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工程硕士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这种培养模式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自1997年提出培养工程硕士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培养单位、工程领域、培养结果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数量进步,人才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在全国工程硕士培养背景下,景德镇陶瓷大学自2001年起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从材料工程一个领域发展到目前共计有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等四个工程领域,在校生人数也超过600人,培养规模和培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培养过程也凸显出了更多问题。
关键词:工程硕士 课程设置 培养方式 制度管理 景德镇陶瓷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07-02
一、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工程硕士的培养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培养、管理经验,但是整体发展过程还是呈现出了许多问题。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培养工程硕士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培养目标定位方面依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的数量和深度与徐盛的资源需求也还有明显差距,也未能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缺乏管理监督机制。[1]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具有局限性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出更多的行业岗位,所以高校教育也要作出適应性调整。[2]景德镇陶瓷大学长期以来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但是当下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去向也更多地转向公司、企业,这种社会与学生群体的双重变化将直接对高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以往的培养定位很难满足现实要求。尤其是工程硕士的培养,本身就有更多的实践需要,培养的目的也是为了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培养定位还有所局限。
(二)与行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
工程硕士大多具有独特的企业背景,来源与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对高校的教育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阻碍,很难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达到培养要求。工程硕士最终都是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服务,而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具有国际性特征,这对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景德镇陶瓷学院共有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企合作的不足,但是工程硕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工作。除此以外,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聘请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够,高校导师毕竟有各自擅长的研究方向,而且大多更偏向理论性研究,对行业动态的把握无法做到十分精准,所以需要外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点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培养短板。
(三)培养模式过于依赖传统方式
与传统高校教育相比较,工程硕士培养有更强的实践背景,因而也是打破封闭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建立在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虽然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的教育引导功能基本依靠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来完成,随后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就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是两个独立模块,缺乏充分的衔接与检验,与大多数高校教育采取的传统的“学习 实习”模式没有太多本质性的突破,很难将工程硕士的“实践性”要求贯穿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这也会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效果产生制约影响。
(四)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普通硕士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更加强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工矿企业的生产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共同提出的要求,所以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改变以往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当下高校工程硕士教育中,首先缺乏教育教学体系,很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没有单独的培养体系,只是在原有硕士培养体系上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方面作出一些调整改变,主要还是依赖原有框架进行指导培养,无法突出实践性的地位,也不能很好地彰显行业特色。[3]其次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考核体系,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学生的基础条件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下工程硕士培养中对师生的考核管理基本依靠教学任务完成,过于倾向教学数量而不是教学质量的考核。
二、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校的这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制约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独有的,当下很多高校都会受到类似的困扰。所以针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析,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也有利于为众多高校提供工程硕士培养的经验。
(一)课程设置应当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
由于工程硕士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工矿企业,除了来源比较分散以外,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工程背景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工程硕士的培养课程首先要设置好公共基础课程,兼顾好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其次要重点加强专业课的开发和设置,一定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当下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除此以外,不同导师的研究有一定的方向和局限,尤其在“一对多”的培养方式下,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所暴露出的培养弊端将会更加明显。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一对一”的培养模式虽然更有利于培养效果的实现,但是实践起来阻碍因素太多。[4]这种情况下,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校内工程硕士提供领域发展信息,便于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知识。 (二)推进导师组制度建设
培养工程硕士主要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专业型、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既要做到培养方向精细化,又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双重要求往往依靠单个导师的指导很难实现,所以推进“导师组”制度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必然选择。导师组可以使学生处于具体导师名下,同时也处于整个导师团体当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不同的知识和资源。导师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开展关于工程硕士培养的专题会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积极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不同导师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充分交流,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通过导师组可以实现联合培养的目的,也就有利于优化培养过程,促使全面培养目的的实现。
(三)建立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與培养模式、导师水平、资源状况等内容密不可分,还会受到生源自身质量的影响。要想切实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必须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严格把控各个培养环节。第一,做好生源把控。工程硕士培养是为了全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技能,生源过差很难满足企业实践的需要,所以应该适度提高入学门槛,控制生源质量。第二,完善资源体系。这里的资源包括导师资源和实践资源两大方面,前者的数量决定了培养模式是否有能力开展“一对一”培养,质量则直接决定了培养的水平和效果。实践资源主要是与企业合作的数量和深度,这一点即使是国内一流高校也依然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所以拓宽时间资源渠道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第三,完善管理和考核体系。工程硕士的培养针对导师和学生必须有具体的量化考核,以此来实现对双方的监督和管理。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师资薄弱长期以来都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阻碍因素,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样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因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工程硕士的重要前提工作,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工作实现。第一,增加师资数量。工程硕士的特殊性要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导师数量必须得到保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第二,提高教师质量。因为工程硕士对实践应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导师质量不仅仅以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衡量标准,还要注重导师的行业参与度。只有在行业内有更多的参与,才能准确把握行业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才能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实践要求。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通过数量和质量的共同提升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彦茜.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
[2]魏珊珊,汪涛.地方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41(15).
