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的视角去认识与研究,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契机。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高校2016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51702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68-02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大学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1]。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则成为时代给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给予建设性的传播策略,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以湖北民族学院各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涉及文史、理工、体艺类等多个专业;调查对象中一年级学生241人,二年级学生418人,三年级学生395人,四年级学生44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数量为1098份,回收率为91.5%。
(2)个别交流: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随机与调查的学生进行交流。
二、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教育者自身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理论课老师对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科研上,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在对调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标准时,35.92%的学生将教学质量作为标准,32.04%的学生将人格魅力作为标准,24.27%的学生将教学方法作为标准,仅有7.77%的学生将学术水平作为标准。
辅导员及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会使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但正是如此,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就减少了。调查显示,在师生交流这一问题上,46.6%的学生更愿意当面交流,有31.07%选择通过电话、短信、邮件进行交流。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
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让大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动求索,主动去探究课堂上未涉及的领域,自主去学习新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不光在新媒体中获取知识,还将自己的见解发微博、朋友圈等,与网友进行交流。
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多样化,但应对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动因。根据调查,57.28%的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动机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占比为45.63%。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教育者在授课时,普遍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时事热点进行讲解,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在对受教育者希望教育者如何进行教学进行调查时,81.55%的学生希望利用时事热点進行讲解,47.57%的学生希望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就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46.6%的同学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拍课件,以便课后整理笔记。但也有12.62%的同学使用手机玩游戏,20.39%的同学使用手机聊天。
在调查受教育者在课外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时,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各类讲座、网络媒体、党团课培训、社会实践活动、图书馆、互动交流等方式,其中网络媒体占73.79%。54.37%的受教育者会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关注三个左右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公众号。新媒体逐渐成为受教育者课外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要渠道。
4.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同辈群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显示,81.55%的同学会因为周围人谈论了一个时事热点,而后继去私下关注。在对受教育者身边关心时事政治的人数进行调查时,56.31%的受教育者身边有一到三个同学关心时事政治。
网络舆论环境更加自由。女孩等地铁时蹲在下客区被指责是没有教养的行为,引发了“地铁蹲事件”。在对此事件的看法进行调查时,33.98%的同学认为可能是女孩累了,21.36%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见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看法有各自的观点,并且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
媒介素养教育缺乏。今天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是为了迎合大众需要,追求轰动效应,致使价值取向扭曲、舆论导向偏离、失去文化底蕴。在访问高校老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校非新闻类学生对媒介素养较为陌生,学校也未开设相关课程。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2]。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
(1)提高“把关人”的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任传播主体的教育工作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流向的控制、受传者的反映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传播主体要有明确的导向意识,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说服性传播中,对意识形态之外的信息要有较强的甄别能力,以应对传播主体泛化、内容无序等带来的挑战。
(2)建构形象的素养。在新媒体时代,构建自身素养不仅体现在“线下”的课堂之上,更体现在“线上”的互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构建自身真实完整形象。在线下,‘谈吐之间见风范’,而这种风范只有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才得以体现,并且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認可。再者,线上的学习问题探讨、生活琐事的关切亦可增强传者的亲和力,而提高亲和力有利于增强说服力。 2.高校思想政治受教育者
(1)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且适当应用可提升传播效果。如课堂内容的讲解互动与热点事件的评析,意见领袖恰当的发言即可起到导向作用也有利于话题的深入和增强内容的可信度。
(2)转变学习动机。据调查,对于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动机中考试需求占第一位,兴趣需求占第二位,这既受长久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思想政治知识程序化、空洞化的影响,当然根源在于受教育者对知识定位的偏差。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对于抵御意识形态侵蚀有积极作用,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因此,只有转变学习动机才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于心。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优化
(1)适应碎片化趋势。新媒体时代的文本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及媒介特性,内容慢慢呈现短、小、快的特征,正如调查中同学们在阅读文本时,1000字左右的內容更受青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这一特征,授课内容的冗长不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而且从视觉体验来说,内容适中、分段清晰也易于接受。适应这种趋势是新媒体时代激发受者兴趣的关键环节。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议程设置”。在群体教育中,应注重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热点、认识上普遍存在的疑点、情感上的敏感点以及容易发生共振的共鸣点,将这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选择与大学生的生活相关的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优化
(1)學校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以大众为对象,以培养正确解读媒介信息、批判媒介信息、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校应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选修课程,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
