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怀古唱和诗比较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ai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苏轼和苏辙嘉佑四年南行出蜀途中所作的历史古迹同题唱和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比较发现二苏早期诗歌创作的异同,为研究二苏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二苏;《南行集》;怀古唱和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1-02
  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不论山川阻隔抑或宦途夷险,均唱和不断,留下了大量唱和诗篇。这些唱和诗按内容可分为数类,其中一类是对历史古迹的同题唱和诗,为叙述方便,本文简称二苏怀古诗唱和诗。同题唱和不仅可以切磋诗艺,而且对于饱读诗书,胸怀济世安邦志向的苏轼兄弟来说,还可借历史古迹抒发对古今成败、历史兴亡的幽思。
  通过对二苏此类诗歌的文本细读,为研究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提供借鉴。
  《南行集》保留了二苏早年的怀古诗唱和诗。嘉佑四年(1059) ,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南行出蜀。
  这次出蜀,苏洵携二子及家眷先自眉山沿岷江长江舟行而下,岁末抵江陵,途中所作诗文汇为《南行前集》;次年自江陵陆行北上,二月抵京,途中所作诗文汇为《南行后集》。
  二集合称《南行集》。该集记录了沿途“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 ①,反映了青年时期苏轼兄弟诗歌的风貌,可惜该集自宋以来就已亡轶,现在只能从苏轼诗文集及苏辙《栾城集》的对读中推断出其中部分诗文作于南行途中。
  通过查阅苏轼诗文集和《栾城集》,可以确定的是,二苏作于南行途中的同题唱和怀古诗包括但不限于《严颜碑》《屈原塔》《望夫台》《八阵碛》《昭君村》。本文将以上五篇作为《南行集》中的二苏怀古唱和诗的主要比较对象。
  严颜碑是为了纪念汉末益州牧刘璋巴郡太守而立的碑。严颜事迹见《三国志》,从历史记载来看,严颜是一个效忠救主、宁死不屈、慷慨豪迈的将领。苏轼《严颜碑》形式上采用五言古诗形式,首先对刘备、孔明所作所为进行批评议论,中间通过对比手法,感叹只有严颜以死效忠刘璋。最后回到眼前,通过凭吊眼前遗迹抒发内心感慨。
  写作思路是评议人物、回顾历史、感慨目前。苏辙《严颜碑》采用的是七言古诗的形式,在体裁使用上区别于其兄。苏辙《严颜碑》首起描写眼前看到的严颜碑的景象:“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②这四句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接下来五联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对严颜气节和豪气的热情赞颂。最后把目光拉回眼前的严颜碑,并想象严颜当年横戈立马的雄姿。写作的思路是铺叙石碑、评议严颜、缅怀想象。
  苏轼采用简短五言格式,在诗歌有限空间容量内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在小篇短幅内批评了刘备的不义、刘璋的昏庸,质疑了孔明的作为、褒扬了严颜的贤良。
  从挥洒自如的行文中可以看出苏轼驾驭五言古诗的娴熟手段,从对敌对双方的批评也可以看出苏轼思想既宏通包容,不偏执一端,又立场鲜明,褒奖忠義,敢于大胆质疑所谓的正统。
  苏辙则充分发挥七言长于铺陈的优势,通过详略得当的剪裁布局,略去严颜生平事迹,通过三重对比和一个形象化比喻突出严颜的气节和气概。
  可以看出年轻气盛的苏辙对人格气节的重视,对英雄豪气的礼赞。可见,在思想内容方面,二者都褒扬忠节,不同之处在于苏轼更为大胆叛逆,视野也跟开阔。从审美方面看,苏轼诗以思辨取胜,而苏辙诗以气驭情,更具艺术感染力。
  屈原塔是为纪念屈原而立的塔。苏轼《屈原塔》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分三部分来写:开首八句,描绘千百年来楚地悼屈遗风,渲染楚人哀悼屈原的哀嚎。中间八句,推测忠州屈原塔当是三楚故地的“奉佛人”为使屈原壮烈“就死”的精神永不沦灭而建;最后八句,作者慨叹富贵云烟,名节不朽。
  苏辙《屈原塔》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主要分两部分来写,开头四句写在巴蜀之地见到楚人屈原浮屠遗塔的迟疑,后面六句写屈原孤直之心昭昭可见,不需筑塔来表明。
  在艺术方面,苏轼《屈原塔》“哀叫楚山裂” ③一句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楚地人对屈原的深切哀悼,感人至深。
  苏辙《屈原塔》“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
  直” ④一句转换叙述角度,以屈原自身视角表明了自己的孤直高洁,较有新意,且在平淡行文中忽显峥嵘,透露出苏辙早年注重内在修养和处世气节的讯息。
  望夫石的故事在《幽明录》和《神异记》中均有记载。苏轼《望夫台》是一首七言古诗。
  从结构上看,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从远处描摹望夫台的形状:“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 ⑤中间四句通过形象对比,蕴含变化的辩证观和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人生哲理。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将望夫石想象为月下守望夫君的孤独思妇。
  在艺术手法方面,中间四句“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⑥通过亘古不变的宇宙和变动不居的水面上船的对比以及沧海浮萍的大小对比,传达哲理,情景交融又情理相融。
