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个维度的立体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位于上述立体目标之首。对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来说,更应该重视人性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要促进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细节非常重要。
一、影响情感生成的因素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情感体验是否深刻的因素是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
从教材看,人教版思品教材侧重于用一事一议的形式,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实现情感的体验。然而思品教材的说理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对事情发展的深入描写、叙述来震撼读者的心,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把思品课看成是说教课,单靠教材无法让学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角度看,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对教材体验的程度不同,更多的表现为过眼云烟型,即看教材的当时有感觉,过后又无动于衷,体验不持久;另外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思品课的重视程度不同都对情感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上课的行为(如是否有激情、是否关注学生等)极大地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
通过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将“死”的教材用活,让学生产生积极持久的情感,是教师主要的责任,情感的细腻性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哪怕是简单的面部表情,恰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利于情感的生成。
二、关注细节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
(一)关注细节是情感目标酝酿和设计的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而情感的流露又通过主体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要关注这些表情,否则上课就失去了针对性。
以往在上初二思品课《我爱我家》时,都会出现一个细节:只要老师刚说完课题就会有学生小声议论:“怎么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一样的……”然后就是一脸的漠然,或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老师。这种没有任何忌讳的直接表露,究其原因是:这个内容在小学已上过,缺乏新鲜感;父母的爱来得太容易。正是关注到这一细节,所以在上课前有准备,尤其在讲到夸夸自己家庭和父母时,我采用了“欲擒故纵”法,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听我声情并茂地读《世界上最爱舟舟的那个人走了》,当我读到舟舟的母亲在死前告诉舟舟一些寄托思念的方法时,教室里有同学小声哭泣着,甚至连班上最淘气的学生也是眼圈红红的。接下来让学生夸父母这一环节也就水到渠成了。“假如写在脸上的东西你都看不见,那么没写在脸上的东西你就更看不见了”,正是对这个细节的注意才能让教师迅速调整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为情感目标的达成作铺垫。
(二)关注细节是情感互动与沟通的桥梁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
因此,作为课堂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两个独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必然要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中老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在讲课时要和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在我讲到“爸爸、妈妈,我想和你说”这一教学内容时,同学们个个举手发言,我忽然看到班上患有严重口吃的那位同学也犹豫地举起了手又放下来,从他的举动中我分明看到了他激动的情绪,我为了小心保护他的自尊,灵机一动,让他们自告奋勇把要给父母说的话写在黑板上。他一个箭步冲到黑板前写下了不止一句话,并且赢得了同学的一片掌声,而他激动地对老师亮出一个“V”。我突然醒悟:在课堂上,“表达”也是他的一种权利,只有给他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才会和你有心的沟通和交流。
(三)关注细节是情感得以延续的载体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但这是反复体验的结果。因此,情感的稳定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教师在讲某问题时,学生当时的情绪非常激动,过后却一动不动了,如何将良好的情绪体验生成情感,我认为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设计了一张很简单的表格,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反馈加强对学生的继续教育,促进情感的稳定。
由于课堂45分钟的限制、学生性格的差异和表达能力的程度不同,教师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而这张表格的设计就成了学生情感得以延续的载体。其中有位同学在“我想我说”一栏中写道:
可能我的想法是有一些奇怪,但有些老师只关心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对别的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冷眼相待,这种老师还没绝迹。有时上课我也很想举手,想到每次举手都不会受到老师注意,我连思品、社会课也懒得说了,老师的眼里没有我。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回答问题,并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就冲着老师的表扬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加油!
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我就无法体验学生当时的心里感受,教育也就失去了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教师要学会关注细节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么,课堂给了我展示的平台,我要学会用心去发现细节,让教育细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课堂上除了要经常性地和学生有目光的交流外,我认为课堂细节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
(一)关注教师课堂提问的细节
关注教师课堂提问,具体表现为“如何提问、如何引导”。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有目的性地设计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
简单或过难的提问不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而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思维水平的有效提问则会激起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如讲到九年级经济全球化时,教师结合实际利用温家宝的融冰之旅进行提问:“在历史上,中日关系并不一帆风顺,曾经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那么总理为何还要进行这次访问?”学生一下被问题吸引住,陷入了沉思,接着就有同学说“我们不能沉浸在永远的伤痛中”,“中国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他国家”,“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闭关锁国只能挨打,我们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的提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关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细节
新课程实施后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堂变热闹了,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很多,似乎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气氛很好。但我们往往发现,很热闹的讨论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讲台前等讨论结果。如果老师俯下身去关注我们的学生在讨论什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走进法律》这课,其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你看到有哪些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该受何种处罚?一开始学生吵吵闹闹,直到老师走过去才进入讨论的主题,后来我也参与其中仔细观察每一组的讨论状况,结果发现有一位学生脸上直冒汗,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没人的会议室,他说自己闯祸了,原来课堂上他们组讨论的是偷窃行为及通过查阅资料明白应受到法律制裁,而他偷了家里的近两千元钱上网吧用,同时又买了假身份证。好在及时发现问题,才把该同学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我想,对于这位同学来说这次课堂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挽救了他,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震撼。
(三)教育无痕,用爱心去发现细节
真正的教育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不经意的一次提醒,一个宽容的微笑、会心的眼神,教师无意的一个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如那个患口吃的学生,在后来的思品日记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如此顺利地回答完老师的提问,今天老师竟然让我把回答写在黑板上,免得我尴尬,知我心者,老师也。”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已经领悟到了教师人性化关怀的力量,也许老师早已忘记这个情节,但学生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份感动。
