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从低年级升至高年级,年级越高课堂上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明显。作为教师实在不愿看到“群众”数量与日俱增的现象。面对互联网时代眼花缭乱的电子页面,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继而提升语文素养呢?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应创设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我会等孩子们说的八九不离十的时候,抛出一句或是富有深意、或是哲理满满的诗句格言、或是某位名人的箴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时课堂上真的会出现与老师心意相通的学生,能一语中的,博得满堂喝彩。此时便是最好的契机,让学生们产生“我为什么不能说,不会说”的情绪,顺势笔者就会借题发挥,重申读书理解的重要性,有时我还用“欲擒故纵”之法:“这儿我们或许能用上李白的一句诗,是什么呢?结合我们之前学的大概是……”我故作思索状,然后煞有介事地提醒:“不就是那首吗?你看,话在嘴边儿怎么就想不出来呢?这样吧,中午我们各自做功课,下午到校后见分晓。” “好!”虽然放了学,但想读书的欲望还在,学生们利用午休时间查资料,问家长,利用微信群互通有无。下午到了学校,一个个喜眉笑眼的看着我。我还故作疑惑状:“今天这是怎么了?都捡到宝贝了吧,怎么一个个笑靥如花”“老师,您不是说下午到校見分晓吗?请问您想起来了吗”“哦,学校里事情多,我差点儿忘了这事儿。看来你们已经寻到答案了?”我稍有迟疑地问。“是的!”孩子们兴奋得很。“不急不急,不急揭晓答案。”我轻声说。“为什么?”这次是学生疑惑了。“我想知道你们是如何找到答案的,过程也许比结论更重要。现在请你们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共有几种途径获得答案哪种方法对你们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们在交流中获取到不同的途径,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发现,更深的理解,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正是这种不着痕迹的教育渗透,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感。
畅聊名家,走进作品世界
《祖父的园子》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单从截取的这一内容来看,学生们羡慕极了萧红小时候自由随性、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但作为《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章节,只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就和学生们商量一起来聊聊名家——萧红。提前两周就安排布置下去,只是粗线条儿的要求:读读《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习完课文《祖父的园子》后,我们就进行专题“聊聊名家——萧红”。有的学生没有认真读书,只是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检索,说出来的话就苍白无力。而对于真正阅读了解了的学生,他们的发言就更令人信服,情真意切。对比之下,阅读、理解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提前做大量工作,我也提出自己对书的认识和看法。我一向对学生的要求都不是很苛刻,如果他们能“独树一帜”“见解独特”我也会十分欣喜。
学习了鲁迅的文章,那就聊聊鲁迅吧;学习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就聊聊叶老;学习了毛泽东的文章,就聊聊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过聊一聊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行走,培养阅读志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的确是真理。我喜欢空闲的时候出去走走,也一直引导学生们奉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理。我把自己外出的见闻讲给他们听,顺便“卖弄”一下自己的文采,总能激发起他们一阵又一阵的躁动。“这个假期我要去云南” “我要去桂林”“我要去大美新疆”“我也要去看胡杨林”……我并不是只激发起学生们出行的欲望就可以了,关键是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增长见识。当然到了这一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王一硕同学恰好在学习了《日月潭》之后去台湾。回来欣喜地向大家汇报:“当我站在日月潭边,动情朗诵课文儿写日月潭的句段时,同行的旅客都纷纷夸奖我,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妈妈也觉得特别骄傲”“由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当然是知识越多越好啊!我去之前还做了很多功课,还给妈妈当导游,特别有满足感,而且真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老师,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经历。”素有“黑博士”之称的杨宇光同学也开启了他的特有模式——边讲边挥舞自己的双手……看着自己的同学越来越优秀,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就愈发强烈了,大家读书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轮流日记,开启思维之旅
懒于动笔,也许是一部分学生怯于写作的一个理由。为了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我策划了一个“轮流日记”的活动。学生们自由组合,日记的题材、格式都不加以限制。大事小情,写作风格自选。这可是给了学生一个释放的空间、展示的平台,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发挥:“黑”我,搞怪数学老师,“奇葩”其他老师同学——当然是没有丝毫恶意的了。我有幸“窃读”之后也开怀大笑,也看到了学生眼中真实的自己,也感受到学生们的情怀……偶尔也给他们一些小建议,还得到肯定,方知自己还是技高一筹的。