(2)充实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习惯、民族习俗进行教育,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搜集民族图片、民族音乐、视频等资料,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授课内容。教育者应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凸显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J]. 改革与开放,2011.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高校2016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51702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68-02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大学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1]。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则成为时代给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给予建设性的传播策略,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以湖北民族学院各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涉及文史、理工、体艺类等多个专业;调查对象中一年级学生241人,二年级学生418人,三年级学生395人,四年级学生44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数量为1098份,回收率为91.5%。
(2)个别交流: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随机与调查的学生进行交流。
二、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教育者自身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理论课老师对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科研上,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在对调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标准时,35.92%的学生将教学质量作为标准,32.04%的学生将人格魅力作为标准,24.27%的学生将教学方法作为标准,仅有7.77%的学生将学术水平作为标准。
辅导员及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会使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但正是如此,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就减少了。调查显示,在师生交流这一问题上,46.6%的学生更愿意当面交流,有31.07%选择通过电话、短信、邮件进行交流。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
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让大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动求索,主动去探究课堂上未涉及的领域,自主去学习新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不光在新媒体中获取知识,还将自己的见解发微博、朋友圈等,与网友进行交流。
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多样化,但应对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动因。根据调查,57.28%的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动机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占比为45.63%。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教育者在授课时,普遍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时事热点进行讲解,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在对受教育者希望教育者如何进行教学进行调查时,81.55%的学生希望利用时事热点進行讲解,47.57%的学生希望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就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46.6%的同学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拍课件,以便课后整理笔记。但也有12.62%的同学使用手机玩游戏,20.39%的同学使用手机聊天。
在调查受教育者在课外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时,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各类讲座、网络媒体、党团课培训、社会实践活动、图书馆、互动交流等方式,其中网络媒体占73.79%。54.37%的受教育者会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关注三个左右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公众号。新媒体逐渐成为受教育者课外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要渠道。
4.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同辈群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显示,81.55%的同学会因为周围人谈论了一个时事热点,而后继去私下关注。在对受教育者身边关心时事政治的人数进行调查时,56.31%的受教育者身边有一到三个同学关心时事政治。
网络舆论环境更加自由。女孩等地铁时蹲在下客区被指责是没有教养的行为,引发了“地铁蹲事件”。在对此事件的看法进行调查时,33.98%的同学认为可能是女孩累了,21.36%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见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看法有各自的观点,并且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
媒介素养教育缺乏。今天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是为了迎合大众需要,追求轰动效应,致使价值取向扭曲、舆论导向偏离、失去文化底蕴。在访问高校老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校非新闻类学生对媒介素养较为陌生,学校也未开设相关课程。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2]。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
(1)提高“把关人”的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任传播主体的教育工作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流向的控制、受传者的反映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传播主体要有明确的导向意识,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说服性传播中,对意识形态之外的信息要有较强的甄别能力,以应对传播主体泛化、内容无序等带来的挑战。
(2)建构形象的素养。在新媒体时代,构建自身素养不仅体现在“线下”的课堂之上,更体现在“线上”的互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构建自身真实完整形象。在线下,‘谈吐之间见风范’,而这种风范只有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才得以体现,并且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認可。再者,线上的学习问题探讨、生活琐事的关切亦可增强传者的亲和力,而提高亲和力有利于增强说服力。 2.高校思想政治受教育者
(1)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且适当应用可提升传播效果。如课堂内容的讲解互动与热点事件的评析,意见领袖恰当的发言即可起到导向作用也有利于话题的深入和增强内容的可信度。
(2)转变学习动机。据调查,对于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动机中考试需求占第一位,兴趣需求占第二位,这既受长久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思想政治知识程序化、空洞化的影响,当然根源在于受教育者对知识定位的偏差。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对于抵御意识形态侵蚀有积极作用,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因此,只有转变学习动机才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于心。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优化
(1)适应碎片化趋势。新媒体时代的文本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及媒介特性,内容慢慢呈现短、小、快的特征,正如调查中同学们在阅读文本时,1000字左右的內容更受青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这一特征,授课内容的冗长不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而且从视觉体验来说,内容适中、分段清晰也易于接受。适应这种趋势是新媒体时代激发受者兴趣的关键环节。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议程设置”。在群体教育中,应注重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热点、认识上普遍存在的疑点、情感上的敏感点以及容易发生共振的共鸣点,将这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选择与大学生的生活相关的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优化
(1)學校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以大众为对象,以培养正确解读媒介信息、批判媒介信息、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校应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选修课程,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
(2)充实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习惯、民族习俗进行教育,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搜集民族图片、民族音乐、视频等资料,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授课内容。教育者应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凸显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J]. 改革与开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