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的空间重构与艺术张力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细读了诗人赖廷阶的组诗《复活》,唤起了我多年以来对组诗的思考。我始终认为,组诗中每一首诗歌之间所呈现的思想与美学的一种空间重构与开阔的艺术张力是组诗的一个诗学特质,但是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对组诗的这个诗学特征进行言说,我看着赖廷阶的组诗《复活》言说的欲望被激活,以期借《复活》的文本妄言几句,以解集聚我胸口多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惆怅。
  在当下的诗歌现场,诗人赖廷阶是一位很低调的诗人,然而却是一位有着相当的阅读期待的诗人。组诗《复活》是诗人赖廷阶的近作,全诗由《熏衣草》等12首短诗构成。每一首诗歌的题旨彼此勾连、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共建重构,令整首组诗获得了更为开阔的诗学意蕴与更加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广阔的延伸性与灵动的思考与美学空间。
  我们知道“复活”是基督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与仪式,有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涵与人文精神,是笼罩西方文化的一个渊源性的精神背景,是欧美诗人非常热衷表现的题旨,叶芝等大诗人都有着经典的抒写。面对意蕴如此丰富深刻且已经被大师们充分表达的宗教主题,诗歌如何处理这样的题旨是对诗人一个近似于残酷的考量。下面,我依次对这12首诗歌做一些我纯粹个人化的解读,以期获得对组诗《复活》更为丰富、辽远而深刻的认知。
  我们先来看看《薰衣草》(诗均见前页,此文略)。这是诗人截取的一个画面。一个薄雾缭绕的清晨,一位女孩手捧蓝紫色的薰衣草,清冽的吆喝敲打着城市,然而谁也没有在乎这位女孩的存在,谁也没有看到她手中的薰衣草。我们知道尽管薰衣草生长在世界各地,但以法国的普罗旺斯最负盛名,她是优雅、美丽、浪漫的代名词。面对这样的画面,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象征着美丽、优雅和浪漫的薰衣草已经凋零,被世人冷落而不屑,没有人再愿意看它一眼,而手捧“薰衣草”叫卖的小女孩同样被人遗弃,“薰衣草”的悲伤就是女孩的悲伤,“薰衣草”的疼就是女孩的痛。这是画面告诉我们的直观感受,其实薰衣草的美丽永远不会凋零,而凋零的是我们人类的心灵。透过这样的画面,我想诗人感悟到的是人类灵性的高度丧失,麻木、庸俗、无序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永远无法康复的绝症,人们对美、优雅、浪漫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知道,灵性是万物具有生命与意义之源,如果人们没有灵性,人们无法听到万事万物的声音,无法听到神的声音,整个世界就如同一具驱壳,没有智慧,没有真情,没有爱,甚至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诗人是借“薰衣草”的命运昭示当下心灵、真情、关爱、抚慰严重缺失的存在状态与存在心理,揭示一个时代空寂、迷茫、冷漠、虚伪、世俗、焦渴的精神困境。
  面对如此冷漠、世俗的生活图景,诗人希望人们俯下自己的身躯,亲吻这双空茫的大眼睛,就“像世界的爱从未离开”,诗人甚至渴望自己“也是路边一棵带着泥水的草”。诗人这种俯下身躯的卑微身姿在这个麻木、庸俗、无序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这是人间的真情与真爱,令那些麻木冷漠的路人相形见绌,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相信一个时代的诗人,标识着该时代最后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期望的“复活”获得了明晰的空间指向——人间的良知与大爱。
