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江西彭泽某山体滑坡体所处地质环境以及滑坡体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根据其特征提出了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绿化和搬迁避让两套防治建议方案,并建议应建立和落实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将可能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键词】滑坡体;地质环境特征;防治建议
自然产生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灾害在我国相当严重,滑坡防治也日益成为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1-5]。例如,某中学滑坡体在暴雨诱发下发生滑动。该滑坡为土质滑坡,目前滑坡土体结构松散,经稳定性分析计算,该滑坡滑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等因素诱发作用下,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将可能继续沿台地前缘产生折线形滑动破坏,将直接威胁到滑坡前缘危险区范围内滑坡前缘某中学师和滑坡后缘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教学楼民房等建筑财产安全。本文对该滑坡地质环境特征进行阐述并就防治提出工程建议。
1.滑坡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区内属构造(风化)剥蚀丘陵,丘顶海拔100m-200m,相对高差为50-100m,山坡坡度一般为30-40°。沟谷深切呈“V”型,谷底、谷坡残坡积层薄而松散,松、杉、毛竹等植被甚为发育。滑坡体出露的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勘查可见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岩芯以块状为主,少量柱状,块径一般4-6厘米,裂隙发育,粘土充填,部分岩心溶蚀明显,中密;中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块状构造,隐晶结构,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柱长一般20-30厘米,局部见裂隙,成分主要为碳酸钙镁及铁质,岩质新鲜、坚硬。区内未见大的地质构造带。
2.滑坡体基本特征
2.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体所在坡面呈台阶形,整体坡向138°,坡体上部相对较陡,坡角一般40°左右,植被较发育,多为林木及灌木,覆盖率50%,坡体下部坡度相对较缓,整体坡角30-35°,坡体植被不发育,主要为菜地。滑坡后缘高程72m,前缘高程48m,前后缘高差24m。滑坡前缘宽120m,沿坡向纵长50m,滑体厚度1.0-4.5m,滑坡隐患体积约为14500m3。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形,剖面上呈台阶状,后缘发育平直拉张裂缝,裂缝长40m左右,宽5cm-10cm,下错距离10cm-20cm,西南可见拉张裂缝,长20m左右,宽2cm-5cm,下错距离5cm-10cm,滑坡体中部简易截排水沟已发生错落,前缘简易挡土墙墙体出现裂缝,可见滑坡体目前仍在蠕滑阶段,且在暴雨等条件诱发下随时有变形加剧甚至整体滑动的可能。
2.2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
滑体主要由砾质粘性土组成:红褐色,无摇振反应,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硬塑。含约10-15%砾石,砾石棱角状,粒径一般1-3毫米。该土层在纵向上有随深度增加,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的趋势。滑坡体在后缘、前缘较薄,中部较厚。
滑带属砾质粘性土层内错动带,滑带物质组成同上。
滑坡滑床物质组成主要为强风化石灰岩及中风化灰岩。强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岩芯以块状为主,少量柱状,块径一般4-6厘米,裂隙发育,粘土充填,部分岩芯溶蚀明显,中密,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中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块状构造,隐晶结构,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柱长一般20-30厘米,局部见裂隙,成分主要为碳酸钙镁及铁质,岩质新鲜、坚硬,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2.3滑坡水文地质特征
勘查期间滑体和滑带中未见地下水分布,滑床内地下水埋藏较深。
3.治理建议
从经济合理、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采取“以防为主,重点治理”的总体思路,建议滑坡防治措施如下:
3.1方案一: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绿化
3.1.1截排水沟
截排水沟拟布置于滑坡中部及后缘,原破坏的简易截排水沟拆除,截排水沟总长度250m,截排水沟拟布置于滑坡中部及滑坡后缘。外围截水沟采用底宽60cm,高度60cm,顶宽75cm,壁厚25cm,底厚30cm,迎水面放坡为1:0.25,背水面为直面;纵向排水沟采用底宽为50cm,高度50cm,顶宽20cm,壁厚25cm,底厚25cm,两侧放坡为1:0.25的梯形结构断面。截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块石强度要求达到40Mpa,砂浆采用M7.5,施工采用座浆法,表面抹面厚2cm。沿长度方向每隔10m设置一条宽2cm的伸缩缝,伸缩缝内填沥青麻丝。
3.1.2抗滑桩
