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2岁的王良是机关公务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稳定,但最近,他却非常苦恼。他说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有些孤独,“这种感觉由来已久。我平时对人也还不错。乐于助人,为了朋友的事,愿意两肋插刀。但是,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真心朋友,平时大家在一起聚会。吃饭、玩牌,很少有人主动叫我。节假日,我的手机几乎处于休眠状态,有的人经常互相转发好玩的段子,但是没有人给我发;有的人没事也会打电话聊天,但是也没有人和我聊,我觉得简直被大家遗忘了。有时候,心里不顺,想找个月腋喝酒,但是想来想去不知道找谁合适,觉得每个人都离自己很远,而且还担心他们会笑话我。“二是10岁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小时候他很乖的,我说什么他都听,因此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夸赞。可现在,老是和我作对,比如,我说到别人家做客要讲礼节,他偏偏要大闹天宫,故意将酒水洒到别人身上,故意摔破碗筷,甚至还会钻到桌子底下玩躲猫猫的游戏,让我非常窘迫。有时候,我批评他,他就躺到地上耍赖,有一次,竟然跑到厨房去撤尿。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王良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我插不上话。从他的讲述中,看不出他做人做事有什么不妥,好像他的苦恼的确是别人的错,不讨,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他的处世哲学可能有一些问题。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有意让助理和他闲聊,我在旁边观察。
助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王良您怎么看?
王良:不管有什么理由,不管李阳怎么申辩,也不管媒体怎么为他开脱,我觉得男人打老婆都是不对的。当然,这不仅仅是男人打老婆不对,任何两个人之间,如果发生了肢体冲突,都要追究责任。所以,我觉得媒体在和稀泥,首先应该要求李阳道歉,向妻子道歉,也向社会公众道歉。你说呢?
助理(有些为难):嗯……是的……您说得对……这是应该的。 (助理停了一会儿,又提起另外一个话题)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对孩子严厉管教的问题,比如狼爸虎妈教出成功的孩子,这种教育方法好像有一定的市场。
王良(义正辞严):这种严厉教育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在这种家教氛围中,孩子也许可以成才,但是不能成人,因为他们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能被这种错误教育方法下孩子所取得的表面成绩迷惑双眼。你说对吧?
助理:嗯……您说得对,应该是这样的。
助理和他聊了20分钟,我明显感觉到他越来越心不在焉,他不时看看窗外,而且不停地把玩手中的水杯。
聊天结束后,我问助理的感觉。他直言不讳地说:“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我想只要我开口,那绝对就是错的,所以我就什么也不想说了,只想快快逃掉。”是的,这就是王良的处世哲学:永远都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让别人无话可说。他极力维护自己“正确”的形像,而这也像一个栅栏,将自己禁锢了,别人不敢靠近。他认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那是因为日益长大的儿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识,他希望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行为,但是爸爸太对了,永远都将正确的道理讲给他听,如果他照着父亲的话去做,那就没有了自己。所以,他就故意和爸爸作对,爸爸你是对的,我就错给你看,让你的“正确指令”无法执行到位。
对于我指出的这个“正确主义”处世哲学,王良表示认同。他说,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不说错话,不办错事,不给人抓辫子的机会。即使在非常轻松、随意的场合,比如出去旅游,大家对着大好河山大声喊叫,或者和女性同事说笑打闹。他也总是一副凛然正气,中规中矩的神情;朋友聚会,大家喜欢借酒取乐,而他不管别人怎么劝。怎么闹,他都把握喝酒的底线——不超过半斤,即使偶尔有些醉意,也严格把持言行举止的度。 “我无法完全投入,也放不开。我想,如果放纵自己的言行,那不是坏了自己的形象吗?”
我告诉他,这就是朋友远离他的原因,因为他时时处处都显得无可辩驳地正确,相比之下,别人的所言所行就是错误。试想,谁愿意给自己冠上错误的罪名呢?所以,一个人宁愿和经常犯错的人搅在一起,也不愿老是被正确先生批判。
我问王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你为什么如此害怕别1人抓辫子呢”王良说:“我从小就这样,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总怕出错。” “如果出错,谁会批评你呢?” “父母!他们老是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他们不允许犯任何错误!”
