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是人生常态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acle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只是“精神上的妻子”,他却是“候鸟式的爱人”。胡适和他的美国女友韦莲司这段感情的错位在于,当她发现爱上他时,才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失去了他。
  《乱世佳人》里的郝思嘉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卫希礼,不管白瑞德怎样给她洗脑,她始终置若罔闻。直到白瑞德要离去,她才如梦初醒地说:“我不知道,我一直在爱着你。”
  对于郝思嘉来说,这多少还算是一种有趣的错位,那时你明明在我心里,我却以为我在爱着别人。胡适的第一个美国女友韦莲司就没有她这么幸运,在她可以爱时,她不知道那个人已经在;等到她终于察觉,他已经转身,在千山万水之外。
  胡适与韦莲司相识于1914年夏天,这是胡适来到美国绮色佳小镇求学的第四个年头,之前,他作为受欢迎的中国留学生无数次出入韦莲司家中,那时她在纽约学习现代艺术。与非主流的胡适不同,韦莲司不习惯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常年漫游于美国、意大利、英国还有古巴等国。她是属于来自徽州乡村的中国书生经验之外的那类人。
  1914年10月,胡适的日记里正式出现了她的名字,胡适和偶回绮色佳的她沿湖散了一次步,这让胡适的兴奋久久不能止息。并非是韦莲司小姐如何美貌,恰恰相反,她以不修边幅著称,但她身上有另外一些东西让胡适感到惊艳。
  胡适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虽生富家而不事服饰;一日自剪其发,仅留三寸许,其母与姊腹诽之而无可如何也。”
  胡适由不得地恭维道:“曾经约翰·弥尔说,如今很少有敢为狂狷之行者,这真是这个时代的隐患啊,狂乃美德,不是毛病。”韦莲司却不买账,说:“如果是故做狂态,其狂也不足取。”她的回答,似乎是美式的直接理性,但又有《世说新语》般的智慧,让23岁的留美学生胡适,只有点头称道的份儿。
  胡兰成说,张爱玲给他开了天眼,对于胡适来说,韦莲司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抱守的很多东西,被她轻易地打破,不破不立,从缺口中突围,发现外面别有洞天。胡适在给母亲的信里将韦莲司称为“舵手”,他心里渐渐生出不一样的温柔。
  他为她填词,描述与她相处时的旖旎:“我替君拾葚,君替我簪花。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语深混不管昏鸦,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胡适故意给这首词加了个跋,说是“偶作绮语,游戏而已”,更显得欲盖弥彰。20年后,他才告诉韦莲司,他为了瞒天过海,狠下了一番功夫。
  他这技巧,不但瞒过了世人,甚至瞒过了韦莲司本人。韦莲司一直以为,她和胡适之间是一种伟大的友谊。后来,当知道胡适的对象江冬秀既不能读也不能写时,韦莲司安慰他说:“说不定这种在智性上南辕北辙、无法沟通的关系,反而还可以让一个可能很棘手的问题婚姻关系简单化呢!”1917年,胡适要回国结婚时,她也没有提出反对。
  开始明白自己的心,是从胡适离开美国开始。当胡适一封封地给她写信,汇报一路见闻,以及关于他婚礼的种种时,却不知那字字句句让韦莲司心如刀绞。他们的错位在于,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他时,才同时发现自己真的失去了他。
  之后便是漫长的感知失去的过程。他们两三年通一次信,胡适明显不如韦莲司热情,汹涌而来的生活已经将他淹没,他经过了上升期,又来到倦怠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人。1927年,胡适借赴美公干重返绮色佳,与韦莲司相见。
  一别10年,那爱意瞬间回黄转绿重返起点,尽管他已经结婚,有了3个孩子,而她,退回家庭,衰老、寂寞,甚至还有一点点自卑,但那感情犹如被风抚平的沙滩,恢复到了原状。在胡适离开之后,韦莲司犹不能平静,在给他的长信里,她写下自己内心的挣扎,以及突围的过程,最后她说,她在内心为他们举办了婚礼,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妻子,她在想可以为他做些什么。
  那封信写得漫长而缠绵,胡适那边却没有回应。他是一个候鸟式的爱人,他的爱情有季节性,但韦莲司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以后的10余年里,随着胡适的来来去去,她经历了许多个情动、受伤、复原、再受伤的循环。这情形持续到1938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一个名叫曼哈顿的护士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她对韦莲司不无敌意,胡适则放任她在某些生活细节上刻意与韦莲司叫板。
  对于痴恋了胡适一生的韦莲司来说,这是一个打击。在她可以爱的时候,她懵懂无觉;当她发现并沦陷于那份感情时,他离开得竟是如此彻底。但韦莲司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并不像一般的小女子那样充满怨艾,当她意识到他们之间已然错过时,她决然将自己放到他的一个老朋友的位置。
  她请胡适和他的妻子江冬秀到家中小住,为他的学术研究倾己所有。她放弃所有的希望——谁说无望就是一个绝望的词呢?《诗经》里那首《宛丘》这样写道:“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你的舞姿风流跌宕,在那宛丘之上。我对你岂能没有情意,但没有任何指望。
  “无望”,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我放弃所有的指望,只作为观众,观看你的舞蹈,无冬无夏,宛丘之下。这样的距离,刚刚好。
  而《围城》里的苏文纨就没有韦莲司的这份清明。当赵辛楣痴爱她时,她漫不经心,莫名其妙地嫁给了一个“四喜丸子脸”的伪诗人。许多年之后,当她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赵辛楣时,又像八爪鱼一样试图抓住他,赵辛楣对方鸿渐说:“文纨对我比过去好。”简单的一句话,说尽了苏文纨的贪婪。
  世事芜杂,错过是人生常态,爱恋不能增加拥有的合理性,执迷于当年的爱,更如刻舟求剑。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往内心深处探索,在遥远的当年,在人生的棋盘还没有被固定下来时,你住在我内心的哪一个角落里。片刻怔忡,一时落寞,随后铺展到眼前的,仍然是这一大片继续面对的现实。这也许正是生活的别具风情之处。如此,也甚好。
