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现代化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关键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层次发生的转变。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历程。纵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理路,可见其深刻的历史意蕴。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关于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要尽快“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初步提出了“三个现代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增加了“国防现代化”的要求。总体来看,立足于国内主要矛盾,工业现代化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从属和服务于该任务,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把我國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增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增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并将“富民”与“强国”紧密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绘制了宏伟蓝图。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其实现路径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基于对社会现代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不少学者总结归纳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从而形成了多种流派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将其逐步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建立在深刻剖析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成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现象的深入观察与剖析,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社会进步要求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演化,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大工业生产、现代科技的运用、社会的高度分化与有机整合、市场的全球化等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根据上述思想,可以总结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要求:促进生产力变革,运用新的生产方式;摆脱强权干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利用市场规律,推动社会分工与协作;提高人的素质,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市场。
其次,列宁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参考借鉴。作为两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国领袖,列宁和毛泽东均面临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二人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化思想。列宁认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运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应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分,适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调动一切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主要矛盾,协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根据二人的主要观点,能够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经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速度和规模要与生产力相适应;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市场价值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推动科技进步与运用;重视文化教育现代化,提高人口素质。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实践范式。在吸收借鉴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该理论体系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总布局。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新时代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总体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做到“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并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分两步完成最终的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以人民群众为依靠,系统推进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前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的高度集权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坚持如下要求: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离不开党的领导。为此,应当切实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部署,做到提前部署、科学规划,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优化和巩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分工与责任考核,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确保各项工作严格落实。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重视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切实增进社会福利。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劳动力市场供需调控实现高质量就业匹配,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容量扩张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总任务,深化教育体系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优化,是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科学理念。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努力建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创新方面,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协调方面,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改革协同性。在绿色方面,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开放方面,应当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多层次开放型经济。在共享方面,应当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遵循其历史逻辑与理论指引,准确把握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各领域相关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充分尊重现代化建设规律,既要突出重点任务,又要协同推进各项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当前形势与基本国情,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又要积极应对与防范各种风险。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汪青松、陈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
②包心鉴:《新中国70年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6期。
③贺敬垒:《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略思想论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2期。
④王宗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现代化中国道路及其理论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关键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层次发生的转变。不同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历程。纵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理路,可见其深刻的历史意蕴。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关于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要尽快“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初步提出了“三个现代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增加了“国防现代化”的要求。总体来看,立足于国内主要矛盾,工业现代化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从属和服务于该任务,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把我國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增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增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并将“富民”与“强国”紧密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绘制了宏伟蓝图。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其实现路径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之维
基于对社会现代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不少学者总结归纳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从而形成了多种流派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将其逐步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建立在深刻剖析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成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现象的深入观察与剖析,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社会进步要求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演化,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大工业生产、现代科技的运用、社会的高度分化与有机整合、市场的全球化等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根据上述思想,可以总结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要求:促进生产力变革,运用新的生产方式;摆脱强权干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利用市场规律,推动社会分工与协作;提高人的素质,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市场。
其次,列宁和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参考借鉴。作为两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国领袖,列宁和毛泽东均面临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二人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化思想。列宁认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运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应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分,适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调动一切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主要矛盾,协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根据二人的主要观点,能够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经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速度和规模要与生产力相适应;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市场价值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推动科技进步与运用;重视文化教育现代化,提高人口素质。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实践范式。在吸收借鉴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该理论体系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总布局。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新时代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总体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做到“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并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分两步完成最终的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以人民群众为依靠,系统推进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前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的高度集权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坚持如下要求: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离不开党的领导。为此,应当切实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部署,做到提前部署、科学规划,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优化和巩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分工与责任考核,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确保各项工作严格落实。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重视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切实增进社会福利。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劳动力市场供需调控实现高质量就业匹配,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容量扩张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总任务,深化教育体系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优化,是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科学理念。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努力建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创新方面,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协调方面,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改革协同性。在绿色方面,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开放方面,应当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多层次开放型经济。在共享方面,应当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遵循其历史逻辑与理论指引,准确把握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各领域相关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充分尊重现代化建设规律,既要突出重点任务,又要协同推进各项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当前形势与基本国情,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又要积极应对与防范各种风险。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汪青松、陈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
②包心鉴:《新中国70年的不懈探索和辉煌历程》,《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6期。
③贺敬垒:《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略思想论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2期。
④王宗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现代化中国道路及其理论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