王良的父母都是乡村老师,他们家有5个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因此,他们对他要求非常严厉,甚至有些苛刻,从站姿,坐姿,到说话的表情,吃饭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做错作业,那就要罚站两个小时。他们非常严肃地给他讲道理,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好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王良谨小慎微地按父母的要求做,因此总是获得周围人的赞誉,这更坚定了父母好好培养他的信心和决心。
“我考上好高中,上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娶了好老婆,生了一个还算聪明乖巧的儿子,我没有走一步偏路,从来没有让父母伤神。应该说,我的一切都是正确无误的。这也给了我压力,我想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能犯半点错误。如果因为和女同事说话打闹被人误解,或者因为酒醉闹事受到处分,或者因为说了几句反动话被人诬陷,那实在不值。”王良觉得自己现在被架在一条规划好的天线上,如果不坚持原则,那就可能马上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王良现在知道了自己苦恼的原因,也明白了根源,但是对于改变,他却没有信心,而且动力也不足。本来,他的这个生存策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他觉得好,一直坚持下去当然不错。但是现在,他感觉不快乐,有些孤独,而且最棘手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那么,就可以稍作一些变通。
他可以让自己适当放松。让自己不要永远那么正确,偶尔错误一下。这其实并不损坏自己的形象,也并不触及原则性问题。比如,偶尔和要好的朋友喝醉一回,说说心里话,大声唱歌,大声喊叫。这种感觉会很好,而且还会融洽朋友之间的关系。
关于儿子的教育问题,我建议他放下权威者的姿态,和儿子交朋友,不要老是对儿子说教。虽然他的道理非常正确,但10岁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向他灌输道理,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父亲可以和儿子一起参与,一起总结。比如,父亲希望儿子做一个懂礼节的人,那么,他就可以引导儿子观察一下:周围有哪些人是受欢迎的,什么原因7这样,儿子就会明白礼节的重要性,哪些是受欢迎的礼节。另外,他也要放宽心,允许儿子偶尔犯错误,让儿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如,儿子经常丢三落四,有时课本也忘了放进书包,父亲可以不动声色,让儿子尝几次不带课本被老师批评或惩罚的苦头,这以后他就会学会细心,不必别人提醒就会主动整理书包了。
对于外人的行为,如果不是特别原则性的问题,王良也不必一定站出来作严肃评判。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而不是遭遇法官。再说了,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的评判往往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漠视了他的真实存在。
放弃“我永远正确”的原则吧!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尊重别人的感受,让自己的心与别人,与外界和谐相处,那才是最重要的。
王良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我插不上话。从他的讲述中,看不出他做人做事有什么不妥,好像他的苦恼的确是别人的错,不讨,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他的处世哲学可能有一些问题。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有意让助理和他闲聊,我在旁边观察。
助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王良您怎么看?
王良:不管有什么理由,不管李阳怎么申辩,也不管媒体怎么为他开脱,我觉得男人打老婆都是不对的。当然,这不仅仅是男人打老婆不对,任何两个人之间,如果发生了肢体冲突,都要追究责任。所以,我觉得媒体在和稀泥,首先应该要求李阳道歉,向妻子道歉,也向社会公众道歉。你说呢?
助理(有些为难):嗯……是的……您说得对……这是应该的。 (助理停了一会儿,又提起另外一个话题)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对孩子严厉管教的问题,比如狼爸虎妈教出成功的孩子,这种教育方法好像有一定的市场。
王良(义正辞严):这种严厉教育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在这种家教氛围中,孩子也许可以成才,但是不能成人,因为他们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能被这种错误教育方法下孩子所取得的表面成绩迷惑双眼。你说对吧?
