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3日,年仅22岁的日本女摔跤手木村花被发现于家中离世,警方判定其死因为“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在其个人社交账号发布的内容下,有许多恶意谩骂与攻击的言论,起因是她在出演电视台真人秀节目中的表现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针对木村花之死,日本《神户新闻》指出,日本社会应该深刻反省,因为这不是第一起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
2008年6月,日本东京秋叶原发生血案,造成7死10伤。6月8日中午12时30分,凶手加藤智大驾驶卡车冲进步行街,撞死3人,撞伤2人。之后他又用刃长12厘米的匕首刺死4人,刺伤8人。行凶者加藤在不断变换工作的过程中,对社会的不满和孤独感逐渐积累。他最直接的作案原因是“沉迷于网络论坛,在遭遇网络暴力后发怒并实施了犯罪”。日本最高法院认为,加藤罪行十分凶残,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判处他死刑。
“秋叶原杀人事件”后,日本社会掀起一场针对网络暴力的批评声浪,人们将含有攻击、侮辱和敌意成分的网络言论称为“网络犯罪预告言论”,意思是这类言论要么会对目标人物造成等同于犯罪的伤害,要么会逼迫目标人物实施犯罪——就像加藤那样。
那时,日本公众要求对“网络犯罪预告言论”进行即时监控和严厉惩处。日本政府成立了隶属于信息技术安全局的“国家信息安全中心”,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日本警视厅专门委托软件公司开发出能自动收集“网络犯罪预告言论”的软件;日本的互联网行业自律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规范,如《网络事业者伦理准则》,强调行业自律与法治相结合;日本政府还号召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加入治理网络不良信息的行动。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秋叶原案渐渐被人们淡忘,日本的网络暴力现象继续抬头。特别是针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网络攻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许多日本人认为,“有名税”是可以理解的。所谓“有名税”,指的是成为知名人士后,注定要承担一些负面影响——作为公众人物,在得到各种好处之后,要附加承受坏的方面,就如同多交税款。例如,明星的名字被利用而感到困扰;其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描述、品评……那些不反对“有名税”的日本人认为,名人在网络上遭到评论甚至指责,也是“有名税”的一种表现形式,“名人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
《神户新闻》指出,日本之所以十几年都没能制约网络暴力现象,立法方面的缺失是主因。日本在这方面只强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是不够的,必须首先强化相关立法。木村花之死让日本政府、国会和社会各界在规制网络暴力方面意见空前一致。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法务大臣森雅子在记者会上表示,法务省考虑成立特别工作小组,以防止再度出现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行为。她指出,“网暴”可被判定为侮辱罪,但按照日本现行的法律规定,侮辱罪的公诉时效为一年,而锁定网络施暴者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成立特别工作小组只是权宜之计,法务省需要商讨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修改法律法规或推动新的立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接下来日本将健全专项法律,注重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暴力言论破坏网络生态、颠覆公德良序。为了应对木村花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的事件对日本社会的冲击,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制定了完备的计划,以便最终在国会促成立法,根治网络暴力问题。
第一步,由自民党牵头组建研究团队,其成员包括国会议员、法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针对网络上的诽谤、中伤等暴力言论召开讨论会,论证通过立法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团队将与网络暴力受害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推动立法积累事实材料。
第二步,推动日本国会立法:对于侵害他人的评论,授权网络社交平台可以进行删除处理。这一法律赋予平台的权限可能与言论自由相违背。然而,自民党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因为目前网络上的诽谤中伤已经形同“法外之地的恶行”,必须对这种行为严格约束,将其定义为犯罪行为。
第三步,推动国会进一步立法:实名锁定网络暴力实施者。目前,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可以基于法律,要求社交平台管理者公开诽谤、中伤信息发布者的个人信息。但是根据日本现行的《网络服务供应商责任限制法》,网络暴力受害者只有在针对施害者提起诉讼之后,才能要求网络服务商提供施害者的姓名、住址、IP地址等個人信息,以便诉讼索赔或追究刑事责任之用。然而,走到这一步的受害者往往已经陷入官司纠缠,自身已经受到伤害。因此,新的立法将简化公开网络暴力实施者个人信息的手续,最终实现“一经发现立即公布”。即使受害者没有报警,甚至受害者本人还没发现已经遭受网络暴力,警方就将介入,实名锁定发布言论的人。这样有利于对受害者实施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对于“网暴”实施者具有威慑作用。