  我们再来看看《婚姻》一诗。我们知道,婚姻应该是爱人相互厮守、相濡以沫的温暖的港湾,但是在诗人看来,婚姻已经发生病变,成为一只强有力或无力的无形之手,就像阳光落下的斑点遮蔽着爱情已经消失的孤岛,就像一场暴雪洗劫了人的内脏。婚姻不是温暖幸福的港湾,反而成为绑架灵性、扼杀爱情、摧残生命的美丽的工具,而在这样的婚姻中女人早已失去自己的心灵,失去对爱的渴望与追求,甚至就连悲怆也没有了,仅仅剩下躯壳。诗人只能无奈而悲伤地写到“这群错愕的女人,早已没有了/悲怆的女人/就像风一样刮过的女人/只有一颗浸泡在药水里的心/依然在跳动——/只有一个属于眼泪的词/慢慢在流出……”。透过这样的诗句,诗人的揭示精准而残酷,以其敏锐的感知力与精准的表现力揭示了既温暖又寒冷,既真实又虚幻的婚姻对当代人的摧残,指认了现实的病症与心灵的困境,显然,诗人借组诗《复活》所渴望的精神上的“复活”又获得另一个向度的揭示与丰富。
  《洁癖》是诗人一首只有十行的短诗,然而诗人奇异的视角彰显无遗,所获得的不动声色的艺术效果令人惊艳折服。我们知道,从心理学上说“洁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强迫症,即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肮脏的而倍感焦虑,强迫性地清洗、检查及排斥“不洁”之物。“洁癖”分肉体洁癖、行为洁癖和精神洁癖。
  价值倒塌、尊严丧失、道德沦丧、心灵麻木、人格扭曲、旨趣庸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触目惊心的病症。充分表现人们在这个时代整体的生存经验应该说是诗人和作家不可回避的最为锥心的主题,然而如何寻找一个奇异的视角,不动声色的表现这个时代的病症却很需功力。诗人赖廷阶独具匠心,巧借“洁癖”这个心理学名词,从存在的层面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荒谬、卑劣、无耻以及由此笼罩之下的人们前所未有的精神的分裂与绝望,指认了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心理,彰显了诗人对现实的精神性批判,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灵魂的追寻与赞美。短短的十行诗歌,我们再次领略了诗人所构建的“复活”的深刻题旨与丰富意蕴。
  《荔枝赋》是诗人一首直抒胸臆的短诗,诗人将娇红的荔枝视为美与高贵的化身,而诗人甘愿以自己卑微的身份昼夜呵护这位美人。尽管这样的直抒胸臆似乎与当下的话语方式不合时宜,但那些饱含真情与人文理想的文字依然令我们侧目。诗人对美的怜爱与呵护肆意飘香,对美的热爱与赞美彰显无遗,诗人义无反顾的决绝勇气与品格令人赞赏。“我几乎忘记了黑暗,盲道,疯狂的雷电/,我与她们,在另一个世界——彼此相知”
  我常说,概括力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作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一种从个性到共性的上升与超越的认知能力,它考量着诗人、作家对一个时代的本质的认知。如果我们的文字没有对一个时代的整体的存在经验进行本体性的有效的概括与揭示,我想这样的文字是大可怀疑的。而《目光被移动》获得了这样的概括力与表现力。从当下的存在来说,“被”已经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特征,“被”掩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度丧失,人们的意志被剥夺、被占有、被放逐、被驱赶、被焚毁、被吞噬,从精神到肉体,世人仅仅沦为一具木偶、一具僵尸、一具躯壳,完全丧失了人的主体意志与精神脉象。无疑,这是我们时代的存在真相。我想诗人正是居于对这个存在真相的本质认知。诗人截取作为人的灵魂表征的“目光”这一本质意象“被”移动的本体性细节,借此揭示人们的灵魂被肢解,主体性高度丧失的存在真相。我在2012年的一篇文论中谈到“存在的真相是一个时代最大的诗性”,真相丧失,人们被抛出时间的轨道,人们只能回望坠落的灵魂。   如果说《薰衣草》《婚姻》《荔枝赋》《洁癖》《目光被移动》诗人企图揭示人的主体性的高度丧失、大爱的严重缺失、真情的沦落、大美的凋零,进而指认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心理,那么《梦长安》诗人则是借对我国建都最多的历史古城长安的苍茫抒写,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揭示当下以价值的倒塌为根本病症的一切社会乱象,哀叹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苍茫与衰亡。
  “从午睡中醒来,缩在摇椅里翻阅人生的残篇/我己无力去与长安的春天相遇”。是的,诗人蜷缩在摇椅里,翻阅人生的残篇,但诗人并非是哀叹个体生命的渐行渐远,而是时空的转换,历史记忆的凋零,传统文化的丧失。无疑,这是诗人最大的悲伤,这种从个体内心出发而剑指历史记忆的生命哀叹穿越古今,令人倍感苍凉与悲伤。显然,诗人认为正是时空的转换,历史记忆的凋零,传统文化的断裂才导致当下的乱象,因而对以盛唐为标志的传统文化的怀念与追寻就为诗人重构的人文理想埋下了隐喻。
