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志在历代承续的编纂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纂原则, 其中的五大原则, 即存真求实 , 详今明古, 生不立传, 述而不论, 横分纵述, 更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新方志发展的趋势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方志 编纂 原则
任何一种文体, 都有其编写原则, 这些原则也正是某种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地方志在代代相传中, 也形成了独特的编纂原则, 方志的编纂原则指编纂志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和通用法则、志书序例及方志学论著中多有关于方志编纂原则的论述。其中有五大原则已成为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存真求实, 详今明古, 生不立传, 述而不论, 横分纵述。下面将展开一一论述。
一存真求实。志书的编纂必须实事求是, 如实记载特定地域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从首轮方志编纂实践看,尽管已出版的多数志书和志书的主要部分都注意了这个问题, 但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地方仍随处可见。最突出的有4个问题:一是隐恶。二是溢美。三是主次颠倒。四是头尾脱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的第六条明确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存真求实是一种客观公正地对历史负责的品德和态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保存真实,即记述和保存真实的地情资料,这是修志的宗旨;二是探求真实,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反复核实、考证,这是实现宗旨的科学方法。
二详今明古。详今明古要求对现代的情况应有比较详细的反映, 对古代的史实则应简明地记述。详今也是人们的要求, 执政的需要。总结历史, 增长知识, 提高认识。不论史实的古与今, 都应择其重点, 有选择地入志。当前, 在方志编纂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三种应引起注意的倾向: 首先是重古轻今。然后是有今无古。最后是古今背离。比如清康熙年间杨椿在《上一统志馆总裁书》中就论述了该原则,主张前代史事“仅书其大概”,本朝史事应“详而不冗,简而不漏为宜”。章学诚《记与戴东原论修志》一文指出:“史部之书详近略远,诸家类然,不独在方志也。”由此引申出来的修志原则有详近略远、详今明古。对今(近)与古(远)的时限划分及对“略古”的认识和方法,志界存在不同观点。按史学分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按社会制度的更替划分,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按革命性质分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按政权的更迭划分,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对“略古”的认识和方法,论者多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生不立传。志书不为在世的人立传, 原因有三:第一是志书为人物立传, 目的是记述特定地域内, 对社会 有重大影响的名人的生平事迹, 为后人借鉴。在世的人是仍在不断变化的人, 难以对其社会影响 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入志与否, 入志的层次如何排列, 很难定论。第二是为在世人立传, 主要是为当代人立传。由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名利纷争,立传标准很难做到科学公正。权力和金钱的介 入是难以避免的, 特别是一些当权人物, 会以种种手段干预影响立传标准和人物选定, 修志者很 难处理这些矛盾。第三是在世人物中, 有的费尽心思争取立传, 有的则不计名利或另有隐情, 不愿入传。最早见于东汉经学家赵歧《三辅决录》自叙:“其人既亡,行乃可述。”嘉靖《霸州志》对人物“必盖棺论定,生存者不书”。乾隆《铅山县志》凡例中提出:“志乘无生人人传者,此通例也。”章学诚在《修志十议·议传例》中指出:“立傳之作,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傅振伦认为:“人物不录生存,宦迹不录升任。盖人有定评,须待盖棺,亦所以避恩怨,杜逢迎也。”瞿宣颖认为,一旦生人人传,“志乘恐将成为市恩之书,虽有直笔不足以取信矣”。《关于地方志编幕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人物志要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人志。”
四述而不论。即在志书的主体部分,对事物进行客观记述,不做主观评论,也就是将志书所反映的观点倾向、是非褒贬、成败得失寓于资料的运用和史实的记述之中。历代学者在修志过程中大多坚持这一原则常墟《华阳国志·序志》认为“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实而不华”。刘知裴《史通·惑经》认为“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戒”。嘉靖《太平县志》凡例认为“据事直书,而意自见,不著论断”二章学诚主张“据事直书,善否自见”。新编地方志主张述而不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五横分纵述。即横分门类、纵向叙述。指志书在编纂方法上,首先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把有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大类,即“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各大类之下还可分中类、小类,然后按时间顺序记述。即先按事物性质和位次分为篇、章、节、目等层次,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记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一般是横向并列关系,无所统辖,篇、章、节、目之间一般是统辖关系。这种把资料分类而后依类纵述的方法,把每一事物的资料都放在一个前后可比较、左右可定性的适当位置上,并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不仅结构严谨,也便于读者查找使用。
其次本文将讨论,新方志编撰的发展趋势:
第一,社会化趋势。从历史延续至,方志的编纂都来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是遵循社会演变而生成的一种事物。在早期,我国处于封建时期,阶级划分严重,尊卑观念比较突出,所以方志只存在于少数地位显赫的人群中,并且能阅读方志的人也仅仅局限在地主官僚,或者知识人士。在我国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皇帝君主被认为是 所有权利的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个时期,但凡有关皇帝的言论行为都被记录在方志醒目的位置,并且重点标识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从闭关锁国到敞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开放思想,人们渐渐走出封建思想的影响, 方志开始真正的社会化,针对社会的各个阶层。新方志的编纂正步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征程中,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编纂方志的权利和义务扩散到了多数人中间,方志内容也多元化,符合社会的发展。
第二,现代化趋势。新方志编纂的发展逐渐从古老的形式向符合社会现代化过 渡,中国现在正在现代化新时期,早时期的方志编纂只涉及问题的表面,不能深人的记录社会发展的关键点,新方志的编纂更深层次的及时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 在编纂思想方面削除了尊卑观念,提倡民主思想,使人们增加了接触方志的机会 , 在编纂内容上,增添了现代化的兴起的事物,比如,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等,这样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帮助,同时剔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内容,替换为科学内容 , 在新方志编纂语言上也越来越现代化,运用简单易懂的现代用于取代古代难懂的古文文字。这一系列现代化的趋势对新方志的编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第三,产业化趋势。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下,新方志编纂日渐走上产业化,成 为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新方志编纂改善人民生活,为国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有些企业单位已经开始将方志编纂作为一项工作,将其产业化,事业化,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方志编纂工作始终重视社会的发展, 将企业的经济与对社会的付出成果相协调。就目前情况来看,方志编纂还没有完全投人市场。
结语
新方志的编纂是我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编纂过程中,遵守编纂原则,明确编纂目的,将新方志编纂工作做到最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深人加强,新方志的编纂逐步走向社会化,现代化,产业化,新方志的编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社会市场经济和文化文明一致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使中国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新方志编纂社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坚持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努力发现的脚步,一步一步将新方志编纂工作传承下去。
关键词:方志 编纂 原则
任何一种文体, 都有其编写原则, 这些原则也正是某种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地方志在代代相传中, 也形成了独特的编纂原则, 方志的编纂原则指编纂志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和通用法则、志书序例及方志学论著中多有关于方志编纂原则的论述。其中有五大原则已成为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存真求实, 详今明古, 生不立传, 述而不论, 横分纵述。下面将展开一一论述。
一存真求实。志书的编纂必须实事求是, 如实记载特定地域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从首轮方志编纂实践看,尽管已出版的多数志书和志书的主要部分都注意了这个问题, 但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地方仍随处可见。最突出的有4个问题:一是隐恶。二是溢美。三是主次颠倒。四是头尾脱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的第六条明确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存真求实是一种客观公正地对历史负责的品德和态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保存真实,即记述和保存真实的地情资料,这是修志的宗旨;二是探求真实,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反复核实、考证,这是实现宗旨的科学方法。
二详今明古。详今明古要求对现代的情况应有比较详细的反映, 对古代的史实则应简明地记述。详今也是人们的要求, 执政的需要。总结历史, 增长知识, 提高认识。不论史实的古与今, 都应择其重点, 有选择地入志。当前, 在方志编纂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三种应引起注意的倾向: 首先是重古轻今。然后是有今无古。最后是古今背离。比如清康熙年间杨椿在《上一统志馆总裁书》中就论述了该原则,主张前代史事“仅书其大概”,本朝史事应“详而不冗,简而不漏为宜”。章学诚《记与戴东原论修志》一文指出:“史部之书详近略远,诸家类然,不独在方志也。”由此引申出来的修志原则有详近略远、详今明古。对今(近)与古(远)的时限划分及对“略古”的认识和方法,志界存在不同观点。按史学分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按社会制度的更替划分,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按革命性质分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按政权的更迭划分,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对“略古”的认识和方法,论者多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生不立传。志书不为在世的人立传, 原因有三:第一是志书为人物立传, 目的是记述特定地域内, 对社会 有重大影响的名人的生平事迹, 为后人借鉴。