那么,在网络上对别人恶语相向的人,能否通过删除评论毁灭证据、撇清关系呢?日本刑事犯罪领域的记者小川泰平表示,即使注销账户、删除评论也不可能毁灭证据。新的立法将要求在实名锁定网暴者的同时固定其犯罪证据,以便对其提起名誉损害罪、胁迫罪等的指控。
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鉴于日益猖獗的网络暴力言论会增添整个社会的紧张气氛,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对监控和清理网络暴力表示支持。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想抓住契机,推动在国会一次性完成立法。这部新法的暂定名为《网络暴力对策法》,它有望成为全球第一部严格制约网络暴力行为的专项法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创新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日本警视厅用于收集“网络犯罪预告言论”的软件将得到升级和充分利用,为网络暴力言论等不良信息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二是明确责任部门,履行管理职能。日本警视厅将设立“数据网络无嫌疑调查中心”。该机构无须根据具体的嫌疑指控,有权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和分析网络信息,以便发现可疑的违法行为。三是推行网络言论实名制,唤醒公民责任。尽管这一举措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争议,但实名制对于减少网络暴力言论传播以及减少由此引发的暴力案件的作用不容忽视。
美国媒体界一度考虑要求评论者先注册,提供一定的个人信息后再发表评论。但这引发美国社会关于“侵犯个人隐私”“限制言论自由”的争论。因此,美国并没有对网络言论实名作出强制规定,要求“实名”还是允许“匿名”仍是网站经营者的自由。实际上,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脸书”和互联网巨头谷歌推出的“Google ”社交服务,都是实名制的实行者。
另外,日本还将借鉴韩国的做法。2005年,韩国接连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促使国会于2006年底通过了《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该法规定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前必须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记录。此外,网站如不主动屏蔽有关暴力、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的文章和影像等,将对因此而导致的后果负法律责任。韩国一直深受网络暴力之害,发生过多起轰动社会的网络暴力事件,例如著名女星崔真实因网络暴力上吊自杀等。这类事件引发韩国社会对网络伦理和网络暴力的热议和反思,推行网络言论实名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共识。
2007年,美国密苏里州审理了“全球网络暴力第一案”,在网上以暴力言论侮辱他人致死的主犯被判处3年监禁。《东京新闻》指出,日本在这方面已经落后,《网络暴力对策法》应尽快出台,以解决这个法治难题。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7死10伤惨案没有带来改变
针对木村花之死,日本《神户新闻》指出,日本社会应该深刻反省,因为这不是第一起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
2008年6月,日本东京秋叶原发生血案,造成7死10伤。6月8日中午12时30分,凶手加藤智大驾驶卡车冲进步行街,撞死3人,撞伤2人。之后他又用刃长12厘米的匕首刺死4人,刺伤8人。行凶者加藤在不断变换工作的过程中,对社会的不满和孤独感逐渐积累。他最直接的作案原因是“沉迷于网络论坛,在遭遇网络暴力后发怒并实施了犯罪”。日本最高法院认为,加藤罪行十分凶残,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判处他死刑。
“秋叶原杀人事件”后,日本社会掀起一场针对网络暴力的批评声浪,人们将含有攻击、侮辱和敌意成分的网络言论称为“网络犯罪预告言论”,意思是这类言论要么会对目标人物造成等同于犯罪的伤害,要么会逼迫目标人物实施犯罪——就像加藤那样。
那时,日本公众要求对“网络犯罪预告言论”进行即时监控和严厉惩处。日本政府成立了隶属于信息技术安全局的“国家信息安全中心”,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日本警视厅专门委托软件公司开发出能自动收集“网络犯罪预告言论”的软件;日本的互联网行业自律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规范,如《网络事业者伦理准则》,强调行业自律与法治相结合;日本政府还号召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加入治理网络不良信息的行动。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秋叶原案渐渐被人们淡忘,日本的网络暴力现象继续抬头。特别是针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网络攻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许多日本人认为,“有名税”是可以理解的。所谓“有名税”,指的是成为知名人士后,注定要承担一些负面影响——作为公众人物,在得到各种好处之后,要附加承受坏的方面,就如同多交税款。例如,明星的名字被利用而感到困扰;其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描述、品评……那些不反对“有名税”的日本人认为,名人在网络上遭到评论甚至指责,也是“有名税”的一种表现形式,“名人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
规制“网暴”各方意见空前一致