  揭示不仅仅是为了有力的指正,同时也为重新构建提供方向和路径,重构才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面对如此的乱象,诗人是如何思考的,下面的《旗袍女》《在纳西》《方式》《复活》《为你撑伞的人》《我的牧场》彰显了诗人的深度思考,既有方向又有具体的路径,充分展现了诗人赖廷阶的人文理想与精神向度。
  民国走来的水仙、幽雅、淡远、舒缓的清香、绝美的锦缎、安静、轻盈——这些独具中国意蕴美学特质的美学符号,将一位古典的女子在字里行间牵引出来,端庄、秀丽,且带着几分的羞涩,一派典型的穿越时空的中国气质与古典韵味,寥寥数语,“旗袍女”极富中国意蕴的美学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活灵活现。迎面看见从这些方块字中飘然而至的旗袍女,犹如属于诗人内心最柔软的绸缎抽打着诗人最致命的部分……
  显然,我们终于知道,诗人赖廷阶企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追寻来抵御由于社会的转型和后现代思潮的强力渗透而带来的对人们精神的侵蚀与伤害。
  我们知道,纳西应该说是原始、古朴的代名词,是一片纯净、大美的境地,无疑是人类至高至上的美德与境界,而诗人在纳西这片神明的土地上似乎获得一种神启,“让一株矮草有着生动的表情/就像纳西人有力的手臂//时间在悄然改变着黄昏的气质/在纳西,我的身体绽放着辽阔的光”显然,诗人俯下自己的头颅,以一种卑微的身姿与世界对话,因而,诗人不得不写下“我没有勇气,踩着这片土地/而不满怀慈悲的去想人类的感伤”。
  如果说《旗袍女》《在纳西》表现了诗人企图追寻的人文理想的旨趣与方向,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说《方式》直接表达了践行这种人文理想的具体路径呢?
  不言而喻,这是一种灵魂的警示与真切的呼唤。如此看来诗人始终在追寻一种苍凉可以变得温暖的方式,一种灵魂可以安宁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理解,诗人与其说是对这种方式的遥望与追寻,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蔑视或温柔的批判。当然在残酷的现实中,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呢,我想这种暧昧的态度是我们更加应该高度警惕的。其实,诗人自己做出了回答:“以无畏的样子,在春天,捧出一颗不羁的头颅。”这表达了诗人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山水、田园的景致应该说是典型的中国美学与中国意蕴,是几千年来国人对生活的向往,更是哲学层面的精神的皈依。诚然诗人也不例外,所以“泼墨的远山,青绿流泻的森林”就是诗人内心的景致,而“一壶小酒安顿了江山,安顿了嘴边的暮色/让一个心怀死结的人/内心春草茂盛,体外缓缓长出翅膀/城墙上,一只蜜蜂在露水中苏醒”。这样的画面就成为诗人一生的追求与至高的境界。这是短诗《复活》释放出的意味与呈现出的诗意,但这样的意味与诗意显然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体,更加属于这个时代与这片土地,是人们的栖息地与最初的呼吸和最后的呼吸……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是诗人惯用的手法。《为你撑伞的人》既有形而上的更为开阔的所指,又有具体的、现实的、世俗的场景。诗人以“为你撑伞”这个具体的世俗意象再次表达了世间相互支撑、彼此依存这种朴素的温暖与爱意,正是这种从爱出发的朴素之美与具体而世俗的生活细节,赋予我们生活与存在的坚实与绝美。而“对于有着太多暗影和犀雨的世界/对于一段流亡史……”,这把雨伞获得了辽阔的意蕴与诗意。
  其实,诗人的人文理想很简单、很透明,几乎清澈见底,而《我的牧场》似乎就是诗人的整个世界,寄托了诗人的全部追寻与理想。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诗人追寻的是一种朴素、本真、自在的中国式的生活,这样的生命态度看似简单,而在这样一个被阉割的时代需要独立的人格来支撑,需要纯粹的心灵来追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貌似本真、朴素、简单近似于透明的生活态度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生命理想,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妄想。而正是这样的奢望,构成诗人赖廷阶这组诗《复活》的一个重要向度,由此我们更加具体而深刻地领悟了“复活”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
