院去接触临床以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3.1.2把握好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医骨伤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同时学习中医基础学及解剖学两门医学基础学科,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解剖比中基更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解剖比中基直观,学生容易接受,而中基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基与解剖时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其自身会往往会产生困惑,有的学生甚至怀疑中基的科学性。因此、在讲授中基时教师应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2]。作为中基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同时还应对中、西医两种系统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处理好中医药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基础与临床的关系,就无法从根本上整体认识所讲授的知识,使之成为无本之根,难以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以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足,积累经验,结合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对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准确完整地表述本课程应包括的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
3.2浅入深出,避免高谈阔论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本身知识点较多,要学好中医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讲授讲解中基时,应浅入深出,而不是深入浅出,因为中医学的理论博大精深,如果在开始上课就将中医的理论讲得过深,学生在学习是如坠云雾,似懂非懂,这样会影响学生对中医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讲解中基时,笔者认为应以学生最易理解的语句及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高谈阔论,在上课前,首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将中医的理论复杂化,应将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这一章时,不要从哲学的角度阐释阴阳五行的概念,而应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去解释“阴阳五行”的内在含义,让学生知道“阴阳五行”学说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它只不过是我们的前人对自然界中的成万事万物最原始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职卫校讲授中医基础学时,教师应充分认识中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困难和性特殊性。把握好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的理论、临床知识的培养,在授课时把握好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浅入深出,避免高谈阔论,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在今后学好其它中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王怀平.如何教好中医基础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
2张新仲.中西医学方法论之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