有人说:“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是的,那就是在学生心中形成的稳固不变的健康情感。站在讲台上,我就有一份责任:在教育中用心捕捉细节,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影响情感生成的因素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情感体验是否深刻的因素是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
从教材看,人教版思品教材侧重于用一事一议的形式,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实现情感的体验。然而思品教材的说理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对事情发展的深入描写、叙述来震撼读者的心,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把思品课看成是说教课,单靠教材无法让学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角度看,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对教材体验的程度不同,更多的表现为过眼云烟型,即看教材的当时有感觉,过后又无动于衷,体验不持久;另外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思品课的重视程度不同都对情感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上课的行为(如是否有激情、是否关注学生等)极大地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
通过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将“死”的教材用活,让学生产生积极持久的情感,是教师主要的责任,情感的细腻性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哪怕是简单的面部表情,恰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利于情感的生成。
二、关注细节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
(一)关注细节是情感目标酝酿和设计的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而情感的流露又通过主体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要关注这些表情,否则上课就失去了针对性。
以往在上初二思品课《我爱我家》时,都会出现一个细节:只要老师刚说完课题就会有学生小声议论:“怎么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一样的……”然后就是一脸的漠然,或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老师。这种没有任何忌讳的直接表露,究其原因是:这个内容在小学已上过,缺乏新鲜感;父母的爱来得太容易。正是关注到这一细节,所以在上课前有准备,尤其在讲到夸夸自己家庭和父母时,我采用了“欲擒故纵”法,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听我声情并茂地读《世界上最爱舟舟的那个人走了》,当我读到舟舟的母亲在死前告诉舟舟一些寄托思念的方法时,教室里有同学小声哭泣着,甚至连班上最淘气的学生也是眼圈红红的。接下来让学生夸父母这一环节也就水到渠成了。“假如写在脸上的东西你都看不见,那么没写在脸上的东西你就更看不见了”,正是对这个细节的注意才能让教师迅速调整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为情感目标的达成作铺垫。
(二)关注细节是情感互动与沟通的桥梁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
因此,作为课堂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两个独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必然要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中老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在讲课时要和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在我讲到“爸爸、妈妈,我想和你说”这一教学内容时,同学们个个举手发言,我忽然看到班上患有严重口吃的那位同学也犹豫地举起了手又放下来,从他的举动中我分明看到了他激动的情绪,我为了小心保护他的自尊,灵机一动,让他们自告奋勇把要给父母说的话写在黑板上。他一个箭步冲到黑板前写下了不止一句话,并且赢得了同学的一片掌声,而他激动地对老师亮出一个“V”。我突然醒悟:在课堂上,“表达”也是他的一种权利,只有给他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才会和你有心的沟通和交流。
(三)关注细节是情感得以延续的载体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但这是反复体验的结果。因此,情感的稳定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教师在讲某问题时,学生当时的情绪非常激动,过后却一动不动了,如何将良好的情绪体验生成情感,我认为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设计了一张很简单的表格,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反馈加强对学生的继续教育,促进情感的稳定。
由于课堂45分钟的限制、学生性格的差异和表达能力的程度不同,教师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而这张表格的设计就成了学生情感得以延续的载体。其中有位同学在“我想我说”一栏中写道:
可能我的想法是有一些奇怪,但有些老师只关心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对别的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冷眼相待,这种老师还没绝迹。有时上课我也很想举手,想到每次举手都不会受到老师注意,我连思品、社会课也懒得说了,老师的眼里没有我。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回答问题,并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就冲着老师的表扬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加油!
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我就无法体验学生当时的心里感受,教育也就失去了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教师要学会关注细节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么,课堂给了我展示的平台,我要学会用心去发现细节,让教育细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课堂上除了要经常性地和学生有目光的交流外,我认为课堂细节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
(一)关注教师课堂提问的细节
关注教师课堂提问,具体表现为“如何提问、如何引导”。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有目的性地设计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
简单或过难的提问不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而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思维水平的有效提问则会激起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如讲到九年级经济全球化时,教师结合实际利用温家宝的融冰之旅进行提问:“在历史上,中日关系并不一帆风顺,曾经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那么总理为何还要进行这次访问?”学生一下被问题吸引住,陷入了沉思,接着就有同学说“我们不能沉浸在永远的伤痛中”,“中国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他国家”,“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闭关锁国只能挨打,我们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的提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二)关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细节
新课程实施后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堂变热闹了,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很多,似乎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气氛很好。但我们往往发现,很热闹的讨论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讲台前等讨论结果。如果老师俯下身去关注我们的学生在讨论什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走进法律》这课,其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你看到有哪些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该受何种处罚?一开始学生吵吵闹闹,直到老师走过去才进入讨论的主题,后来我也参与其中仔细观察每一组的讨论状况,结果发现有一位学生脸上直冒汗,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没人的会议室,他说自己闯祸了,原来课堂上他们组讨论的是偷窃行为及通过查阅资料明白应受到法律制裁,而他偷了家里的近两千元钱上网吧用,同时又买了假身份证。好在及时发现问题,才把该同学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我想,对于这位同学来说这次课堂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挽救了他,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震撼。
(三)教育无痕,用爱心去发现细节
真正的教育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不经意的一次提醒,一个宽容的微笑、会心的眼神,教师无意的一个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如那个患口吃的学生,在后来的思品日记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如此顺利地回答完老师的提问,今天老师竟然让我把回答写在黑板上,免得我尴尬,知我心者,老师也。”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已经领悟到了教师人性化关怀的力量,也许老师早已忘记这个情节,但学生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份感动。
有人说:“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是的,那就是在学生心中形成的稳固不变的健康情感。站在讲台上,我就有一份责任:在教育中用心捕捉细节,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