  从相当的意义上说,组诗《复活》之所以为组诗,是因为每一首诗歌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关系的诗性魅力所彰显。从《复活》的结构来看,整个组诗的艺术结构颇具特点,空间结构既悠远起伏,又循序渐进,就像一座圣殿徐徐拉开记忆的窗帘,神秘的圣光依次闪现。如果说整个组诗是一个城堡,那么可以说每一首诗就是一扇城门,它们一扇扇的打开,一层层的深入,与此同时每一首诗歌又是一个相互独立的王国,又从各自的疆土从不同的路径指向“复活”这个场域与内核,在点线面相结合,相互辉映,一步步逼近“复活”内核的同时,又将整个诗学的空间无限的敞开,令组诗获得更为开阔而丰富的意蕴。
  开篇《薰衣草》告诉了人们人的灵性已经丧失,麻木、庸俗、无序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永远无法康复的绝症;接着诗人借《婚姻》揭示爱与温暖的丧失;紧接着诗人巧借“洁癖”这个心理学名词,从存在的层面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荒谬、卑劣、无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灵魂的追寻与赞美;再接着诗人借《荔枝赋》再次表达对美的怜爱与呵护肆意飘香;诗人再借《目光被移动》揭示人们的灵魂被肢解,主体性高度丧失的本体性存在真相。如果说这五首诗歌更多是揭示、发现、指认以及诗人的追寻,那么《梦长安》在整个组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绝妙关联,诗人的思考从揭示、指认以及追寻的夙愿很自然地过渡到精神重构的具体路径,由此构成整个组诗辽阔的空间结构与内在的艺术张力。
  从组诗的空间重构与艺术张力的角度来欣赏诗人赖廷阶的《复活》,该组诗在空间结构的精妙重构与其所呈现的艺术张力,彰显了组诗特有的艺术魅力,我想是否可以说《复活》是对诗歌组诗文本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文本贡献。
  2015年6月于贵阳海德栖园
其他文献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  面对自己的女儿,父亲们通常是格外宠溺,  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  展现出铁汉的柔情一面。  当然了我的父亲是不会打我骂我的,  但我不得不说他是“冷酷”的。  记得中考前填报志愿,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我的成绩并不稳定,所以不敢说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妈妈安慰我不要有压力,即使自费也会让我在最好的教育环境下读书。当时我满怀期待地给还在外地的爸爸打电话询问他的意见,却遭到了一顿
那天我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百无聊赖地刷着B站。忽然,一个视频跳入眼帘——“吉他入门:每天陪你学吉他”,我心中一动,鬼使神差地点了进去。  “这一段我先弹一遍给你们听”视频里的小姐姐正在温柔而仔细地讲解着,细细的琴弦在她的指尖下蹦出一个个音符,汇成乐曲。我的心忽然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目光不由得看向了窗边的角落,那静静摆放着的一把吉他,上面已积了一层薄薄的灰。  我的眼前模糊了,久远的记忆缓缓浮现:冬日
近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东华大学时尚科创团队原创的“海派科技旗袍”智能服饰作品亮相展览。  “穿得暖”到“穿得美”再到“穿得智能”,东华人一直在路上。  海派科技旗袍是东华大学跨学科科研团队,围绕“五行”主题的设计。它将海派服饰文化与科技元素结合,对智能可穿戴服饰进行创新,连续两年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演绎出中华文化与科技的旗袍盛宴,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