根据滑坡体的形状及稳定性分析,在滑段7处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抗滑桩桩身尺寸为b×h=2m×3m,桩全长为6-10m,其中自由段h1=3-5m,锚固段h2=3-5m,桩之间的距离(中-中)l=6.0m,共布置19根桩,,每开挖0.5-1.0m用C20钢筋混凝土护壁。抗滑桩受拉面分两排布置30根 32Ⅱ级螺纹钢作构造钢筋,受压面采用5根 16Ⅱ级螺纹钢作架立钢筋,两侧各用3根 16Ⅱ级螺纹钢作构造钢筋。箍筋采用 16圆钢,点焊封闭,间距200。纵筋与箍筋用点焊连接,用C30砼浇筑。护壁采用 8圆钢支护,横向纵向间距均为200。
3.1.3挡土墙
在滑坡体前缘砌置重力式挡土墙,起抗滑、挡土作用。原破坏的简易挡土墙拆除,设计挡土墙布设于滑坡前缘陡坎处,挡土墙长120m;挡土墙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挡墙,挡墙总高2.5m,上宽1.0m,下宽1.8m。块石强度要求達到40Mpa,砂浆采用M7.5,施工采用座浆法。沿长度方向每隔10m设置一条宽25mm的伸缩缝,挡墙转折处也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内嵌浸沥青松木板。墙身设置泄水孔,孔径8cm,孔洞外倾10%,水平间距1.5m,竖向间距1.0m,设置2排。为使挡墙正常受力和防止墙后积水,挡墙后设置30cm宽度反滤层,填料为砾卵石,上、下端用粘土压实止水。
3.2方案二:搬迁避让
采用整体搬迁方案,对受灾害威胁滑坡前缘第某中学学及滑坡中部居民实施整体搬迁,中学新址新区由当地政府统一选址、统一规划;居民拟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进行,根据居民意向集中安置,新区由当地政府统一选址、统一规划,城镇标准进行异地重建。
3.3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
根据此次滑坡变形破坏的特点,两种方案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方案一(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对滑坡的诱发因素采用截排水沟工程进行了防治,对于滑坡体影响范围的地段采用抗滑桩及挡土墙进行治理,达到整体防治滑坡的效果,有效的保护危险区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技术上说,该方案切实可行。
方案二(搬迁避让):采用搬迁方案,对受灾害直接威胁的滑坡前缘第某中学学及滑坡中部居民实施搬迁,从可靠性上分析,通过搬迁可以彻底保障师生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但现存滑坡体在今后仍有可能下滑,对该区环境会造成破坏。
从技术上对比分析,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4.结论
对滑坡做好坡体的支挡措施,结合地面排水工程的防护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应建立和落实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将可能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科]
【参考文献】
[1]张倬元.滑坡防治工程的现状与发展展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11(2):89-97,181.
【关键词】滑坡体;地质环境特征;防治建议
自然产生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灾害在我国相当严重,滑坡防治也日益成为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1-5]。例如,某中学滑坡体在暴雨诱发下发生滑动。该滑坡为土质滑坡,目前滑坡土体结构松散,经稳定性分析计算,该滑坡滑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等因素诱发作用下,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将可能继续沿台地前缘产生折线形滑动破坏,将直接威胁到滑坡前缘危险区范围内滑坡前缘某中学师和滑坡后缘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教学楼民房等建筑财产安全。本文对该滑坡地质环境特征进行阐述并就防治提出工程建议。
1.滑坡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区内属构造(风化)剥蚀丘陵,丘顶海拔100m-200m,相对高差为50-100m,山坡坡度一般为30-40°。沟谷深切呈“V”型,谷底、谷坡残坡积层薄而松散,松、杉、毛竹等植被甚为发育。滑坡体出露的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勘查可见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岩芯以块状为主,少量柱状,块径一般4-6厘米,裂隙发育,粘土充填,部分岩心溶蚀明显,中密;中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块状构造,隐晶结构,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柱长一般20-30厘米,局部见裂隙,成分主要为碳酸钙镁及铁质,岩质新鲜、坚硬。区内未见大的地质构造带。
2.滑坡体基本特征
2.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体所在坡面呈台阶形,整体坡向138°,坡体上部相对较陡,坡角一般40°左右,植被较发育,多为林木及灌木,覆盖率50%,坡体下部坡度相对较缓,整体坡角30-35°,坡体植被不发育,主要为菜地。滑坡后缘高程72m,前缘高程48m,前后缘高差24m。滑坡前缘宽120m,沿坡向纵长50m,滑体厚度1.0-4.5m,滑坡隐患体积约为14500m3。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形,剖面上呈台阶状,后缘发育平直拉张裂缝,裂缝长40m左右,宽5cm-10cm,下错距离10cm-20cm,西南可见拉张裂缝,长20m左右,宽2cm-5cm,下错距离5cm-10cm,滑坡体中部简易截排水沟已发生错落,前缘简易挡土墙墙体出现裂缝,可见滑坡体目前仍在蠕滑阶段,且在暴雨等条件诱发下随时有变形加剧甚至整体滑动的可能。
