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体为青少年带来了生活、学习上的便利,但也引发了各种变化,间接地挑战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期望及教养原则。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家长教养等因素与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成瘾及危险活动有所关联,因此阐释了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态度与教养策略,并提出了家长对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原则。
关键词:家长;数字媒体;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87-04
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型数字媒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然而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的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面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家长陷入了两难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家长们都认同接触并熟练使用数字媒体有助于青少年学习,可以使孩子扩展知识范畴与经验领域。因此,家长们乐于提供相关的设备与学习机会,让孩子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数字媒体成瘾或沉迷会挤占青少年的学习时间,并且导致各种身心问题。因此,家长们既想要孩子享受运用数字媒体的优势,又想让他们脱离数字媒体使用的依赖与衍生问题。家长们在教养上遇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藉由相关文献回顾,阐释了数字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可能影响,探讨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与家长教养因素的关联,并整理了有关家长对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研究现状,提出了可行的家長教养原则。
关于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喜与忧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普及,数字媒体使用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中国儿童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指出:75.9%的中小学生有专用的手机,52.7%的中小学生有自己的电脑,85.5%的中小学生有QQ号,70.9%的中小学生有微信。[1]
一般而言,家长普遍认为家中的数字媒体设备对孩子的课业学习有帮助,但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都做什么呢?Valcke等人指出,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主要有娱乐、教育、教育娱乐兼具、消费(游乐广告或主动消费)等四种目的,但主要是将它用在社交或游戏上。[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类应用存在明显偏好,青少年群体各类网络娱乐类应用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率分别高于网民总体水平9.6和7.4个百分点。学习并不是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数字媒体使用的目的由娱乐的性质转向功能性/社交沟通的使用,也就是说,对于较年长者来说,数字媒体变成了工具,而非仅是娱乐产品。因此,协助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由娱乐转变为功能性工具,能使他们在数字媒体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然而,数字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迄今并无定论。频繁且大量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体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生理、认知、社交等发展都有影响,但依使用者的成熟度及个人状况,可能产生正向或负向及程度不一的影响。Livingstone和Bober就认为网络对孩子的学业有帮助。但Willoughby(2008)指出,网络使用与学业表现其实是呈现曲线相关,重度使用及少量使用的孩子,其学业表现都低于中度使用的孩子,说明适度使用网络有利于学业表现,但若失去控制,甚至产生网络成瘾时,学业成绩则普遍变差。Jenny S. Radesky等学者在《儿科》杂志发表的《儿童使用移动交互式媒体:好处、坏处及未知方面》(Mobile and Interactive Media Use by Young Children: The Good,the Bad,and the Unknown)一文提出,手机可以为教育孩子提供机会,但父母应当决定什么技术和内容最适合他们的孩子,为其使用手机设定规则,并回避移动设备上的暴力。[3]
数字媒体过度使用甚至成瘾,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范方等人的研究发现,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以下简称IOT)中学生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他们有更多的多动注意缺陷和行为问题、更多的情绪问题,与同伴交往有更多的困难。而且,IOT儿童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如关心别人感受、与人分享、乐于助人、友爱同学方面的表现较差,自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4]Chou等人指出,过度的网络使用会干扰用户的生活、学业、工作表现或人际关系,而身心发展未成熟的青少年则是高危险群。因为青少年易受各种应用软件吸引,产生失控的使用情形。当青少年重度使用网络后,也较易产生负向的结果。Choi等人曾针对2366位韩国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网络重度用户会减少原本的读书时间,继而影响课业表现,自觉健康状况较差;Kim等人则更进一步指出,网络重度使用的青少年会出现较高比例的忧郁、自杀意念等情形。
由以上相关研究可知,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情形与父母的期待不相同,使用过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影响,并非每位青少年必然从中受益或受害,所以,这些现象使父母常困惑于自己该持何种态度及方式来看待及协助孩子的数字媒体使用,以协助他们受益而不受害。
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风格
家长教养方式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主要指家长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家长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通过主动的或被动的教养方式、目标定向和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影响子女人格和认知发展。Pumory等人将家长教养方式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类型。Baumrind将家长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虽然针对家长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只有较少的研究专注于家长控制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符明秋等人认为,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手机成瘾。[5]一些研究已经描述了家长使用纪律技术(Disciplinary techniques)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影响。纪律技术代表家长控制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各种方式,包括积极共同观看或限制使用技术。家长的纪律技术更喜欢父母控制而不是父母温暖。相关研究表明,运用传统的媒体控制方法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可能是徒劳的。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充分有效地干预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Valcke等人以放纵的、自由放任的、权威的、独裁的这四种风格来看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发现较年轻与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较多为温暖的风格,能与孩子讨论数字媒体,有较正向的数字媒体使用互动行为,提供孩子较多数字媒体使用的教育。范方等人的研究也显示,溺爱和严厉粗暴的家庭管教方式下IOT检出率较高,而帮助开导型的管教方式下IOT检出率最低。席震芳等人认为,IAD与非IAD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素上得分差异有显著性,而在情感温暖和理解上差异无显著性。这说明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关爱、理解孩子是青少年共同的需要,而过于严厉、过度溺爱、缺乏尊重等消极的家教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降低,易沉迷于网络。[6]由此可见,家长若能运用温暖、关爱且尊重孩子自主权的教养风格,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量进行适度限制,则能够协助他们在数字媒体使用中获益而不失控。
