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手实践、自主尝试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时的重要方式,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要创设与课程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尝试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从中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发现,从而达到尝试成功、体验快乐的目的。
关键词:尝试 合作 创新
一、创造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师善于创设一个为孩子们充满情趣、乐于接受的课堂环境,必然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尝试、勇于交流的热情,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养成。
1.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积极地参与尝试并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场景用于教学当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并能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连减运算题时,如12-6-2=□ 。在课堂上进行:“小小运货车”送货的实践游戏活动,选一位同学当货车司机带着12个货物(让学生扮演)在教室的两处角落里卸货,让在座学生观察并且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卸完货后还剩多少个货物?学生兴趣盎然,不但理解了连减算式的运算意义,而且增强了合作参与的能力。
2.仿造生活情境,仿造和模拟相关类似的生活形式。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相对简单的阶段。因此,对数学教师来说,就应该尽量把相对概念化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调用生活中相对熟悉的体验来帮助理解,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尝试和实践,从而初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提升。
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过程。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它所算的是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和。可是在实际操作题中未必要算全部的面积。有些只用算其中四个或者五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例如:学校准备修建一个长10米、宽5米、高3米的游泳池,准备各个面都砌上瓷砖,需要砌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在解这道题前先让学生以四个人一组进行分组,找个长方体进行动手操作,并思考:(1)如若你们自己就是工人该怎样砌瓷砖?(2)有哪几个面需要砌上瓷砖?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就能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具体的知识。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践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并得出结论:并不是每个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题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算足六个面就成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仿造和模拟日常生活情景中得到了增强。
二、自主尝试
听十遍,不如自己亲自做一遍。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实践操作获得的知识比课堂听来的要掌握得更深刻、更扎实。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看教师演”转变为让“学生动手做”,以此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如:教学“圆柱图形”的表面积时,对照书本和学生进行空泛的讲解,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如果让学生制作圆柱体学具,通过这样的尝试操作、观察思考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创新思路得到拓展。
三、积极创新
我们要摒弃台上老师照本宣科、台下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解开“你讲我听”的思想枷锁,成为知识的主动习得者和探究者。只有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展开思维的翅膀,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达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并进而提升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在学习乘法时,了解乘法的意义很重要,但让学生盲目地背诵公式却对乘法意义不知所以然,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进行创设情境的动手操作,便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出乘法的意义。如:由□ □ □ □ , 3+3+3+3 引入3×4 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可以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并为你摆出的图形进行列式,并着重让学生口述列式,学生交流、探讨,教师从旁提示引导出乘法算式,不仅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在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数学教学走向实际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敢于探索精神的人才,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练习,不断养成和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的精神的培养。这种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的养成必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从而使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善于探索、乐于尝试、敢于创新,为社会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尝试 合作 创新
一、创造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师善于创设一个为孩子们充满情趣、乐于接受的课堂环境,必然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尝试、勇于交流的热情,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养成。
1.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积极地参与尝试并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场景用于教学当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并能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连减运算题时,如12-6-2=□ 。在课堂上进行:“小小运货车”送货的实践游戏活动,选一位同学当货车司机带着12个货物(让学生扮演)在教室的两处角落里卸货,让在座学生观察并且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卸完货后还剩多少个货物?学生兴趣盎然,不但理解了连减算式的运算意义,而且增强了合作参与的能力。
2.仿造生活情境,仿造和模拟相关类似的生活形式。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相对简单的阶段。因此,对数学教师来说,就应该尽量把相对概念化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调用生活中相对熟悉的体验来帮助理解,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尝试和实践,从而初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提升。
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过程。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它所算的是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和。可是在实际操作题中未必要算全部的面积。有些只用算其中四个或者五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例如:学校准备修建一个长10米、宽5米、高3米的游泳池,准备各个面都砌上瓷砖,需要砌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在解这道题前先让学生以四个人一组进行分组,找个长方体进行动手操作,并思考:(1)如若你们自己就是工人该怎样砌瓷砖?(2)有哪几个面需要砌上瓷砖?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就能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具体的知识。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践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并得出结论:并不是每个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题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算足六个面就成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仿造和模拟日常生活情景中得到了增强。
二、自主尝试
听十遍,不如自己亲自做一遍。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实践操作获得的知识比课堂听来的要掌握得更深刻、更扎实。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看教师演”转变为让“学生动手做”,以此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如:教学“圆柱图形”的表面积时,对照书本和学生进行空泛的讲解,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如果让学生制作圆柱体学具,通过这样的尝试操作、观察思考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创新思路得到拓展。
三、积极创新
我们要摒弃台上老师照本宣科、台下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解开“你讲我听”的思想枷锁,成为知识的主动习得者和探究者。只有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展开思维的翅膀,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达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并进而提升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在学习乘法时,了解乘法的意义很重要,但让学生盲目地背诵公式却对乘法意义不知所以然,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进行创设情境的动手操作,便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出乘法的意义。如:由□ □ □ □ , 3+3+3+3 引入3×4 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可以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并为你摆出的图形进行列式,并着重让学生口述列式,学生交流、探讨,教师从旁提示引导出乘法算式,不仅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在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数学教学走向实际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敢于探索精神的人才,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练习,不断养成和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的精神的培养。这种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的养成必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从而使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善于探索、乐于尝试、敢于创新,为社会做出开拓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