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反过来,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
全球化:网红大学的新闻爆款
“有暖气!有空调!有洗衣机!有咖啡机自助打印机!网速贼快!校车免费!有山有湖有海!还有网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风 !占地八千亩!有游泳馆健身房!各大菜一应俱全!橘猫聚集地!”
最近,山东大学发的这条抽奖微博,让处于招生季的全国高校“打”起来了,纷纷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抢人”。为了吸引考生,各校晒出了本校特色:美食、美景、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等,上海交通大学则更为“简单粗暴”,“对面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暗示考生“脱单不愁”。
在网络互联时代下,大学形象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校宣传实践中打造新闻爆款,成为大学获得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之前,“学术中国”联合大数据生态系统智能服务者“清博大数据”发布的第二期《全国普通高校网络影响力排行榜》,评出了在网络上具有影响力的“网红”高校。其中,驻鲁高校里,山东大学排名最靠前,位列全国第八位。根据山大新媒体中心官方数据统计,该校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 26万,在“2016年直属高校微博传播Top 10”中位居第五。
2013年8月30日至9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广告屏上播出,不仅传递人大的形象,也是在展示中国大学的形象。
2016年暑期,浙江理工大学玫瑰园食堂经过装修重新开放。风格时尚、现代的食堂吸引了大量的人气,一时间,微博、微信朋友圈被“别人家的食堂”刷屏,不仅上了微博十大热搜,还被数十家媒体转载,成为2016年度的一个“网红”。更有评论说“为了这个食堂,也要报考浙江理工大学”。
这则新闻,源于浙江理工大学的主动策划。同时,校方也分析了消息可能引发的质疑,还原了学校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教工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的初衷,让这则新闻,成为一则名副其实的“爆款”。
在十五分钟更新一波热搜的时代,总会有一些意料中或是意料之外的走红,提到高校更是喜闻乐见。武大的樱花、苏大的“别墅宿舍”、厦门大学的“最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镜湖捞出的一千多公斤野生鱼……都堪称网红大学的教科书款,而它们的“爆点”都得益于所在的城市。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把现代大学比喻为“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标志性成果,自诞生时起便結下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大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它生存的周围社会发生作用,并在其中生存和发展。凡是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总有著名高校活跃其间。如伦敦的剑桥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
大学是城市的产物。从起源来看,西方的大学与城市都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被欧洲人称为“大学之母”,自公元1088年建立起,便吸收了博洛尼亚城独特的天然养分。
城市与学袍,有着天然的联系。
多年来,由于大学的学人与城市的市民长期交往,两者因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渐趋一致的共同利益而达成妥协,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格局——大学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中有效延续着,城市则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依托与丰富的物质支撑。
在爱尔兰都柏林,在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在俄罗斯莫斯科,在中国北京,大学总是自然地镶嵌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最为独特最有魅力的风景线:精密的实验仪器与古朴的文献经典并存,明亮的教学楼与威严的古堡并立,师生们穿梭在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中,也流连于咖啡馆、大草坪与小酒馆。
大学涵养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反过来,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
我国儒学经典《礼记·大学》开篇第一句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城市与大学而言,城市,是一个大学的基因、动力和安全的供给地;大学,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根基和灵魂的高地。
在欧洲,传统式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文法,重学术,以神学和古典学科为主,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历史。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70年代,大学与城市进入了共生发展的新时期,当国家战略发展向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后,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革命“城市大学运动”应运而生。
在中国,一个城市一旦拥有了一所优秀的大学,也就拥有了其标志性的地标,自然而然奠定了其文化中心的地位,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莫不如此,甚至像昆明这样的城市,西南联大哪怕不复存在了,也仍然继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昆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为云南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谱写了传奇的一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日寇的入侵,大量内地人口迁徙到昆明,使昆明成为战时全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以西南联大为标志的众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到来,更使得我国顶级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成批地聚集。一时之间,滇池之滨,大师云集,英才荟萃,成为昆明历史上一道亘古未见的奇观。
联大迁校之初,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昆明街头出现了不少由市民为师生们准备的茶馆,著名小说家汪曾祺最初的一些小说就是在这里写的。他后来自认“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小说家’。”深有体会的李政道也曾经盛赞:“昆明茶馆的民风体现出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帮助”。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与信息创造、传承、传播的重要机构——大学,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宏观战略的荣辱与共,到具体的技术转化和人才输出。大学校园—城市社区—产业集群三元一体的发展日益走向共生与融合,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活力以及品质的提升。
在美国,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的硅谷地区和云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名校的128公路地区,以大学为圆心,带动了沿线城市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因此,具有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高端智力资源支撑平台,在促进城市的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大学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也是明显的,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区来说,这里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现已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一座城市大学越多,这座城市的发展越好。而最近青岛、威海、章丘等地市积极开展制定吸引高校落地的政策,也说明了城市对大学的渴求和依赖。
大学对于城市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培养了多少人才,贡献了多大的经济增长点,更在于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的塑造、社会价值观的衡量无不与大学密切相关。大学作为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传播、守护着城市的文化,为城市增添了无尽活力。因而可以说,一座好的城市必然有一所或几所好的大学,大学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全球化:网红大学的新闻爆款
“有暖气!有空调!有洗衣机!有咖啡机自助打印机!网速贼快!校车免费!有山有湖有海!还有网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风 !占地八千亩!有游泳馆健身房!各大菜一应俱全!橘猫聚集地!”