在世的人是仍在不断变化的人, 难以对其社会影响 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入志与否, 入志的层次如何排列, 很难定论。第二是为在世人立传, 主要是为当代人立传。由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名利纷争,立传标准很难做到科学公正。权力和金钱的介 入是难以避免的, 特别是一些当权人物, 会以种种手段干预影响立传标准和人物选定, 修志者很 难处理这些矛盾。第三是在世人物中, 有的费尽心思争取立传, 有的则不计名利或另有隐情, 不愿入传。最早见于东汉经学家赵歧《三辅决录》自叙:“其人既亡,行乃可述。”嘉靖《霸州志》对人物“必盖棺论定,生存者不书”。乾隆《铅山县志》凡例中提出:“志乘无生人人传者,此通例也。”章学诚在《修志十议·议传例》中指出:“立傳之作,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傅振伦认为:“人物不录生存,宦迹不录升任。盖人有定评,须待盖棺,亦所以避恩怨,杜逢迎也。”瞿宣颖认为,一旦生人人传,“志乘恐将成为市恩之书,虽有直笔不足以取信矣”。《关于地方志编幕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人物志要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人志。”
四述而不论。即在志书的主体部分,对事物进行客观记述,不做主观评论,也就是将志书所反映的观点倾向、是非褒贬、成败得失寓于资料的运用和史实的记述之中。历代学者在修志过程中大多坚持这一原则常墟《华阳国志·序志》认为“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实而不华”。刘知裴《史通·惑经》认为“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戒”。嘉靖《太平县志》凡例认为“据事直书,而意自见,不著论断”二章学诚主张“据事直书,善否自见”。新编地方志主张述而不论。《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五横分纵述。即横分门类、纵向叙述。指志书在编纂方法上,首先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把有关的内容分成若干大类,即“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各大类之下还可分中类、小类,然后按时间顺序记述。即先按事物性质和位次分为篇、章、节、目等层次,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记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一般是横向并列关系,无所统辖,篇、章、节、目之间一般是统辖关系。这种把资料分类而后依类纵述的方法,把每一事物的资料都放在一个前后可比较、左右可定性的适当位置上,并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不仅结构严谨,也便于读者查找使用。
其次本文将讨论,新方志编撰的发展趋势:
第一,社会化趋势。从历史延续至,方志的编纂都来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是遵循社会演变而生成的一种事物。在早期,我国处于封建时期,阶级划分严重,尊卑观念比较突出,所以方志只存在于少数地位显赫的人群中,并且能阅读方志的人也仅仅局限在地主官僚,或者知识人士。在我国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皇帝君主被认为是 所有权利的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个时期,但凡有关皇帝的言论行为都被记录在方志醒目的位置,并且重点标识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从闭关锁国到敞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开放思想,人们渐渐走出封建思想的影响, 方志开始真正的社会化,针对社会的各个阶层。新方志的编纂正步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征程中,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编纂方志的权利和义务扩散到了多数人中间,方志内容也多元化,符合社会的发展。
第二,现代化趋势。新方志编纂的发展逐渐从古老的形式向符合社会现代化过 渡,中国现在正在现代化新时期,早时期的方志编纂只涉及问题的表面,不能深人的记录社会发展的关键点,新方志的编纂更深层次的及时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 在编纂思想方面削除了尊卑观念,提倡民主思想,使人们增加了接触方志的机会 , 在编纂内容上,增添了现代化的兴起的事物,比如,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等,这样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帮助,同时剔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内容,替换为科学内容 , 在新方志编纂语言上也越来越现代化,运用简单易懂的现代用于取代古代难懂的古文文字。这一系列现代化的趋势对新方志的编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第三,产业化趋势。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下,新方志编纂日渐走上产业化,成 为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新方志编纂改善人民生活,为国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有些企业单位已经开始将方志编纂作为一项工作,将其产业化,事业化,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方志编纂工作始终重视社会的发展, 将企业的经济与对社会的付出成果相协调。就目前情况来看,方志编纂还没有完全投人市场。
结语
新方志的编纂是我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编纂过程中,遵守编纂原则,明确编纂目的,将新方志编纂工作做到最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深人加强,新方志的编纂逐步走向社会化,现代化,产业化,新方志的编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社会市场经济和文化文明一致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使中国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新方志编纂社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坚持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努力发现的脚步,一步一步将新方志编纂工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