关键词:家长;数字媒体;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87-04
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型数字媒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然而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的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面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家长陷入了两难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家长们都认同接触并熟练使用数字媒体有助于青少年学习,可以使孩子扩展知识范畴与经验领域。因此,家长们乐于提供相关的设备与学习机会,让孩子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数字媒体成瘾或沉迷会挤占青少年的学习时间,并且导致各种身心问题。因此,家长们既想要孩子享受运用数字媒体的优势,又想让他们脱离数字媒体使用的依赖与衍生问题。家长们在教养上遇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藉由相关文献回顾,阐释了数字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可能影响,探讨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与家长教养因素的关联,并整理了有关家长对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研究现状,提出了可行的家長教养原则。
关于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喜与忧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普及,数字媒体使用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中国儿童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指出:75.9%的中小学生有专用的手机,52.7%的中小学生有自己的电脑,85.5%的中小学生有QQ号,70.9%的中小学生有微信。[1]
一般而言,家长普遍认为家中的数字媒体设备对孩子的课业学习有帮助,但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都做什么呢?Valcke等人指出,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主要有娱乐、教育、教育娱乐兼具、消费(游乐广告或主动消费)等四种目的,但主要是将它用在社交或游戏上。[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类应用存在明显偏好,青少年群体各类网络娱乐类应用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率分别高于网民总体水平9.6和7.4个百分点。学习并不是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数字媒体使用的目的由娱乐的性质转向功能性/社交沟通的使用,也就是说,对于较年长者来说,数字媒体变成了工具,而非仅是娱乐产品。因此,协助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由娱乐转变为功能性工具,能使他们在数字媒体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然而,数字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迄今并无定论。频繁且大量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体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生理、认知、社交等发展都有影响,但依使用者的成熟度及个人状况,可能产生正向或负向及程度不一的影响。Livingstone和Bober就认为网络对孩子的学业有帮助。但Willoughby(2008)指出,网络使用与学业表现其实是呈现曲线相关,重度使用及少量使用的孩子,其学业表现都低于中度使用的孩子,说明适度使用网络有利于学业表现,但若失去控制,甚至产生网络成瘾时,学业成绩则普遍变差。Jenny S. Radesky等学者在《儿科》杂志发表的《儿童使用移动交互式媒体:好处、坏处及未知方面》(Mobile and Interactive Media Use by Young Children: The Good,the Bad,and the Unknown)一文提出,手机可以为教育孩子提供机会,但父母应当决定什么技术和内容最适合他们的孩子,为其使用手机设定规则,并回避移动设备上的暴力。[3]
数字媒体过度使用甚至成瘾,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范方等人的研究发现,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以下简称IOT)中学生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他们有更多的多动注意缺陷和行为问题、更多的情绪问题,与同伴交往有更多的困难。而且,IOT儿童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如关心别人感受、与人分享、乐于助人、友爱同学方面的表现较差,自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4]Chou等人指出,过度的网络使用会干扰用户的生活、学业、工作表现或人际关系,而身心发展未成熟的青少年则是高危险群。因为青少年易受各种应用软件吸引,产生失控的使用情形。当青少年重度使用网络后,也较易产生负向的结果。Choi等人曾针对2366位韩国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网络重度用户会减少原本的读书时间,继而影响课业表现,自觉健康状况较差;Kim等人则更进一步指出,网络重度使用的青少年会出现较高比例的忧郁、自杀意念等情形。
由以上相关研究可知,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情形与父母的期待不相同,使用过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影响,并非每位青少年必然从中受益或受害,所以,这些现象使父母常困惑于自己该持何种态度及方式来看待及协助孩子的数字媒体使用,以协助他们受益而不受害。
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风格
家长教养方式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主要指家长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家长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通过主动的或被动的教养方式、目标定向和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影响子女人格和认知发展。Pumory等人将家长教养方式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类型。Baumrind将家长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虽然针对家长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只有较少的研究专注于家长控制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符明秋等人认为,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手机成瘾。[5]一些研究已经描述了家长使用纪律技术(Disciplinary techniques)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影响。纪律技术代表家长控制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各种方式,包括积极共同观看或限制使用技术。家长的纪律技术更喜欢父母控制而不是父母温暖。相关研究表明,运用传统的媒体控制方法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可能是徒劳的。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充分有效地干预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Valcke等人以放纵的、自由放任的、权威的、独裁的这四种风格来看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发现较年轻与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较多为温暖的风格,能与孩子讨论数字媒体,有较正向的数字媒体使用互动行为,提供孩子较多数字媒体使用的教育。范方等人的研究也显示,溺爱和严厉粗暴的家庭管教方式下IOT检出率较高,而帮助开导型的管教方式下IOT检出率最低。席震芳等人认为,IAD与非IAD初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素上得分差异有显著性,而在情感温暖和理解上差异无显著性。这说明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关爱、理解孩子是青少年共同的需要,而过于严厉、过度溺爱、缺乏尊重等消极的家教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降低,易沉迷于网络。[6]由此可见,家长若能运用温暖、关爱且尊重孩子自主权的教养风格,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量进行适度限制,则能够协助他们在数字媒体使用中获益而不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