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将现有学术界关于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居民消费增长;流通业发展
一、流通对消费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流通对实现消费有决定性作用,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必须借助交换(流通)这个环节。换句话说,流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在既定的产业结构下,流通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一定时期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流通的组织状况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虽然从根本上讲,流通的规模和结构最终要由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决定,但在一定时期,就静态而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能否实现则取决于既定的产业结构和流通状况。
二、如何发展流通业来扩大消费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对流通产业规模、流通能力、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流通组织形式和业态方式、区域布局、流通技术、流通管理、流通支付手段、流通调控、监管和制度体系、流通领域政府服务功能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发展流通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流通效能。流通效能是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人力耗费,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入到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我国流通业之所以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信息网络化水平较低是重要原因。一方面,流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国家缺乏流通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以至于至今仍然没有一套适应市场化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不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当前我国流通业的运行状况。影响我国流通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物流的效率偏低。现代流通业要想取得发展,离不开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和现代化、专业化的流通中介机构的支撑。
(二)树立流通系统化发展的现代化理念。流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批发业、零售业和物流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所有企业和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内部各个流通环节之间要注重系统性,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间要加强协作。政府必须以实现整个流通系统的效率为发展目标,对流通管理必须从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出发,注重抓好流通中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加强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三)完善市场机制,为流通体制微观主体变革创造制度基础。流通体制微观层面是无数流通企业和机构在市场机制下通过接触和碰撞,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构成的宏观态势。可以说,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流通机构经营、体制创新的制度基础,竞争是流通体制变革的外在压力,也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推进流通管理制度的创新,为流通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与流通业相关的法律和行政规章,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规范了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完善流通管理法律制度,并与国际接轨,在WTO相关条款的基础上进行规则革新。
(五)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介入度和管理边界。在工业化的赶超阶段,政府不仅要进行宏观规划与管理,还要进行微观规制,这对于改善流通部门的落后状况是非常有效的。而当工业化实现、经济已经成熟时,政府就应该有意识地把流通企业推向市场,减少对企业行为的干预。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实施适当、适时、适度的干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使之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信息等服务,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政府的管理成本,弥补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
三、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相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引导消费者正确处理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正确的消费方式,避免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消费;引导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消费者素质。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继续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增加粮食供给。(2)采取多方面措施,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3)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做好土地管理工作。(4)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5)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内市场需要,加强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
(三)增加居民收入,理顺消费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适当提高消费率。(1)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2)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3)深化消费体制改革,改革各种福利、供给型消费体制,逐步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4)改善城市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四)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1)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3)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具有权威的、覆盖全国、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信息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4)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5)加快组织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6)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1)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和个人要增强懂信用、守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2)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信用法规体系。(3)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六)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居民消费环境。(1)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改变阻碍流通的条块分割体制。(2)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活动。(3)加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4)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七)加快国内流通领域改革和开放步伐,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1)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2)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工商企业之间要探索建立新型的利益关系或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邮购、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3)积极发展现代商品物流体系。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也基本达成共识,即流通业发展是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首先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哪些机制和途径影响和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流通业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先溥.消费拉动将是十一五经济增长主要引擎[N].上海证券报,2005—11—24(4).
[2]王寒菊,杨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3):38.
关键词:居民消费增长;流通业发展
一、流通对消费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流通对实现消费有决定性作用,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必须借助交换(流通)这个环节。换句话说,流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在既定的产业结构下,流通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一定时期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流通的组织状况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虽然从根本上讲,流通的规模和结构最终要由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决定,但在一定时期,就静态而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能否实现则取决于既定的产业结构和流通状况。
二、如何发展流通业来扩大消费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对流通产业规模、流通能力、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流通组织形式和业态方式、区域布局、流通技术、流通管理、流通支付手段、流通调控、监管和制度体系、流通领域政府服务功能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发展流通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流通效能。流通效能是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人力耗费,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入到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我国流通业之所以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信息网络化水平较低是重要原因。一方面,流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国家缺乏流通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以至于至今仍然没有一套适应市场化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不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当前我国流通业的运行状况。影响我国流通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物流的效率偏低。现代流通业要想取得发展,离不开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和现代化、专业化的流通中介机构的支撑。
(二)树立流通系统化发展的现代化理念。流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批发业、零售业和物流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所有企业和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内部各个流通环节之间要注重系统性,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间要加强协作。政府必须以实现整个流通系统的效率为发展目标,对流通管理必须从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出发,注重抓好流通中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加强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三)完善市场机制,为流通体制微观主体变革创造制度基础。流通体制微观层面是无数流通企业和机构在市场机制下通过接触和碰撞,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构成的宏观态势。可以说,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流通机构经营、体制创新的制度基础,竞争是流通体制变革的外在压力,也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推进流通管理制度的创新,为流通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与流通业相关的法律和行政规章,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规范了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完善流通管理法律制度,并与国际接轨,在WTO相关条款的基础上进行规则革新。
(五)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介入度和管理边界。在工业化的赶超阶段,政府不仅要进行宏观规划与管理,还要进行微观规制,这对于改善流通部门的落后状况是非常有效的。而当工业化实现、经济已经成熟时,政府就应该有意识地把流通企业推向市场,减少对企业行为的干预。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实施适当、适时、适度的干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使之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信息等服务,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政府的管理成本,弥补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
三、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相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引导消费者正确处理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正确的消费方式,避免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消费;引导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消费者素质。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继续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增加粮食供给。(2)采取多方面措施,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3)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做好土地管理工作。(4)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5)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内市场需要,加强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
(三)增加居民收入,理顺消费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适当提高消费率。(1)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2)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3)深化消费体制改革,改革各种福利、供给型消费体制,逐步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4)改善城市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四)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1)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3)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具有权威的、覆盖全国、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信息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4)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5)加快组织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6)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1)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和个人要增强懂信用、守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2)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信用法规体系。(3)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六)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居民消费环境。(1)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改变阻碍流通的条块分割体制。(2)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活动。(3)加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4)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七)加快国内流通领域改革和开放步伐,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1)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2)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工商企业之间要探索建立新型的利益关系或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邮购、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3)积极发展现代商品物流体系。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也基本达成共识,即流通业发展是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首先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哪些机制和途径影响和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流通业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先溥.消费拉动将是十一五经济增长主要引擎[N].上海证券报,2005—11—24(4).
[2]王寒菊,杨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