[3]纪照华.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李志强.校企联合培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8).
责任编辑:刘健
关键词:工程硕士 课程设置 培养方式 制度管理 景德镇陶瓷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07-02
一、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工程硕士的培养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培养、管理经验,但是整体发展过程还是呈现出了许多问题。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培养工程硕士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培养目标定位方面依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的数量和深度与徐盛的资源需求也还有明显差距,也未能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缺乏管理监督机制。[1]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具有局限性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出更多的行业岗位,所以高校教育也要作出適应性调整。[2]景德镇陶瓷大学长期以来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但是当下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去向也更多地转向公司、企业,这种社会与学生群体的双重变化将直接对高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以往的培养定位很难满足现实要求。尤其是工程硕士的培养,本身就有更多的实践需要,培养的目的也是为了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培养定位还有所局限。
(二)与行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
工程硕士大多具有独特的企业背景,来源与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对高校的教育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阻碍,很难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达到培养要求。工程硕士最终都是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服务,而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具有国际性特征,这对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景德镇陶瓷学院共有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企合作的不足,但是工程硕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工作。除此以外,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聘请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够,高校导师毕竟有各自擅长的研究方向,而且大多更偏向理论性研究,对行业动态的把握无法做到十分精准,所以需要外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点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培养短板。
(三)培养模式过于依赖传统方式
与传统高校教育相比较,工程硕士培养有更强的实践背景,因而也是打破封闭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建立在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虽然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的教育引导功能基本依靠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来完成,随后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就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是两个独立模块,缺乏充分的衔接与检验,与大多数高校教育采取的传统的“学习 实习”模式没有太多本质性的突破,很难将工程硕士的“实践性”要求贯穿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这也会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效果产生制约影响。
(四)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普通硕士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更加强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工矿企业的生产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共同提出的要求,所以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改变以往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当下高校工程硕士教育中,首先缺乏教育教学体系,很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没有单独的培养体系,只是在原有硕士培养体系上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方面作出一些调整改变,主要还是依赖原有框架进行指导培养,无法突出实践性的地位,也不能很好地彰显行业特色。[3]其次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考核体系,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学生的基础条件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下工程硕士培养中对师生的考核管理基本依靠教学任务完成,过于倾向教学数量而不是教学质量的考核。
二、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校的这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制约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独有的,当下很多高校都会受到类似的困扰。所以针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析,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也有利于为众多高校提供工程硕士培养的经验。
(一)课程设置应当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
由于工程硕士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工矿企业,除了来源比较分散以外,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工程背景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工程硕士的培养课程首先要设置好公共基础课程,兼顾好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其次要重点加强专业课的开发和设置,一定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当下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除此以外,不同导师的研究有一定的方向和局限,尤其在“一对多”的培养方式下,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所暴露出的培养弊端将会更加明显。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一对一”的培养模式虽然更有利于培养效果的实现,但是实践起来阻碍因素太多。[4]这种情况下,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校内工程硕士提供领域发展信息,便于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知识。 (二)推进导师组制度建设
培养工程硕士主要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专业型、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既要做到培养方向精细化,又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双重要求往往依靠单个导师的指导很难实现,所以推进“导师组”制度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必然选择。导师组可以使学生处于具体导师名下,同时也处于整个导师团体当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不同的知识和资源。导师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开展关于工程硕士培养的专题会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积极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不同导师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充分交流,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通过导师组可以实现联合培养的目的,也就有利于优化培养过程,促使全面培养目的的实现。
(三)建立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與培养模式、导师水平、资源状况等内容密不可分,还会受到生源自身质量的影响。要想切实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必须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严格把控各个培养环节。第一,做好生源把控。工程硕士培养是为了全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技能,生源过差很难满足企业实践的需要,所以应该适度提高入学门槛,控制生源质量。第二,完善资源体系。这里的资源包括导师资源和实践资源两大方面,前者的数量决定了培养模式是否有能力开展“一对一”培养,质量则直接决定了培养的水平和效果。实践资源主要是与企业合作的数量和深度,这一点即使是国内一流高校也依然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所以拓宽时间资源渠道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第三,完善管理和考核体系。工程硕士的培养针对导师和学生必须有具体的量化考核,以此来实现对双方的监督和管理。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师资薄弱长期以来都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阻碍因素,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样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因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工程硕士的重要前提工作,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工作实现。第一,增加师资数量。工程硕士的特殊性要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导师数量必须得到保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第二,提高教师质量。因为工程硕士对实践应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导师质量不仅仅以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衡量标准,还要注重导师的行业参与度。只有在行业内有更多的参与,才能准确把握行业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才能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实践要求。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通过数量和质量的共同提升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彦茜.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
[2]魏珊珊,汪涛.地方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41(15).
[3]纪照华.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李志强.校企联合培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8).
责任编辑:刘健