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然会接触到文言文特殊的语法,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许多成语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句简短的文言句子。用成语来讲解文言语法,就可以让学生轻松接受,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成语;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语法。如果学生对这些特殊语法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就会影响其学习文言文,无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此,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既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例如:春华秋实(华,开花;实,结果实);一鼓作气(鼓,击鼓)。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句子中有名词而没有形容词或动词,名词解释成形容词不通顺时,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时间、频率。例如:朝秦暮楚(朝,早晨;暮,傍晚);日新月异(日,每天;月,每月)。表示发生动作的处所。例如:道听途说(道,在路上);风餐露宿(风,在风中;露,在露天)。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工具。例如: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例如:抱头鼠窜(鼠,像老鼠一样);冰清玉洁(冰,像冰一样;玉,像玉一样)。名词用在谓语前,但它不做主语时,名词就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
(3)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汗马功劳(汗,使……出汗);粉身碎骨(粉,使……变成粉末)。名词后带宾语,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这时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4)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主语所代表的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是什么样子。基本结构形式:“以……为……”可译为“认为它怎样”或“将它看成什么”。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例如:路不拾遗(遗,遗失的物品);迎来送往(来、往,往来的客人)。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定);闭月羞花(闭,使……闭;羞,使……羞)。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活用做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例如:激浊扬清(浊,浊水;清,清水);摧枯拉朽(枯、朽,枯朽的树木);出奇制胜(奇,奇兵)。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的意思,就活用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例如:博古通今(通晓);业精于勤(勤奋学习);溯本穷源(穷尽)。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若后面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又不起修饰作用,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破釜沉舟(破,使……破);正本清源(正,使……正;清,使……清)。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认为……错)。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皆”表示肯定判断,如草木皆兵、四海之内皆兄弟。
(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人非草木、非亲非故。
2.省略句
(1)省略介词“于”,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束之高阁、名垂青史。
(2)省略谓语,如杯水车薪、人手一册。
3.被动句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如不齿于人。
(2)在动词前用“受”字表示被动,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如受制于人。
(3)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如兔死狗烹。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2)状语后置句。“于”字引领的状语后置,如青出于蓝、无济于事;“以”字引领的状语后置,如持之以恒、相濡以沫。
经过整理,文言语法就一目了然了,学生见到这些成语时就会联想到文言语法,学习文言语法时也会联想到相关的成语,使文言文学习和成语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成语;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语法。如果学生对这些特殊语法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就会影响其学习文言文,无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此,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既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例如:春华秋实(华,开花;实,结果实);一鼓作气(鼓,击鼓)。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句子中有名词而没有形容词或动词,名词解释成形容词不通顺时,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时间、频率。例如:朝秦暮楚(朝,早晨;暮,傍晚);日新月异(日,每天;月,每月)。表示发生动作的处所。例如:道听途说(道,在路上);风餐露宿(风,在风中;露,在露天)。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工具。例如: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例如:抱头鼠窜(鼠,像老鼠一样);冰清玉洁(冰,像冰一样;玉,像玉一样)。名词用在谓语前,但它不做主语时,名词就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
(3)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汗马功劳(汗,使……出汗);粉身碎骨(粉,使……变成粉末)。名词后带宾语,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这时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4)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主语所代表的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是什么样子。基本结构形式:“以……为……”可译为“认为它怎样”或“将它看成什么”。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例如:路不拾遗(遗,遗失的物品);迎来送往(来、往,往来的客人)。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定);闭月羞花(闭,使……闭;羞,使……羞)。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活用做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例如:激浊扬清(浊,浊水;清,清水);摧枯拉朽(枯、朽,枯朽的树木);出奇制胜(奇,奇兵)。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的意思,就活用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例如:博古通今(通晓);业精于勤(勤奋学习);溯本穷源(穷尽)。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若后面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又不起修饰作用,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破釜沉舟(破,使……破);正本清源(正,使……正;清,使……清)。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认为……错)。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皆”表示肯定判断,如草木皆兵、四海之内皆兄弟。
(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人非草木、非亲非故。
2.省略句
(1)省略介词“于”,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束之高阁、名垂青史。
(2)省略谓语,如杯水车薪、人手一册。
3.被动句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如不齿于人。
(2)在动词前用“受”字表示被动,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如受制于人。
(3)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如兔死狗烹。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2)状语后置句。“于”字引领的状语后置,如青出于蓝、无济于事;“以”字引领的状语后置,如持之以恒、相濡以沫。
经过整理,文言语法就一目了然了,学生见到这些成语时就会联想到文言语法,学习文言语法时也会联想到相关的成语,使文言文学习和成语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