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科技创新生态化作为支撑。分析了绿色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针对我国绿色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绿色科技;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物不断增加,废物的堆积及污染也越來越严重,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就日益显现,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闭环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1]。
1.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是科技的绿色化问题
1.1 绿色科技创新可以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是实现减量化原则的关键。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强调通过减少产品的物质使用量,最终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2 绿色科技创新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是实现再使用原则的前提。再使用原则是通过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和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来减少物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的开采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2]。
1.3 绿色科技创新强化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实现再循环原则的重要保障[3]。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创新,
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2.1绿色科技水平低,资金投入缺乏。
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及研究的成果,但大部分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投资被束之高阁。同时。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很多研究没有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从而使研究成果滞后、盲目追求理论的创新,实用性及实践性较差,这也是导致很多企业没有主动采用或吸纳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
2.2制度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排放标准,但是很多企业由于缺乏监管与法律意识,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仍然是我行我素,今天被罚款,明天继续生产与排放重度污染物;在一个地区被停产关闭,搬到另一隐蔽地区继续经营。
2.3缺乏统筹管理。
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渗透和融合于各种产业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有效的管理部门来协调。另外,现行环境保护机构也是附生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等现象严重。
3.推进我国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3.1积极发挥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
一是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政府可以牵头组织制订绿色科技创新规划,将绿色科技创新战略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在绿色科研项目的审批、经费、人员设置上予以倾斜。建立绿色科技转让与推广中心,建立绿色科技资源信息网络。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绿色科技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创新风险投资体系等。为绿色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和资金保障。三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施加压力。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改变过去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状况。迫使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改进工艺、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成本开展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4]。
3.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参照国外的经验,首先要制定出行业的开发研究计划。清洁生产开发计划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产品研究,开发和研究可使污染削减的产品;过程研究,开发和应用能达到减污目的的工艺和流程;再循环和复用研究,扩展废料和产品的复用和再循环,为二次资源开辟市场。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和环境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管理体制、机构和规章制度,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的任务是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管理,从着手于末端处理向全过程控制倾斜,使清洁生产的要求落实到企业中的各个层次,分解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之中。
3.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是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合理解决城市垃圾的有效途径。通过分类收集,对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把它直接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有害的部分做特殊的处理,就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城市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是工程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方方面面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万伦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65-67.
[3]王春法,柳御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69-7l.
[4]黄涛.论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中的职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l0l-l03.
【关键词】 绿色科技;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物不断增加,废物的堆积及污染也越來越严重,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就日益显现,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闭环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1]。
1.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是科技的绿色化问题
1.1 绿色科技创新可以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是实现减量化原则的关键。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强调通过减少产品的物质使用量,最终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2 绿色科技创新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是实现再使用原则的前提。再使用原则是通过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和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来减少物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的开采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2]。
1.3 绿色科技创新强化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实现再循环原则的重要保障[3]。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创新,
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2.1绿色科技水平低,资金投入缺乏。
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及研究的成果,但大部分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投资被束之高阁。同时。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很多研究没有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从而使研究成果滞后、盲目追求理论的创新,实用性及实践性较差,这也是导致很多企业没有主动采用或吸纳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
2.2制度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排放标准,但是很多企业由于缺乏监管与法律意识,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仍然是我行我素,今天被罚款,明天继续生产与排放重度污染物;在一个地区被停产关闭,搬到另一隐蔽地区继续经营。
2.3缺乏统筹管理。
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渗透和融合于各种产业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有效的管理部门来协调。另外,现行环境保护机构也是附生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等现象严重。
3.推进我国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3.1积极发挥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
一是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政府可以牵头组织制订绿色科技创新规划,将绿色科技创新战略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在绿色科研项目的审批、经费、人员设置上予以倾斜。建立绿色科技转让与推广中心,建立绿色科技资源信息网络。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绿色科技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创新风险投资体系等。为绿色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和资金保障。三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施加压力。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改变过去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状况。迫使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改进工艺、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成本开展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4]。
3.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参照国外的经验,首先要制定出行业的开发研究计划。清洁生产开发计划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产品研究,开发和研究可使污染削减的产品;过程研究,开发和应用能达到减污目的的工艺和流程;再循环和复用研究,扩展废料和产品的复用和再循环,为二次资源开辟市场。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和环境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管理体制、机构和规章制度,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的任务是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管理,从着手于末端处理向全过程控制倾斜,使清洁生产的要求落实到企业中的各个层次,分解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之中。
3.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是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合理解决城市垃圾的有效途径。通过分类收集,对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把它直接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有害的部分做特殊的处理,就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城市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是工程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方方面面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万伦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65-67.
[3]王春法,柳御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69-7l.
[4]黄涛.论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中的职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l0l-l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