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们依然在批评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称其为对付,素质越来越差。究其原因是因为个别的老师忽视了教学的方式方法,往往读完就背,背完就考,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厌学,老师对付,社会的呼声自然风生水起,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下教学的艺术性,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学;艺术性
何为教学艺术性呢?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艺术性的前提: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设计相结合
语文教育常规告诉我们,一堂课可以有几个教学重点,或许有几个教学难题,这些重点、难题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课堂的主题。没有主题的课,就像没有主题的文章,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深化知识,又不利提高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即课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前进行艺术构思,使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为教学主题,把教材规定的训练重点作为从属目标。基于此指导学生学:春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学生读“春草”,明白一个“钻”字,活力毕现;读“春花”,发现一个“闹”字,活力全出;读“春风”,理解“抚摸”,活力无穷;读“春雨”,省悟“笼”字,活力永恒;读“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教师在关键地方点一下,导一步,既学得轻松,又获得很多知识。这种教法可以说是抓住了主题,把握了教与学的关系的精髓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伴而行,相得益彰。
二、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學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四、课后作业的艺术性。
教师留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记忆、消化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和能力。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教学;艺术性
何为教学艺术性呢?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艺术性的前提: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设计相结合
语文教育常规告诉我们,一堂课可以有几个教学重点,或许有几个教学难题,这些重点、难题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课堂的主题。没有主题的课,就像没有主题的文章,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深化知识,又不利提高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即课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前进行艺术构思,使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为教学主题,把教材规定的训练重点作为从属目标。基于此指导学生学:春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学生读“春草”,明白一个“钻”字,活力毕现;读“春花”,发现一个“闹”字,活力全出;读“春风”,理解“抚摸”,活力无穷;读“春雨”,省悟“笼”字,活力永恒;读“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教师在关键地方点一下,导一步,既学得轻松,又获得很多知识。这种教法可以说是抓住了主题,把握了教与学的关系的精髓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伴而行,相得益彰。
二、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學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四、课后作业的艺术性。
教师留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记忆、消化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和能力。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