助理:嗯……您说得对,应该是这样的。
助理和他聊了20分钟,我明显感觉到他越来越心不在焉,他不时看看窗外,而且不停地把玩手中的水杯。
聊天结束后,我问助理的感觉。他直言不讳地说:“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我想只要我开口,那绝对就是错的,所以我就什么也不想说了,只想快快逃掉。”是的,这就是王良的处世哲学:永远都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让别人无话可说。他极力维护自己“正确”的形像,而这也像一个栅栏,将自己禁锢了,别人不敢靠近。他认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那是因为日益长大的儿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识,他希望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行为,但是爸爸太对了,永远都将正确的道理讲给他听,如果他照着父亲的话去做,那就没有了自己。所以,他就故意和爸爸作对,爸爸你是对的,我就错给你看,让你的“正确指令”无法执行到位。
对于我指出的这个“正确主义”处世哲学,王良表示认同。他说,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不说错话,不办错事,不给人抓辫子的机会。即使在非常轻松、随意的场合,比如出去旅游,大家对着大好河山大声喊叫,或者和女性同事说笑打闹。他也总是一副凛然正气,中规中矩的神情;朋友聚会,大家喜欢借酒取乐,而他不管别人怎么劝。怎么闹,他都把握喝酒的底线——不超过半斤,即使偶尔有些醉意,也严格把持言行举止的度。 “我无法完全投入,也放不开。我想,如果放纵自己的言行,那不是坏了自己的形象吗?”
我告诉他,这就是朋友远离他的原因,因为他时时处处都显得无可辩驳地正确,相比之下,别人的所言所行就是错误。试想,谁愿意给自己冠上错误的罪名呢?所以,一个人宁愿和经常犯错的人搅在一起,也不愿老是被正确先生批判。
我问王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你为什么如此害怕别1人抓辫子呢”王良说:“我从小就这样,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总怕出错。” “如果出错,谁会批评你呢?” “父母!他们老是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他们不允许犯任何错误!”
王良的父母都是乡村老师,他们家有5个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因此,他们对他要求非常严厉,甚至有些苛刻,从站姿,坐姿,到说话的表情,吃饭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做错作业,那就要罚站两个小时。他们非常严肃地给他讲道理,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好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王良谨小慎微地按父母的要求做,因此总是获得周围人的赞誉,这更坚定了父母好好培养他的信心和决心。
“我考上好高中,上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娶了好老婆,生了一个还算聪明乖巧的儿子,我没有走一步偏路,从来没有让父母伤神。应该说,我的一切都是正确无误的。这也给了我压力,我想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能犯半点错误。如果因为和女同事说话打闹被人误解,或者因为酒醉闹事受到处分,或者因为说了几句反动话被人诬陷,那实在不值。”王良觉得自己现在被架在一条规划好的天线上,如果不坚持原则,那就可能马上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王良现在知道了自己苦恼的原因,也明白了根源,但是对于改变,他却没有信心,而且动力也不足。本来,他的这个生存策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他觉得好,一直坚持下去当然不错。但是现在,他感觉不快乐,有些孤独,而且最棘手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那么,就可以稍作一些变通。
他可以让自己适当放松。让自己不要永远那么正确,偶尔错误一下。这其实并不损坏自己的形象,也并不触及原则性问题。比如,偶尔和要好的朋友喝醉一回,说说心里话,大声唱歌,大声喊叫。这种感觉会很好,而且还会融洽朋友之间的关系。
关于儿子的教育问题,我建议他放下权威者的姿态,和儿子交朋友,不要老是对儿子说教。虽然他的道理非常正确,但10岁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向他灌输道理,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父亲可以和儿子一起参与,一起总结。比如,父亲希望儿子做一个懂礼节的人,那么,他就可以引导儿子观察一下:周围有哪些人是受欢迎的,什么原因7这样,儿子就会明白礼节的重要性,哪些是受欢迎的礼节。另外,他也要放宽心,允许儿子偶尔犯错误,让儿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如,儿子经常丢三落四,有时课本也忘了放进书包,父亲可以不动声色,让儿子尝几次不带课本被老师批评或惩罚的苦头,这以后他就会学会细心,不必别人提醒就会主动整理书包了。
对于外人的行为,如果不是特别原则性的问题,王良也不必一定站出来作严肃评判。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而不是遭遇法官。再说了,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的评判往往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漠视了他的真实存在。
放弃“我永远正确”的原则吧!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尊重别人的感受,让自己的心与别人,与外界和谐相处,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