作为教师,在自己和学生共处的几年时光里,不负时光,无愧内心,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美哉!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小学)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应创设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我会等孩子们说的八九不离十的时候,抛出一句或是富有深意、或是哲理满满的诗句格言、或是某位名人的箴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时课堂上真的会出现与老师心意相通的学生,能一语中的,博得满堂喝彩。此时便是最好的契机,让学生们产生“我为什么不能说,不会说”的情绪,顺势笔者就会借题发挥,重申读书理解的重要性,有时我还用“欲擒故纵”之法:“这儿我们或许能用上李白的一句诗,是什么呢?结合我们之前学的大概是……”我故作思索状,然后煞有介事地提醒:“不就是那首吗?你看,话在嘴边儿怎么就想不出来呢?这样吧,中午我们各自做功课,下午到校后见分晓。” “好!”虽然放了学,但想读书的欲望还在,学生们利用午休时间查资料,问家长,利用微信群互通有无。下午到了学校,一个个喜眉笑眼的看着我。我还故作疑惑状:“今天这是怎么了?都捡到宝贝了吧,怎么一个个笑靥如花”“老师,您不是说下午到校見分晓吗?请问您想起来了吗”“哦,学校里事情多,我差点儿忘了这事儿。看来你们已经寻到答案了?”我稍有迟疑地问。“是的!”孩子们兴奋得很。“不急不急,不急揭晓答案。”我轻声说。“为什么?”这次是学生疑惑了。“我想知道你们是如何找到答案的,过程也许比结论更重要。现在请你们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共有几种途径获得答案哪种方法对你们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们在交流中获取到不同的途径,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发现,更深的理解,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正是这种不着痕迹的教育渗透,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感。
畅聊名家,走进作品世界
《祖父的园子》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单从截取的这一内容来看,学生们羡慕极了萧红小时候自由随性、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但作为《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章节,只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就和学生们商量一起来聊聊名家——萧红。提前两周就安排布置下去,只是粗线条儿的要求:读读《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习完课文《祖父的园子》后,我们就进行专题“聊聊名家——萧红”。有的学生没有认真读书,只是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检索,说出来的话就苍白无力。而对于真正阅读了解了的学生,他们的发言就更令人信服,情真意切。对比之下,阅读、理解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提前做大量工作,我也提出自己对书的认识和看法。我一向对学生的要求都不是很苛刻,如果他们能“独树一帜”“见解独特”我也会十分欣喜。
学习了鲁迅的文章,那就聊聊鲁迅吧;学习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就聊聊叶老;学习了毛泽东的文章,就聊聊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过聊一聊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行走,培养阅读志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的确是真理。我喜欢空闲的时候出去走走,也一直引导学生们奉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理。我把自己外出的见闻讲给他们听,顺便“卖弄”一下自己的文采,总能激发起他们一阵又一阵的躁动。“这个假期我要去云南” “我要去桂林”“我要去大美新疆”“我也要去看胡杨林”……我并不是只激发起学生们出行的欲望就可以了,关键是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增长见识。当然到了这一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王一硕同学恰好在学习了《日月潭》之后去台湾。回来欣喜地向大家汇报:“当我站在日月潭边,动情朗诵课文儿写日月潭的句段时,同行的旅客都纷纷夸奖我,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妈妈也觉得特别骄傲”“由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当然是知识越多越好啊!我去之前还做了很多功课,还给妈妈当导游,特别有满足感,而且真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老师,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经历。”素有“黑博士”之称的杨宇光同学也开启了他的特有模式——边讲边挥舞自己的双手……看着自己的同学越来越优秀,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就愈发强烈了,大家读书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轮流日记,开启思维之旅
懒于动笔,也许是一部分学生怯于写作的一个理由。为了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我策划了一个“轮流日记”的活动。学生们自由组合,日记的题材、格式都不加以限制。大事小情,写作风格自选。这可是给了学生一个释放的空间、展示的平台,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发挥:“黑”我,搞怪数学老师,“奇葩”其他老师同学——当然是没有丝毫恶意的了。我有幸“窃读”之后也开怀大笑,也看到了学生眼中真实的自己,也感受到学生们的情怀……偶尔也给他们一些小建议,还得到肯定,方知自己还是技高一筹的。
作为教师,在自己和学生共处的几年时光里,不负时光,无愧内心,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美哉!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