现在回想起年少时傻傻的稚氣,自认为天空海阔,可任由少年翱翔。只有在经历了毕业时求职屡屡碰壁,以及看过了人生更多的风景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人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如果没有方向,那只好多走些路,才能找到要去的地方。  在一个普通院校里,学习压力并不大,我的很多精力都放在社团活动中,嬉笑间就到了毕业的季节。碍于之前没有对所学专业多加了解,学习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经济类的专业,这四年的学习也只是草
读本科时,大卫在威尼斯大学也学习过中文,至于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学习中文,他的回答是:“完全凭感觉。”一些正在学习中文的朋友告诉他,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大,将来中文可能会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如果要在中国做生意,掌握中文会非常利于生意的开展。可是大卫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他就是凭感觉被中国文化吸引,对中国汉字感兴趣,于是就一次又一次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我就是纯粹地享受学习中国文化和中文的感觉。” 
近年来,中国教育引进来的成功示范非常多,有宁波诺丁汉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上海纽约大学、苏州昆山的杜克大学等。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界“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看待这些举措,更显有意义。  老挝苏州大学  http://laowo.suda.edu.cn/  中南半岛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老挝位于其中心位置。  在老挝首都万象市西北郊,一栋法式三层楼上,蓝底
杨梅  就算在出门就能看见杨梅树的家乡,我也从来没有看过杨梅的花。有人说杨梅是没有花的,又有传言说杨梅花只在凌晨开放,天亮前就谢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机会看见。今年我终于见到了杨梅花,才知道以前听说的都是错的。杨梅的雌花未开放的杨梅雄花  杨梅雌雄异株,雄花序为柔荑花序。柔荑花序是指花轴较为细小、通常柔软下垂的穗状。  我们熟悉的杨花就是柔荑花序,春天杨树下常常有满地的雄花序,一串一串像毛毛虫一般,
有人问我:清华园哪里最美?  这个问题有点难。每天在园子里行走,每天在朋友圈晒图,连续五个学期开设通识课“清华学”,  甚至被同学们戏称“清华园第一导游”,我觉得清华园处处有美,各有千秋,很难排出顺序。  于是我闭上眼睛,看看哪些景观浮现在脑海,结果想出了“十二景”。  当然,“十二”并非确切数字,可大可小,只是“清华学”班级一般是十二个本科生,课程也是十二周,巧合而已。  这“十二景”有高山仰止
学期开始时,“初心”蔡弘灏师生皮雕艺术作品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北航艺术馆和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共同主办,共汇聚了蔡弘灏师生32人的“初心”皮雕作品,向公众呈现了32种“匠心之作”。  本次展览中年龄最小的创作者——12岁的叶度羽带来的作品是“古埃及文明”花瓶,叶度羽说:“2018年初,我开始学习如何运用牛皮材质来做更多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喜欢画画,也喜欢历史,埃及文化一直
“我喜欢木棉花,不过,最喜欢你手绢上这一朵。”1928年春天,广州红花岗刑场外,木棉花漫山遍野开得红艳。四周反动派如狼似虎,空气中是粘稠化不开的黑暗,乌漆漆的枪口带着逼人的压迫感,包围着两位年轻人。严刑拷打在他们身上留下斑斑血痕,他们相望一眼,看到对方眼中信仰与希望的坚定目光。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周文雍与陈铁军从容不迫地完成了婚礼。两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把刑场作为结婚的礼堂,把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