最近,山东大学发的这条抽奖微博,让处于招生季的全国高校“打”起来了,纷纷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抢人”。为了吸引考生,各校晒出了本校特色:美食、美景、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等,上海交通大学则更为“简单粗暴”,“对面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暗示考生“脱单不愁”。
在网络互联时代下,大学形象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校宣传实践中打造新闻爆款,成为大学获得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之前,“学术中国”联合大数据生态系统智能服务者“清博大数据”发布的第二期《全国普通高校网络影响力排行榜》,评出了在网络上具有影响力的“网红”高校。其中,驻鲁高校里,山东大学排名最靠前,位列全国第八位。根据山大新媒体中心官方数据统计,该校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 26万,在“2016年直属高校微博传播Top 10”中位居第五。
2013年8月30日至9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广告屏上播出,不仅传递人大的形象,也是在展示中国大学的形象。
2016年暑期,浙江理工大学玫瑰园食堂经过装修重新开放。风格时尚、现代的食堂吸引了大量的人气,一时间,微博、微信朋友圈被“别人家的食堂”刷屏,不仅上了微博十大热搜,还被数十家媒体转载,成为2016年度的一个“网红”。更有评论说“为了这个食堂,也要报考浙江理工大学”。
这则新闻,源于浙江理工大学的主动策划。同时,校方也分析了消息可能引发的质疑,还原了学校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教工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的初衷,让这则新闻,成为一则名副其实的“爆款”。
在十五分钟更新一波热搜的时代,总会有一些意料中或是意料之外的走红,提到高校更是喜闻乐见。武大的樱花、苏大的“别墅宿舍”、厦门大学的“最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镜湖捞出的一千多公斤野生鱼……都堪称网红大学的教科书款,而它们的“爆点”都得益于所在的城市。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把现代大学比喻为“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标志性成果,自诞生时起便結下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大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它生存的周围社会发生作用,并在其中生存和发展。凡是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总有著名高校活跃其间。如伦敦的剑桥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
大学是城市的产物。从起源来看,西方的大学与城市都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被欧洲人称为“大学之母”,自公元1088年建立起,便吸收了博洛尼亚城独特的天然养分。
城市与学袍,有着天然的联系。
多年来,由于大学的学人与城市的市民长期交往,两者因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渐趋一致的共同利益而达成妥协,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格局——大学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中有效延续着,城市则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依托与丰富的物质支撑。
在爱尔兰都柏林,在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在俄罗斯莫斯科,在中国北京,大学总是自然地镶嵌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最为独特最有魅力的风景线:精密的实验仪器与古朴的文献经典并存,明亮的教学楼与威严的古堡并立,师生们穿梭在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中,也流连于咖啡馆、大草坪与小酒馆。
大学涵养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反过来,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
我国儒学经典《礼记·大学》开篇第一句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城市与大学而言,城市,是一个大学的基因、动力和安全的供给地;大学,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根基和灵魂的高地。
在欧洲,传统式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文法,重学术,以神学和古典学科为主,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历史。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70年代,大学与城市进入了共生发展的新时期,当国家战略发展向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后,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革命“城市大学运动”应运而生。
在中国,一个城市一旦拥有了一所优秀的大学,也就拥有了其标志性的地标,自然而然奠定了其文化中心的地位,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莫不如此,甚至像昆明这样的城市,西南联大哪怕不复存在了,也仍然继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昆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为云南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谱写了传奇的一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日寇的入侵,大量内地人口迁徙到昆明,使昆明成为战时全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以西南联大为标志的众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到来,更使得我国顶级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成批地聚集。一时之间,滇池之滨,大师云集,英才荟萃,成为昆明历史上一道亘古未见的奇观。
联大迁校之初,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昆明街头出现了不少由市民为师生们准备的茶馆,著名小说家汪曾祺最初的一些小说就是在这里写的。他后来自认“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小说家’。”深有体会的李政道也曾经盛赞:“昆明茶馆的民风体现出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帮助”。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与信息创造、传承、传播的重要机构——大学,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宏观战略的荣辱与共,到具体的技术转化和人才输出。大学校园—城市社区—产业集群三元一体的发展日益走向共生与融合,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活力以及品质的提升。
在美国,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的硅谷地区和云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名校的128公路地区,以大学为圆心,带动了沿线城市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因此,具有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高端智力资源支撑平台,在促进城市的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大学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也是明显的,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区来说,这里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现已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一座城市大学越多,这座城市的发展越好。而最近青岛、威海、章丘等地市积极开展制定吸引高校落地的政策,也说明了城市对大学的渴求和依赖。
大学对于城市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培养了多少人才,贡献了多大的经济增长点,更在于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的塑造、社会价值观的衡量无不与大学密切相关。大学作为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传播、守护着城市的文化,为城市增添了无尽活力。因而可以说,一座好的城市必然有一所或几所好的大学,大学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