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再出发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现状的历史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拟就其研究范式加以调整.首先研究对象不再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某个方面或议题,也不限于单一的经典文本,而是以马克思经典文本群为基础,同时将马克思经典文本置于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把握其文学批评观念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有机性以及不同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而深入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写作环境和文化传统中,进一步认识马克思研究问题的现实语境和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从当代立场和批评视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做出尽可能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发,以更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并拓宽其疆域.
其他文献
将民间传统游戏有效地融入乡村幼儿园,既能唤起民间传统游戏的活力,又能充分发挥乡村幼儿园的优势.在融入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基于幼儿的需求和能力,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筛选、整理和改编已有民间传统游戏,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园各类活动中.在组织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乡村游戏资源,将地方文化融入其中,从而在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认同感.
幼儿的身心发展迅速,对其进行生命教育有着长远的意义.绘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兼具直观性、叙事性、艺术性的特点,是实现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薄弱、内容选择狭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基于此,以幼儿生命教育视域诠释绘本,以绘本的制作、选择、应用探讨幼儿生命教育融入绘本的具体方式,让幼儿通过绘本初步了解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达成人生第一阶段“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英加登现象学文论的枢纽是文学作品及其具体化的区分.这是本体论的区分.本体论关注多中之一、变中的不变,因而将读者作为杂多和变量排除在外,将阅读、具体化悬搁起来.但英加登主张文学作品是“主体间性的纯意向性客体”,与一个读者社会相联系,并没有完全排除读者.在认识论领域,英加登进一步区分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英加登并未正面阐述艺术价值,因为艺术价值在文学作品中处于潜在状态,必须通过具体化过程实现为审美价值.在逻辑上,艺术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但在现实中,艺术价值只能通过审美价值来定义自身.英加登对文学作品和具体化的
为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测试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课堂教学测试中教师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寻求突破,筛选出典型情景设计问卷.通过问卷分析和访谈发现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测试中,尤其是在测试标准制定、测试公正性、测试评定和测试实施维度上存在较多职业道德问题,导致学生们对教师颇有微词,且学习动力不足,对待作业敷衍了事,作弊现象严重.运用对比试验和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2)通过描写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衰老引起的记忆混乱和空白,隐射了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和政治状态,尤其是冷战以及政治保守主义对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心信念、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藉此,阿尔比对其时美国的悲观历史主义以及虚无主义进行了批驳,着力于拨开虚妄的迷雾,直面残酷的现实.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越来越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尤其在比较文学变异学、世界诗学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叙事学研究、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视角下的西方文论研究以及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建构与话语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来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仍存在模式化倾向以及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国际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绚丽的民族瑰宝.文旅融合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艺术与教育的开发与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高校应正确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挖掘当地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民间优秀舞蹈文化的传承.
文章针对作曲家黄汛舫完成于2020年的编钟与交响乐队《钟磬礼乐》系列新作品进行分析,指出这组“怀古音乐创作的初步实践”文本是探索中国古代音乐音响重构的一种尝试.辩证而有效地处理好怀古音乐创作中自由与非自由、音乐与非音乐、技术与非技术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以“守正”而“创新”!
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令人瞩目的篇章.根植于大别山地区的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歌曲的大量诞生,多是与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战争史事和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宣传途径和意识形态载体.文章旨在追溯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产生与传播,并阐释中共建党以来至1937年间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歌曲的曲调来源以及政治导向.
中央苏区革命音乐,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闽西的革命音乐及赣南、闽西红军音乐.中央苏区音乐发展有其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语境.早期红军及其根据地利用革命歌谣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央苏区革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参照和理论支撑.中央苏区宣传工作体系为中央苏区革命音乐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