2.2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
滑体主要由砾质粘性土组成:红褐色,无摇振反应,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硬塑。含约10-15%砾石,砾石棱角状,粒径一般1-3毫米。该土层在纵向上有随深度增加,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的趋势。滑坡体在后缘、前缘较薄,中部较厚。
滑带属砾质粘性土层内错动带,滑带物质组成同上。
滑坡滑床物质组成主要为强风化石灰岩及中风化灰岩。强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岩芯以块状为主,少量柱状,块径一般4-6厘米,裂隙发育,粘土充填,部分岩芯溶蚀明显,中密,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中风化石灰岩:灰白色,块状构造,隐晶结构,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柱长一般20-30厘米,局部见裂隙,成分主要为碳酸钙镁及铁质,岩质新鲜、坚硬,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2.3滑坡水文地质特征
勘查期间滑体和滑带中未见地下水分布,滑床内地下水埋藏较深。
3.治理建议
从经济合理、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采取“以防为主,重点治理”的总体思路,建议滑坡防治措施如下:
3.1方案一: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绿化
3.1.1截排水沟
截排水沟拟布置于滑坡中部及后缘,原破坏的简易截排水沟拆除,截排水沟总长度250m,截排水沟拟布置于滑坡中部及滑坡后缘。外围截水沟采用底宽60cm,高度60cm,顶宽75cm,壁厚25cm,底厚30cm,迎水面放坡为1:0.25,背水面为直面;纵向排水沟采用底宽为50cm,高度50cm,顶宽20cm,壁厚25cm,底厚25cm,两侧放坡为1:0.25的梯形结构断面。截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块石强度要求达到40Mpa,砂浆采用M7.5,施工采用座浆法,表面抹面厚2cm。沿长度方向每隔10m设置一条宽2cm的伸缩缝,伸缩缝内填沥青麻丝。
3.1.2抗滑桩
根据滑坡体的形状及稳定性分析,在滑段7处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抗滑桩桩身尺寸为b×h=2m×3m,桩全长为6-10m,其中自由段h1=3-5m,锚固段h2=3-5m,桩之间的距离(中-中)l=6.0m,共布置19根桩,,每开挖0.5-1.0m用C20钢筋混凝土护壁。抗滑桩受拉面分两排布置30根 32Ⅱ级螺纹钢作构造钢筋,受压面采用5根 16Ⅱ级螺纹钢作架立钢筋,两侧各用3根 16Ⅱ级螺纹钢作构造钢筋。箍筋采用 16圆钢,点焊封闭,间距200。纵筋与箍筋用点焊连接,用C30砼浇筑。护壁采用 8圆钢支护,横向纵向间距均为200。
3.1.3挡土墙
在滑坡体前缘砌置重力式挡土墙,起抗滑、挡土作用。原破坏的简易挡土墙拆除,设计挡土墙布设于滑坡前缘陡坎处,挡土墙长120m;挡土墙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挡墙,挡墙总高2.5m,上宽1.0m,下宽1.8m。块石强度要求達到40Mpa,砂浆采用M7.5,施工采用座浆法。沿长度方向每隔10m设置一条宽25mm的伸缩缝,挡墙转折处也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内嵌浸沥青松木板。墙身设置泄水孔,孔径8cm,孔洞外倾10%,水平间距1.5m,竖向间距1.0m,设置2排。为使挡墙正常受力和防止墙后积水,挡墙后设置30cm宽度反滤层,填料为砾卵石,上、下端用粘土压实止水。
3.2方案二:搬迁避让
采用整体搬迁方案,对受灾害威胁滑坡前缘第某中学学及滑坡中部居民实施整体搬迁,中学新址新区由当地政府统一选址、统一规划;居民拟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进行,根据居民意向集中安置,新区由当地政府统一选址、统一规划,城镇标准进行异地重建。
3.3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
根据此次滑坡变形破坏的特点,两种方案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方案一(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对滑坡的诱发因素采用截排水沟工程进行了防治,对于滑坡体影响范围的地段采用抗滑桩及挡土墙进行治理,达到整体防治滑坡的效果,有效的保护危险区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技术上说,该方案切实可行。
方案二(搬迁避让):采用搬迁方案,对受灾害直接威胁的滑坡前缘第某中学学及滑坡中部居民实施搬迁,从可靠性上分析,通过搬迁可以彻底保障师生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但现存滑坡体在今后仍有可能下滑,对该区环境会造成破坏。
从技术上对比分析,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4.结论
对滑坡做好坡体的支挡措施,结合地面排水工程的防护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应建立和落实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将可能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科]
【参考文献】
[1]张倬元.滑坡防治工程的现状与发展展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11(2):89-9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