《神户新闻》指出,日本之所以十几年都没能制约网络暴力现象,立法方面的缺失是主因。日本在这方面只强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是不够的,必须首先强化相关立法。木村花之死让日本政府、国会和社会各界在规制网络暴力方面意见空前一致。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法务大臣森雅子在记者会上表示,法务省考虑成立特别工作小组,以防止再度出现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行为。她指出,“网暴”可被判定为侮辱罪,但按照日本现行的法律规定,侮辱罪的公诉时效为一年,而锁定网络施暴者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成立特别工作小组只是权宜之计,法务省需要商讨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修改法律法规或推动新的立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接下来日本将健全专项法律,注重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暴力言论破坏网络生态、颠覆公德良序。为了应对木村花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的事件对日本社会的冲击,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制定了完备的计划,以便最终在国会促成立法,根治网络暴力问题。
第一步,由自民党牵头组建研究团队,其成员包括国会议员、法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针对网络上的诽谤、中伤等暴力言论召开讨论会,论证通过立法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团队将与网络暴力受害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推动立法积累事实材料。
第二步,推动日本国会立法:对于侵害他人的评论,授权网络社交平台可以进行删除处理。这一法律赋予平台的权限可能与言论自由相违背。然而,自民党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因为目前网络上的诽谤中伤已经形同“法外之地的恶行”,必须对这种行为严格约束,将其定义为犯罪行为。
第三步,推动国会进一步立法:实名锁定网络暴力实施者。目前,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可以基于法律,要求社交平台管理者公开诽谤、中伤信息发布者的个人信息。但是根据日本现行的《网络服务供应商责任限制法》,网络暴力受害者只有在针对施害者提起诉讼之后,才能要求网络服务商提供施害者的姓名、住址、IP地址等個人信息,以便诉讼索赔或追究刑事责任之用。然而,走到这一步的受害者往往已经陷入官司纠缠,自身已经受到伤害。因此,新的立法将简化公开网络暴力实施者个人信息的手续,最终实现“一经发现立即公布”。即使受害者没有报警,甚至受害者本人还没发现已经遭受网络暴力,警方就将介入,实名锁定发布言论的人。这样有利于对受害者实施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对于“网暴”实施者具有威慑作用。
那么,在网络上对别人恶语相向的人,能否通过删除评论毁灭证据、撇清关系呢?日本刑事犯罪领域的记者小川泰平表示,即使注销账户、删除评论也不可能毁灭证据。新的立法将要求在实名锁定网暴者的同时固定其犯罪证据,以便对其提起名誉损害罪、胁迫罪等的指控。
首部制约“网暴”专项法律
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鉴于日益猖獗的网络暴力言论会增添整个社会的紧张气氛,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对监控和清理网络暴力表示支持。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想抓住契机,推动在国会一次性完成立法。这部新法的暂定名为《网络暴力对策法》,它有望成为全球第一部严格制约网络暴力行为的专项法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创新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日本警视厅用于收集“网络犯罪预告言论”的软件将得到升级和充分利用,为网络暴力言论等不良信息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二是明确责任部门,履行管理职能。日本警视厅将设立“数据网络无嫌疑调查中心”。该机构无须根据具体的嫌疑指控,有权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和分析网络信息,以便发现可疑的违法行为。三是推行网络言论实名制,唤醒公民责任。尽管这一举措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争议,但实名制对于减少网络暴力言论传播以及减少由此引发的暴力案件的作用不容忽视。
美国媒体界一度考虑要求评论者先注册,提供一定的个人信息后再发表评论。但这引发美国社会关于“侵犯个人隐私”“限制言论自由”的争论。因此,美国并没有对网络言论实名作出强制规定,要求“实名”还是允许“匿名”仍是网站经营者的自由。实际上,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脸书”和互联网巨头谷歌推出的“Google ”社交服务,都是实名制的实行者。
另外,日本还将借鉴韩国的做法。2005年,韩国接连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促使国会于2006年底通过了《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该法规定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前必须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记录。此外,网站如不主动屏蔽有关暴力、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的文章和影像等,将对因此而导致的后果负法律责任。韩国一直深受网络暴力之害,发生过多起轰动社会的网络暴力事件,例如著名女星崔真实因网络暴力上吊自杀等。这类事件引发韩国社会对网络伦理和网络暴力的热议和反思,推行网络言论实名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共识。
2007年,美国密苏里州审理了“全球网络暴力第一案”,在网上以暴力言论侮辱他人致死的主犯被判处3年监禁。《东京新闻》指出,日本在这方面已经落后,《网络暴力对策法》应尽快出台,以解决这个法治难题。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