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紋藏·蓝染
【机 构】
:
不详
【出 处】
:
民族艺术
【发表日期】
:
2021年3期
其他文献
民族艺术是与文化持有者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隐性符号。艺术民族志的书写,关系到文本叙事如何反映文化持有者日常生活及心理轨迹,并作用于艺术表达的意义阐释。云南作为具有丰富艺术资源的文化版图,其民族艺术资源不仅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更为艺术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整体观照的认知图式。如果说,艺术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行为,那么,如何依托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及理论视野,立足云南多民族文化的区位优势,将田野调查变为学术思考的启蒙;又如何通过艺术民族志的书写,对民族艺术付诸于理论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在取得"近经验"
2017年原文化部公布的全国348个戏曲剧种,是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戏曲剧种普查与第一个戏曲剧种国家名录,它提供了戏曲剧种现状的可靠数据,说明戏曲剧种大规模消亡的趋势已经逆转。但"剧种"是当代概念且内涵混乱,目前多数剧种是20世纪50年代划分与命名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因此普查时默认了戏曲边界的模糊性,如木偶、皮影、少数民族戏剧、祭祀性戏剧是否应列入戏曲剧种的争论,都未展开。而如何看待剧种存亡现象,20世纪后半叶以来有诸多观念上的冲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为戏曲仍能存有348个剧种,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持。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是周文中先生长达十年、精心探索的地方性知识建构——"云南模式"在岭南的开放性实践成果之一。丛书的学术策划,以内在结构严密的"俗象-心象-乐象-器象-艺象-文象"各层面提炼地方文化特色,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乐学-乐种学-艺术学-文化学"的跨学科整合去对应阐释岭南地方音乐特色体系的追索,是对周文中先生建构"云南模式"内在精神与跨学科结构思维逻辑的深切呼应,也是周文中先生坚守与超越母语文化、汇融东西方文化以创造人类新文化的崇高理想在岭南的传承与传播。
蝈蝈,《本草纲目》谓其为蝼蛄,记曰:"蝼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飞翔。吸风食土,喜就灯光。""此虫立夏后至夜则鸣,声如蚯蚓,《月令》‘蝼蝈鸣’者是矣。"也有地方称之为"叫驴""哥哥""蛞蛞""蚰子"等,是一种大型鸣虫,个体较大,外形与蝗虫相似,身体多为草绿色,有细长触角,喜食瓜果、豆类。当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时,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咀咀咀"的声音。此虫为人们捉住后,放入小竹笼饲养。
本雅明提出,西方艺术经历了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演变。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无论是非西方艺术的西方之旅,还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在地流通,都经历了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变。这一方面带来了挑战,可能会导致文化活力的萎靡;另一方面则带来了机会,由此再造传统,激发地方艺术新的活力。我们既要抓住机会,也要避免潜在的陷阱。
德裔人类学家莱昂哈德·亚当的《原始艺术》是艺术人类学史上一部值得关注的著作。亚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出该书,他学识广博,视野开阔,书中资料非常详尽,对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做了一个概览。他受德国历史主义影响甚深,同时吸收传播论、进化论、功能主义等学术思潮,对原始艺术持有温情的历史主义解读。他关注原始艺术的未来命运,预测到了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发展走向,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人物。
老挝傣仂赞哈歌手及伴奏者在原始宗教仪式表演语境中充当重要的神职功用。仪式演述时,执仪者各司其职,演唱者与附体者相互区分。赞哈歌手并不被附体,其演唱的内容呈现了神灵信仰体系。咪滴囊[me^1di^1na?^1]并不演唱,其以歌手演唱为先导,确定附体的神灵、时间、动作等。这也是区别中国北方萨满文化及广西壮族"巫"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甘锋,1973年生,辽宁鞍山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CTTI来源智库艺术大数据与中国艺术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社科管理分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侨青会常务副会长;2011、2012年为美国布朗大学客座副教授,2015年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传播学、艺术大数据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艺术传播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项目负责人:甘锋;批准号:19AA001;研究周期:2019年8月30日到2023年12月31日。艺术传播问题,是关系到艺术本质、艺术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信息时代,艺术传播的跨学科研究,正在成为最富生机、最为活跃的学科前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