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真”的情感交流状态中培养语感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以真情去拨动儿童的情弦,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在“准”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
【关键词】语感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87-02
“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真实、生动、富有诗意的。在课堂中,不仅师生间进行着真实有效的、积极的双向互动,生生之间同样存在有序的多向互动。在师生真诚參与、交流、探讨与分享的过程中,课堂充满了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的灵感,弥漫着浓厚的人情味,有序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好”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力焕发的场所,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广阔天地,是师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好”的课堂中,师生应当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和“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而这都应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起。
语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幢。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一、在“真”的情感交流状态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学中的情感传递有时是细微的,点点入心田式的;有时是强烈的,声声震撼着心灵。但无论是怎样的传递、交流,情都不能失真。他不能逢场作戏,而应以真情去拨动儿童的情弦,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我认为这真情就是培养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如果低估了它的作用,而架空了情感去分析作品,势必违背了语文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违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其收效甚微是自然的。试想:如果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的传递中得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不能感受到与作者同样的真情流露,那么作者再强的感情在学生心中也难以引起共鸣,更谈不上什么语感的培养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在“美”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课文固然应当是美文,是世界文学的精髓。美文被讲授时更需要传递美感。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文的美,有种自豪感,才能在品德上对其陶冶。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三、在“准”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四、在“深”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培养语感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必然伴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并探入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形象之中,使学生在情感形象的感染中把握更深层的蕴意。这不仅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还是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中那些重点的、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再联系句子中的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深了,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理解透了。
五、训练语感的途径
训练语感的途径很多,其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些关键词语上“咬文嚼字”,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增强。下面,以《草原》为例,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进行语感训练的一些尝试。通过比较,揣摩用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性,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琢磨,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1)换词比较。如:在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一句中的“飞”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飞”字可以换成哪些词?而后引导学生将“飞”与这些词作比较,思考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通过反复比较、琢磨,就可以体会到一个“飞”字传神地反映出了牧民迎宾的急切心情,令读者也不禁被牧民的热情好客所打动。
语感的形成是长期训练和积累的结果,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的教学,并通过诵读等途径的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体现出师生怡情、益智、愉悦的特征。
【关键词】语感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87-02
“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是真实、生动、富有诗意的。在课堂中,不仅师生间进行着真实有效的、积极的双向互动,生生之间同样存在有序的多向互动。在师生真诚參与、交流、探讨与分享的过程中,课堂充满了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的灵感,弥漫着浓厚的人情味,有序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好”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力焕发的场所,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广阔天地,是师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好”的课堂中,师生应当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和“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而这都应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起。
语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幢。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一、在“真”的情感交流状态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学中的情感传递有时是细微的,点点入心田式的;有时是强烈的,声声震撼着心灵。但无论是怎样的传递、交流,情都不能失真。他不能逢场作戏,而应以真情去拨动儿童的情弦,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我认为这真情就是培养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如果低估了它的作用,而架空了情感去分析作品,势必违背了语文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违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其收效甚微是自然的。试想:如果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的传递中得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不能感受到与作者同样的真情流露,那么作者再强的感情在学生心中也难以引起共鸣,更谈不上什么语感的培养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在“美”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课文固然应当是美文,是世界文学的精髓。美文被讲授时更需要传递美感。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文的美,有种自豪感,才能在品德上对其陶冶。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三、在“准”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四、在“深”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培养语感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必然伴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并探入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形象之中,使学生在情感形象的感染中把握更深层的蕴意。这不仅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还是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中那些重点的、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再联系句子中的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深了,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理解透了。
五、训练语感的途径
训练语感的途径很多,其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些关键词语上“咬文嚼字”,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增强。下面,以《草原》为例,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进行语感训练的一些尝试。通过比较,揣摩用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性,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琢磨,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1)换词比较。如:在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一句中的“飞”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飞”字可以换成哪些词?而后引导学生将“飞”与这些词作比较,思考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通过反复比较、琢磨,就可以体会到一个“飞”字传神地反映出了牧民迎宾的急切心情,令读者也不禁被牧民的热情好客所打动。
语感的形成是长期训练和积累的结果,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的教学,并通过诵读等途径的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体现出师生怡情、益智、愉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