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暖暖的阳光透过高大的弧形窗斜斜射入,给屋里带来初夏午后的温暖时光。
室内,几个女编辑围着一位长者在聊天,她们言笑晏晏,其乐无穷。
忽然,一把男声加入其中:“云姨,请看看这稿件怎么样?”
被称作“云姨”的长者收住笑声,似乎在翻看稿件,然后说:“是写余剑的,好,文章可以啊!”
30年前,刚创刊的《少男少女》编辑部办公条件一般,十多个采编人员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要有人聊天,房子里永远是热热闹闹的。像我这种刚来编辑部的小编,是没资格加入这种“热闹”的,所以,她们聊她们的,我自顾埋头做手头的工作。
只是,在云姨提及“余剑”时,我才竖起了耳朵。
“余剑我认识!”云姨滔滔不绝地谈起她的朋友。
余剑,广东著名的魔术大师,我也认识。因为不久前,我去广州杂技团采访过他……此刻,云姨手中讲述余剑少年时的故事的稿件,就是我写的。
云姨是广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也是《少男少女》的创办人之一;而请她看稿件的,是时任编辑部主任的李国伟。
采访余剑后,我用第一人称写了《“饿”出来的魔术师》。李国伟老师觉得稿件可以用,但有些老编辑认为文章风格与《少男少女》不吻合。于是,李老师便请云姨裁定用否。
云姨的一句“文章可以啊”,决定我第一次为《少男少女》写的稿件能发表了。
但我的写作风格,仍然受到有些编辑的置疑。平心而论,他们的置疑,也不无道理,因为那时较为偏重学习古典文学的我,在知识结构上与《少男少女》采、编、写的要求并不吻合。
云姨决定性的“肯定”话语,事实上肯定了我的文笔并非一无是处。“我能不能在白话文上下功夫,写出适合《少男少女》风格的文章?”出入古今,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我谢绝了杂志社让我既做函授部的工作又兼做一點编辑工作的安排,我觉得暂时是不适合做编辑工作的。那时,我已经有了新的想法:要全面学习白话文的写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写作适合《少男少女》风格的文章。
为期两年。我给自己定下了时间,如果在两年内学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纯文学,就放弃文字工作。所谓“学会”,我的标准是两年后的“毕业”作品能在纯文学期刊发表。这在现在看来,也算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计划,但当时,我就是抱着背城借一的决心。
读书、写作……那两年是我最勤奋的日子。能找到的小说、散文、白话诗都看遍,并做了种种技术分析,后来更得到“五四文学”后期的无名氏(卜乃夫)指导。这位在著名现代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眼中与张爱玲、徐訏、钱钟书并名的大作家让我开了窍:写作并不难。
两年后,我的“毕业”作品顺利在北方一家纯文学期刊发表了,还是头条小说。这篇两万多字的小说因为还不懂得剪裁,显得有点啰嗦,但我觉得学习写白话文的计划是成功的。从此,热衷写作的我每年都发表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直至十多年前,才对写作渐失兴趣。
1993年,我重新回到编辑行列。多年来,我为青少年编写了不少好作品,工作至今,是名副其实的老编。但我仍与云姨不相熟。有时,听到身边有人提到她的名字,我的心中会无端一热,只为她当年曾说过与我相关的片言只语。
室内,几个女编辑围着一位长者在聊天,她们言笑晏晏,其乐无穷。
忽然,一把男声加入其中:“云姨,请看看这稿件怎么样?”
被称作“云姨”的长者收住笑声,似乎在翻看稿件,然后说:“是写余剑的,好,文章可以啊!”
30年前,刚创刊的《少男少女》编辑部办公条件一般,十多个采编人员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要有人聊天,房子里永远是热热闹闹的。像我这种刚来编辑部的小编,是没资格加入这种“热闹”的,所以,她们聊她们的,我自顾埋头做手头的工作。
只是,在云姨提及“余剑”时,我才竖起了耳朵。
“余剑我认识!”云姨滔滔不绝地谈起她的朋友。
余剑,广东著名的魔术大师,我也认识。因为不久前,我去广州杂技团采访过他……此刻,云姨手中讲述余剑少年时的故事的稿件,就是我写的。
云姨是广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也是《少男少女》的创办人之一;而请她看稿件的,是时任编辑部主任的李国伟。
采访余剑后,我用第一人称写了《“饿”出来的魔术师》。李国伟老师觉得稿件可以用,但有些老编辑认为文章风格与《少男少女》不吻合。于是,李老师便请云姨裁定用否。
云姨的一句“文章可以啊”,决定我第一次为《少男少女》写的稿件能发表了。
但我的写作风格,仍然受到有些编辑的置疑。平心而论,他们的置疑,也不无道理,因为那时较为偏重学习古典文学的我,在知识结构上与《少男少女》采、编、写的要求并不吻合。
云姨决定性的“肯定”话语,事实上肯定了我的文笔并非一无是处。“我能不能在白话文上下功夫,写出适合《少男少女》风格的文章?”出入古今,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我谢绝了杂志社让我既做函授部的工作又兼做一點编辑工作的安排,我觉得暂时是不适合做编辑工作的。那时,我已经有了新的想法:要全面学习白话文的写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写作适合《少男少女》风格的文章。
为期两年。我给自己定下了时间,如果在两年内学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纯文学,就放弃文字工作。所谓“学会”,我的标准是两年后的“毕业”作品能在纯文学期刊发表。这在现在看来,也算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计划,但当时,我就是抱着背城借一的决心。
读书、写作……那两年是我最勤奋的日子。能找到的小说、散文、白话诗都看遍,并做了种种技术分析,后来更得到“五四文学”后期的无名氏(卜乃夫)指导。这位在著名现代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眼中与张爱玲、徐訏、钱钟书并名的大作家让我开了窍:写作并不难。
两年后,我的“毕业”作品顺利在北方一家纯文学期刊发表了,还是头条小说。这篇两万多字的小说因为还不懂得剪裁,显得有点啰嗦,但我觉得学习写白话文的计划是成功的。从此,热衷写作的我每年都发表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直至十多年前,才对写作渐失兴趣。
1993年,我重新回到编辑行列。多年来,我为青少年编写了不少好作品,工作至今,是名副其实的老编。但我仍与云姨不相熟。有时,听到身边有人提到她的名字,我的心中会无端一热,只为她当年曾说过与我相关的片言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