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教学中若干“顾此失彼”现象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与理性把握。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的偏差,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现象一:重视“情境串”,忽视数学实质
  
  典型案例:“统计”教学片段的描述
  教师在本知识点中设计了如下“情境串”:先是教师自我介绍家乡的美丽景色;然后是学生介绍本地的著名景点;最后是建议教师该去哪里游览,组织学生按景点排队,统计各个景点的人数……按景点排队时学生一哄而上、举棋不定,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出现了合计人数不等于全班人数的情况。复杂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干扰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造成学生对一些优美的景点印象深刻,而对于本知识点“统计的方法”却一知半解。
  其实,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应与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是否有利于为教学服务为标准。在以上案例中,由于教师设计的“情境串”过于花哨,操作程序复杂,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在情境设计的简洁性上做文章,以朴实的材料、简洁的情节来突出数学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现象二:重视创造性使用教材,忽视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载体,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一例题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蕴含着特定的教学意图。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为了体现使用教材上的创新性,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重组和置换。但在重组、置换教材前教师应慎重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是否深入解读了教材并深刻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二是重组、置换后的效果是否真的能超越原有教材。
  典型案例:“运算律”教学片段描述
  教材的情境图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一位教师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对学习素材进行了如下置换:出示一段森林中猴子在玩耍的录像(有28只猴子在摘桃子,17只猴子在玩水,23只猴子在爬树),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围绕其中两个问题展开教学,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经过仔细的推敲不难发现,教师提供的该素材背离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的情境图中包含着三个隐含的内在关联的条件,28 17求的是跳绳人数,17 23求的是女生人数;而置换后的素材虽也能引出(28 17) 23=28 (17 23)这个等式,却割裂了三个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置换,实不可取。事实上,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深入的思考,在无法超越教材的情况下不应随意重组教材。
  
  现象三:重视合作学习形式,忽视合作学习要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实质性的合作讨论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合作讨论学习方式,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不禁令人思考:合作讨论是否为每节课所必须?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又能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起到多少作用呢?
  
  典型案例:“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描述
  
  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等式,发现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指出:“这是加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你能为它取个名字吗?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反馈时提出了“不变律”等一些不着边际的名称后,教师最后说明这条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在这个环节中,“加法交换律”这一名称,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当然无法讨论得出,其实也没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可见,并非每节课都需要使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任何环节都可以使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为合作而设计合作,而应当追求实质性、高品质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现象四: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忽视练习的有效性
  
  典型案例:“口算乘法”教学片段描述
  在一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在“口算乘法”的练习阶段采取了不同处理方式。第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每张图片后面隐藏着一道口算题。学生喜欢哪张图片,就点击哪张,出现题目以后再进行口算。令执教者感到无奈的是,学生对口算并没什么兴趣,倒是对那些精美的图片评头论足、大加赞赏,练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第二位教师在练习阶段仅是利用课件出示题目,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一切手段都是为目的而服务的,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形式主义,使多媒体的正面功效无法发挥。在课堂练习上,教师除了要关注习题的趣味性以外,更应关注的是练习是否有效、思维含量是否足够。
  教师如果缺失了对课程理念的正确把握,就会造成课堂“华而不实”“顾此失彼”的不良倾向。这样一来,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有深刻领会、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才能演绎出简约、理性、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任编辑:乐闻)
其他文献
2013年8月11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出版业发展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理论专题研讨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出版集团的领导、出版社负责同志等60余人参
一    静守,是网常用的一种渔猎方式,游荡是鱼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世世代代,鱼和网的争斗,就是一种动与静的较量。我们无从判识,是静能克动,还是动可制静。我们只知道,在静与动的对峙中,一些鱼不幸落网了,但有更多的鱼依然在自由的世界里快乐地生活。尽管网是鱼的死对头,但威胁鱼儿们生存的最大敌人,绝不是网。    二    鱼是命运的宠儿,自由的化身,它们畅游在江河湖海,嬉戏在碧水藻草间,悠闲自得,乐在
除去早年上山下乡、参军当兵的8年时间,严格来讲,我就从事过一个职业,那就是出版。是什么促使我37年来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步呢?主要是因为,在我看来出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是那些关于出版价值的名言警句,激励我坚守在出版第一线的岗位上。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有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雨果的“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培根的“读书在于塑造完善的人格”。最令我感动的是赫尔岑的一段话,我几乎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个性化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通过课程设置、考试考察形式、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应透过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充分地考虑到他们的情感需求。素质教育取向的英语课堂教学里多向性的思想情感交
在体育课教学中,融道德教化、品质培育、心理干预于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中,致力于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怎样贯彻品德教育呢?个人有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身体力行,传播德育    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良好的德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教育者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地方的小学只有一两名体育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