  “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一联还用了对仗手法,工稳而不流于板滞。苏辙《望夫台》也采用七言古诗形式,前六句用叙述的手法描绘了望夫石的形成过程,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突出望夫石坚贞不移、守望行人的决心。
  从艺术效果看,苏轼诗似乎略胜一筹。
  八阵碛是三国时期孔明在夔州平沙上所垒石所做的八阵图,用来演习兵法。
  苏轼《八阵碛》是一首长篇五言古诗。诗歌前四句交代八阵碛的形貌,紧接着引入六句议论,说明诸葛亮排兵布阵的神妙非一般人所能领悟。   之后十四句夹叙夹议,想象汉末群雄纷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感叹孔明壮志成空。最后四句把视线重新拉回目前,感慨英雄不在,江山依旧。
  在艺术方面,本诗的亮点在于对于汉末战争惨烈的描绘简洁而生动,如:“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⑦寥寥数笔,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苍凉,有建安之风。
  诗歌最后两句“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结挽有力,感情沉郁顿挫,符合所凭吊的古迹的气质。
  苏辙《八阵碛》亦采用五言古诗形式,在写法上前八句铺叙八阵碛的形貌,中间十句写诸葛亮通过遗留下来的八阵碛让后世人知晓其用兵法度。
  后四句感慨世人多不能理解八陣碛的奥妙,唯有东晋大将军桓温似乎领悟到了。
  苏辙此诗在艺术上的亮点在于结尾用历史典故收束全篇,涵不尽之意于诗歌文字之外,但总体上此诗过于枯淡,感染力不强。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用翻案法作《明妃曲》两首,立意新颖,一时之间名家重臣如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纷纷唱和,产生很大影响。根据王昭君家乡所在,可以确定苏轼写作《昭君村》时,还未抵达江陵,也就是说苏轼写作《昭君村》时尚在水路,写作时间也是嘉祐四年(1059),至于苏诗和王诗在本年中写作时间的先后,以及是否影响启发对方,因资料的缺乏,尚无法做出证据确凿的判断。苏轼《昭君村》采用五言古诗形式,通过楚人对昭君成为汉妃子的期待和她最终远嫁胡地的落差对比,发出了“古来人事尽如此,反复纵横不可使” ⑧的议论,感慨人事的变化不可逆料。
  苏辙《昭君村》则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写王昭君因为贪恋富贵荣华,远嫁边地,却是孤独终老,还不如故乡山上的女子尚有依靠。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昭君诗虽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及王安石的《明妃曲》,不过两人切入的视角却比较新颖,不落前人窠臼。昭君古诗在他们笔下只是抒发个人议论的引子,从这一点来说,却也初步具备了宋诗求新求变的特点。
  怀古唱和诗是训练历史眼光和胸襟眼界的一个重要载体。此次出蜀,二苏即将踏上仕途,在这几首怀古唱和诗中,已经可以看出二苏作为宋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学识、眼光和担当。
  因秉性才情有异,苏轼诗清新豪健、波澜壮阔,苏辙诗清新淡雅、质朴自然的不同风格在这个时期已有所显现。不过由于共同的家学渊源,二人对人事道理的看法在某些方面也有趋同性。
  比如都重视历史,歌颂气节,注重人情,这是蜀学给他们的文学作品打下的鲜明烙印。这个时期的创作,相较于二人后期,尤其是苏轼黄州以后、苏辙筠州以后的作品,明显粗疏稚嫩,不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表现方面,均不能和后来者同日而语。
  对于初出茅庐的苏轼兄弟来说,他们尚未经历世事风波,思想还较为单纯,刚在文坛崭露头角,创作时“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⑨,去刻意雕琢,因此作品略显稚嫩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释:
  ①⑨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3页,第323页。
  ②④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6页,第5页。
  ③⑤⑥⑦⑧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第26页,第26页,第31页,第42页。
  作者简介:
  李广帅,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主修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所带来的丰富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本文介绍了网络发展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齐白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无论是在美术史还是市场中,他都是一位赢家。他的艺术风格对当时、现下乃至以后的国画艺术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书画作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也是一路攀升,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讲述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和艺术风格,介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艺术作品和市场研究,解释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占据高份额的原因。  