  (摘自《新周刊》)
其他文献
《无穷镜》是旅美作家陈谦的长篇新作。陈谦在继《爱在无爱的硅谷》之后再一次将笔触指向硅谷题材,《无穷镜》则显示出陈谦对硅谷题材的回归的再思考,代表着陈谦对硅谷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整个生活的思考与理解。  镜像与窥视  陈谦在自序中所说,《无穷镜》是一面倾注了她“心声的镜子”。毫無疑问,这是一部处处与“镜子”这个意象相关涉的作品。不同的镜子产生不同的效果,它们展现各种各样生活的碎片,拼凑到一起,
期刊
一年之中,日本全国共有32000人在孤独中悄无声息地死去。高龄、无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日本人:活着,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不回故乡,也没人和他们联系;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遗体,甚至无法知道事主姓甚名谁。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  2010年,日本川崎市的一套单元楼。  一名90岁的独居女子死后过了将近一个月,遗体才被人发现。  家里的电视机一直开着,
期刊
引力波被直接探测到的消息已经公布多月,但是引力波的传播热度并未减弱。在中国,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热词,也是社交网络热词,你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引力波,但你却不得不关注它。  关注引力波,彰显科学气质  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晚,提供科技主题内容的果壳网在它的微博账号主页上直播了美国LIGO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科学组织关于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发布会。LIGO研究者公布了其在2015年9月发
期刊
“鬼压床”的正规说法是“睡瘫症”,是睡眠障碍、睡眠异常的一种。  从睡眠脑电图来看,人的睡眠分慢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人犯困了会先进入慢眼动睡眠期,睡眠由浅转深,再进入快眼动睡眠期,随后又进入慢眼动睡眠期,一个晚上会出现这样的周期4~5个。“睡瘫症”多发生在入睡时或将醒时。  “鬼压床”的发病原因,目前有的是可以解释的,有的则还不明。偶尔出现“鬼压床”对身体并无大碍,不必过度焦虑。发作时,别人触及
期刊
香蕉的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果肉中含蛋白质1.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19.5克,粗纤维0.9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及丰富的微量元素钾等。研究发现,香蕉健康功效多多。  1.预防心血管疾病。当体内缺钾时,会发生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情况,一根香蕉含钾400毫克,钾能使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常态,使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协调,从而起到维持血压稳定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之功效。  2.防
期刊
书如同人,都可成为伴侣;读其书,如同读其人,同样,观其朋友,也如同观其人。无论以书为友还是以人为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知己。  一本好书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昨天如此,今天亦如此,这一点亘古不变。书是我们最有耐心和最使人愉悦的朋友。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遭遇苦难,它都不会背弃我们,它总是怀着善意接纳我们。年轻时,它给予我们快乐并指引我们;年老时,它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并鼓励我们。  因为对一本书的热爱
期刊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发生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是整个人类的梦魇,本文依据对该事件经历者的访谈创作而成。  那是1986年,我們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团体,过着自己的生活,跟周围的一切保持距离。  我们有我们的规矩:我们不看《真理报》,但是会传阅《星火》杂志。他们只要稍稍放松管控,我们就开始全面接受信息。我们阅读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家里摆着沙拉
期刊
学生时代我在三鹰住宿舍的时候捡了一只小公猫。与其说是捡的,倒不如说是一天晚间我走路时它擅自“喵喵”地跟在后面,一直跟进我宿舍房间。它是一只褐色虎纹猫,毛长长的,两腮毛茸茸的活像连鬓胡,十分可爱。  一段时间里我没有给猫取名字。后来一天听广播深夜节目,记得是“通宵日本”,有一封读者来信说:“我养了一只名叫彼得的猫,不知跑去哪里了,现在寂寞得很。”我听了,心想那好,这只猫就叫彼得好了!  彼得这猫绝对
期刊
歌德(1749 -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致东风  我为何这般激动?  吹来了带给我喜讯的东风?  它轻柔地扇动双翅,  抚慰我身心的伤痛。  它亲昵地与尘埃嬉戏,  送它去天上的浮云中;  它让安全的葡萄荫下,  群集着欢舞的昆虫。  它
期刊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省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諷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话说杨执中向两公子说:“三先生、四先生如此好士,似小弟的车载斗量,何足为重!我有一个朋友,姓权名勿用,字潜斋,是萧山县人,住在山里。此人若招致而来,与二位先生一谈,才见出他管、乐的经纶,程、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