【关键词】 齐白石;艺术阶段;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于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更加旺盛。从人们的需求来看,主要分为精神需求、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文化需求等。在文化生活当中群众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水平和文明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场文化是开展群众文化的主要平台,对于陶冶广大人民群眾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上起到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场文化的特点以及基本概
期刊
【摘要】 “疏”作为古代公文史上常见的公文类型之一,萌芽于秦汉时期,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魏征所作的《谏太宗十思疏》堪称“疏”类公文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也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奏疏,在公文研究领域中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本文从公文视角出发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所体现的写作特点,进一步阐述其对当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关键词】 谏太宗十思疏;古代公文;公文写作;公文程式  
期刊
【摘要】 在各级政府宣传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地方文化联动性的建设,尤其是把原有因为行政边界所形成的地方文化资源流动不顺畅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盘活地方的文化资源,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从而借助地方文化强化宣传实践工作。  【关键词】 宣传实践;地方文化;联动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89-0
期刊
【摘要】《亚库班公寓》是埃及现实主义文学“高原”之作,甚至还有攀“高峰”之势,2004年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亚库班公寓》成功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写实“四质因”的把握,特别是对现实生活“对象”的精准把握,这体现在对人物的精挑细选,以及人物的典型形象塑造。本文将集中讨论《亚库班公寓》对现实主义写实“格式塔”“对象因”的精准把握与出彩。  【关键词】《亚库班公寓》;现实主义;人物选择  【中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视野中的神话观:“结构”思想的来源、什么是神话、神话是如何消亡的,以此展示该学派独特的视角与分析方法。  【关键词】 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神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59-03  结构主义人类学,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和理念来研究人类
期刊
【摘要】《瀛洲古调》是中国传统琵琶套曲代表作之一,凭借其风格特异,简洁易学的演奏技法,短小精悍的篇幅,经过众多著名演奏家、作曲家的传承发扬成为广泛流传的琵琶作品,在琵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瀛州古调》中高超的美学价值,典型的标题音乐,每个小曲的独立性与不同的小曲间的组合连贯演奏的研究,为我们在琵琶演奏技术方面的挖掘,美学研究及艺术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及传承价值。  【关键词】瀛州古
期刊
【摘要】 针对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问题进行探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优化双师双能型师资结构,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增加实践课程时数和实践能力训内容,推进校企合作式项目化教学,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制度,提升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在日语中,日语格助词的数量仅为十个,而在汉语中,常见的介词就有五六十种。因此,能否正确运用日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者来说都是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所以开展日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的对比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使两种语言的学习者们突破屏障,更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以及运用这两门语言。通过对日语格助词和汉语介词这两种语言的整体对比研究,使得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可以突破语言运用中的难点,并对日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